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王超、王烈高:西藏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为榜样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西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和历史性成就。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为榜样,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结奋进、砥砺前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西藏常开长盛,汇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磅礴力量。
佟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好民族工作,事关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事关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纪元。
李俊杰:深刻把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的时代命题,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深层次追求。
更群东主、羊进拉毛: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对黄河源国家公园的考察
黄河源国家公园园区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本研究综合运用社区参与理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知识,分析黄河源国家公园园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制约因素及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深入研究黄河源国家公园园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小彬:新质生产力赋能西藏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构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根植于对传统生产力要素的升级和拓展,是以科技创新为关键核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能够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进民生福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必须积蓄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势能,打造催生新质生产力的科研平台,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体系,改革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继续谱写西藏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余飞: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这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应对民族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解决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把这一任务抓落地、抓到位、抓见效。
郝凤凤: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探索——以康宁寺为例
本文以康宁寺为个案,以寺院在“本土化扎根、时代化适应、生活化使用”等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讨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拉巴卓嘎: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推动西藏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提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得到强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诉求的回应,同时又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社会治理制度”,再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这一系列重要论断的不断升华充分彰显了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已成为我们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课题。
强世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坚实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坚实法治保障。
万钰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互构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基础、内涵意蕴和实践路径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中孕育共生、在中华文明的共同血脉中扎根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同向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坚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
郑筱筠:佛教如何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传统和文化特质。研究不同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中的文化传统、文化特质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包容对待不同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深化交流互鉴,推动世界文明创新发展。
丹曲、张济琛: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美丽幸福西藏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为实现这一目标,《决定》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彰显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秦玉莹、郝亚明: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五个基本维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如何把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实践方向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属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基础路径,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也应与之协同。具体包括:在政治层面,应健全推进中华民族国族建设的政治制度机制;在经济层面,应加强完善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机制;在文化层面,应加快健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制度机制;在社会层面,应积极保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社会制度机制;在法律层面,应逐步完善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法律制度机制。
廖云路、易文文:西藏白皮书中的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建构
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撰写并发布的重要文献,涉及西藏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是系统展现党和国家治边稳藏成果的重要窗口。当前关于中国政府西藏白皮书的研究多从涉藏外宣的角度切入,总结发布机制、行文规律、传播实效等,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和分析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以西藏白皮书中的藏传佛教中国化话语为研究对象,力求阐释西藏白皮书中藏传佛教中国化相关内容的话语构建过程和策略,为涉藏外宣工作和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参考。
黄海涛等:论明代统治者对云南边地佛教的经营及边疆治理的影响
明代统治者基于经略云南的政治考量,通过政策扶持、设僧司衙门、礼遇僧人、兴建寺院、僧籍管理、地方官员参与、传播佛教文化等多种手段,为云南边地佛教营造出相对和谐宽容的宗教文化环境,使云南边地佛教发展获得制度保障和政治便利。而明代统治者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等政策措施对云南边地佛教的经营管理,促使其成为拓荒垦殖、固疆兴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以及内地与边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黄金纽带”,也促成云南边地佛教在中国化、社会化、世俗化、民俗化的进程中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维护边疆稳定。
嘎鲁桑姆:唐卡中的“只此青绿”,学问大了!
勉拉顿珠出生于西藏一个叫作门当的地方(现山南市洛扎县门当乡),他成家不久后就因与妻子不和离家出走。在游历途中,他发现自己对于绘画的喜好与天赋,从此开始了四处拜师学艺的旅途。
黄广友、李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三维逻辑探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全面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是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用的重要前提,对于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张宇飞等:用好西藏红色文化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创造的文化瑰宝。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接续谱写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绚烂华章。
海春生:如何挖掘好、使用好民族古籍资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各民族在交融发展中留下了丰富且宝贵的文化资源。民族古籍文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见证和记录,是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养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瑰宝。
西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做好新时代西藏强边固防工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