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敏、朱红艳: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平测度及制约因素研究西藏的乡村振兴是全国整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文章按照“建立评估模型—筛选评估指标—赋予指标权重—实证测度”的步骤,以德尔菲法制定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AHP—熵值法为指标赋权,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为更深入了解实践困境,采用扎根理论探析影响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和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90、0.241,赋值均数在4-4.75之间,变异系数在0.09-0.14之间,同意率≥0.75,说明函询结果可靠。(2)西藏文化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尚显不足,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中,一级指标中“文化产业赋能生态宜居”“文化产业赋能治理有效”的权重最大,揭示了西藏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处于“牛鼻子”地位;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四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边富民、文化传承、团结稳定,表明文化产业在西藏乡村振兴实践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3)赋能水平呈现明显的“藏中南高、藏东和藏西低”的区域空间特征;(4)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着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生产要素层面、生态环境层面、内生动力层面五个方面的内外部制约因素。
陈兴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从内在逻辑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感”“效”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有形是物质载体基础,有感是心理情感升华机制,有效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及其评估标准。三者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形”侧重物质基础,“感”侧重转化介质,“效”侧重目标导向。就“形”的维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创建互联网平台、公共文化平台、视觉文化产品、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共享文化符号等多种有形载体激发各族人民的认同意识,为有感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就“感”的维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通过有感教育衔接有形与有效,使全体国民深谙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多民族国情知识,提升民族理论素养,养成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历史观和民族观。就“效”的维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多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互惠和创造性转化,发展高质量文化经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夯实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