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张涵静:安慧《辩中边论释》中的“所知障”思想研究
安慧的《辩中边论释》是《辩中边论》现存唯一的印度注释书,它以随文注释的体例对《辩中边论》进行了详解,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
喜饶尼玛、李双:国民政府管理藏传佛教活佛措施评析
藏传佛教活佛管理是历代中央政府重点关注的民族宗教事务之一。国民政府成立后,在边疆危机之际,沿袭清朝政府管理办法,结合时代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管理体系,包括活佛转世制度、活佛奖励办法、活佛惩处办法等。
土多旺久:西藏着力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比较优势与路径选择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
杨雁翔:新时代西藏人口经济发展研究——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数据分析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其中,人口发展实现质的飞跃,从和平解放前的100万人左右增加至2020年的364.81万人,总体呈现出“多、优、高”的新特征,面临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即将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低城镇化率仍将持续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平稳下降等新趋势。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本文结合西藏实际提出了应对人口发展变化的对策建议。
张彤、闵天怡: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泱泱中华,赫赫文明;宅兹中国,万物生养。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薪火相传。
闵天怡 | 互鉴融通:高原建筑聚百境雪域胜景昭中华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引导社会各界准确认识中华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灿烂成就,进一步彰显中华建筑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民族报与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特共同开设“中华建筑文化”专栏。
马扎·索南周扎:青藏高原民族建筑研究70年回眸
在亚洲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南的缅甸北部向西北的克什米尔连绵两千多公里,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掌,载托着一片广袤雄俊的高原,呵护着一片自高原绵延至太平洋富庶的沃土。这座山脉不仅成为东亚大陆和印度板块之间天然的地理气候屏障,而且孕育了福润亚洲东部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养料。这片高原就是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也是目前已知孕育人类文明和人居环境的极限地理环境。
杨发明:正确开展文明对话,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是有重要世界影响力的古老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求真、向善、尚美的价值理念。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是相通的,这是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前提和基础。
陈来:儒家思想与“宗教会通”
“宗教会通”是近来宗教界和宗教学界关注的课题。这里仅讨论儒、释、道的三教会通。至于“会通”本身的意义,按我的理解,是指理论或实践的一致、相通,是对于此种一致感的寻求和肯定,是对对立、紧张的化解。
拉先加:中国化视野下藏传佛教各教派形成的历史及本土特点
佛教在西藏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发展阶段。吐蕃时期的佛教在西藏历史上处于初步传播时期,尚未形成鲜明的西藏本土特点。
张云:从十世班禅转世看活佛转世的历史定制
文章从十世班禅的转世认定入手,介绍了藏传佛教活佛与活佛转世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其核心内容,突显出了作为大活佛转世根本原则的金瓶掣签制度实施的意义,强调指出了社会政治因素在活佛转世历史定制形成中的深刻影响,特别是中央政府批准在大活佛转世中的决定性作用。
索南多杰: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对古籍文献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张丽丽: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现代产业发展历程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随后经过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等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下,西藏产业呈现出了发展的良好势头,逐步形成具有西藏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李继刚:走出符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藏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是以创新为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现象、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
李德成: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背景下,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藏传佛教健康传承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于飞:佛教中国化的“适应性”精神
“适应性”是佛教的本有精神。佛经的“经”字,就蕴含着“相适应”的重要思想。经,梵语“修多罗”,汉译为“契经”。
沈卫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藏传佛教中国化
们不但要把藏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应该把汉藏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最重要的身份认同,进而把中国境内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传统联结起来。
冯智:雍正年间八世司徒云南之行及其文化交流
藏文文献中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史料极为丰富。《八世司徒传》中关于八世司徒·却吉穷乃于清雍正七年至八年(1729-1730)间赴滇西北朝拜鸡足山并与当地各民族进行文化交往的记载,既是研究滇西北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清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佐证。文章通过对《八世司徒传》中这一重要史料的翻译、注释、解读和研究,探讨了八世司徒云南之行的成果和意义。
力毛措:欧珠多吉的行医路
欧珠多吉,男,现年50岁,什布奇村热尼组人,也是底雅乡的一个名医。他的学医、行医之路,见证了中国西藏边境地区的发展,也诠释了国家对藏族传统文化藏医的保护。
李锦: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的游憩功能和社区分享型文化体验
在青藏高原国家公园开展游憩活动,是国家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形态,具有传递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和社区居民精神价值的双重属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