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宗喀巴:创建格鲁派,推动汉藏民族团结
藏传佛教在本土化过程中历经了3个重要阶段,即吐蕃佛教、宗派形成与思想纷争、格鲁派创立与藏传佛教完全形成。其中,第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在雪域高原被誉为“三界法王”“文殊再现”的宗喀巴。宗喀巴集前人学说与各宗派观点之大成,结束了数百年以来的学术争论,解决了诸多理论和修法之间的矛盾,并进行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推动汉藏民族团结。
【学习二十大】索朗卓玛:中国化进程是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发展主线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就意味着历史上我国各宗教已经在沿着中国化方向前进,意味着我国宗教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虽然我国五大宗教起源不同,传播发展历史有别,与中华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影响的时间、方式、程度也各异,但都经历了长期的、主动的中国化方向的发展过程。中国化是我国宗教的优良传统和根本方向。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从佛教被引入的时刻就已经开始了,经历了较长的历史发展。
张云:唐以前西藏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内在联系、密切交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培根筑基
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史观、西藏自古是中国一部分的观点出发,在充分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汉文、藏文文献资料,特别是西藏考古发掘的最新资料,考察了唐朝以前西藏地区与祖国内地间业已存在的人种、民族、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以及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双方频繁而密切的政治、经济、宗教与文化交流,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若干特点与规律。
杜永彬:坚持统一战线重要法宝汇聚起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2022年7月29日至30日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这“十二个必须”作为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不仅为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也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汇聚起推进西藏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才让扎西 | 仲与王政:吐蕃赞普神话叙事探源
吐蕃碑文、敦煌藏文文献、噶塘蚌巴奇古塔本文献、《韦协》等早期藏文文献均没有“仲、德乌、苯”护政的相关记录。“仲、德乌、苯”三法作为吐蕃时期护政的记述是后期西藏史学家们提出的基本论断,是研究和了解吐蕃政治文化的关键。文章梳理了史料中“仲、德乌、苯”与政治文化的关联表述,论证了“仲”或寓言所指的是聂赤赞普降神说即史籍中的“神道故事”(ལྷའི་ལུགས་ཀྱི་སྒྲུང),并提出“神道故事”是从原始苯教仪轨叙事逐渐被引入政治意识形态的“神话”,继而形成了吐蕃赞普王权合法性的依据,亦成为一种制造合法性的大传统继续被用于后期西藏地方政权的权威建构之中。
【学习二十大】才项多杰:坚定不移走西藏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黄金东:挖掘古籍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充分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加强对古籍的保护、整理、挖掘,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滋养。
王建海:国家图书馆藏北京版藏文古籍述略
张云:新时代党中央治边稳藏的创新理论与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西藏工作方面,党中央汲取中国传统的“治边”智慧,认真总结1951年以来治理西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党中央治边稳藏重要思想的深厚历史与现实基础,西藏治理的新跨越与新境界,新时代党中央治藏方略的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以及系统理论指导下安边政策的深刻内涵与富民强边在西藏的创新实践,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既是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治理经验教训的客观总结,又明确了解决西藏现实诸多繁难问题的基本原则,更为较长一个时期西藏做好稳定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邹立波、红音:两金川之役藏文档案与乾隆时期的公文传译
两金川之役藏文档案是清宫存藏藏文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定的藏文公文写作规范和档案属性。档案中所见藏文公文与汉文译本,以及汉文檄谕与藏文译本,构成可资比较、互证的对译文本,揭示出乾隆时期涉藏地区土司与清廷中枢、地方衙署之间沟通联系过程中不同语种公文传译释读的具体状态。
【西藏这十年】仲格嘉:高质量发展的藏医药事业
藏医药是几千年来藏族人民与大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党的十八大以来,藏医药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为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健康繁衍、防病治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郑敏芳、崔红叶:国内《格萨尔》史诗传播研究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格萨尔》史诗的抢救与研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自1962年国内第一篇论述《格萨尔》史诗传播的成果问世以来,迄今为止,国内产生了诸多以“格萨尔传播”为主题的论文及专著,对《格萨尔》史诗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区域、传播形态、传播特征及译介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索与剖析。本文在盘点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就国内《格萨尔》史诗传播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概述,并就未来研究趋势加以探讨。
诺布旺丹:《格萨尔》——堪称“世界之冠”的伟大史诗
作为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极其珍贵的史诗文本,《格萨尔》经历了从上千年来流传在青藏高原的民间口头叙事传统,到国家话语体系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再到国际视野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历史上,英雄格萨尔的故事一直流传于藏族以及蒙古、纳西、裕固、土等民族中,他们将故事本土化,形成了各民族十分崇尚的英雄史诗。由此,《格萨尔》成为藏族等民族共同创作、传承和发展的艺术结晶,成为见证长期以来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瑰宝。
【学习二十大】张丽君:固边兴边富民,共享伟大荣光,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这为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
【学习二十大】完玛冷智:聆听党的二十大报告,底气士气志气足
党的二十大举世瞩目,是全党全国的大事。我们涉藏州县干部群众、寺庙僧尼都同样热情期待,真心关注。今天早上(2022年10月16日),我注意到很多寺庙还主动升旗,一些活佛写感言庆祝大会胜利召开,驻寺干部全员驻寺领学,同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保持了涉藏州县大局和谐稳定。应该说,目前青海省寺庙和谐稳定,涉藏州县保持了祥和的态势,形成了喜迎二十大、学习二十大精神的一个良好氛围和开端。
霍巍:丝绸之路在青藏高原的延伸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最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本意是指汉代中国通向西方(这里所指的西方主要是中亚南部、西部和古代印度)的一条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后来,这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生变化:一是在时间轴上,人们意识到,事实上早在汉代以前,以中国中原地区为出发点的东西方交流已经有之,因而从汉代一直向前追溯到史前时代,也向后延续到汉唐宋元以后,将不同时代东西方交流的路线均纳入其中;二是在地理空间上,突破了狭义的陆上丝绸之路(也称为“沙漠丝绸之路”)的空间范围,提出北方的“草原丝绸之路”和南方以海上交通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区域间形成的“西南丝绸之路”等不同概念。如同荣新江先生所言:“丝绸之路是一条活的道路。”
旦增白云、夏格旺堆:西藏考古与艺术的新发现与新进展——2020年度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评述
2021年4月17—19日,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2020年度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研讨会”在拉萨举行。来自北京、陕西、四川、河北、浙江、西藏等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30位学者基于各自近年来在青藏高原考古、艺术、文保等方面的最新研究与成果,作了大会发言与交流。会议发言与讨论涉及内容丰富,其中以阿里为主题的占一半之多,充分说明近年来阿里专题考古项目的成绩斐然;类型上仍以发掘类居多,其次是调查类,科技考古类、图像与文本研究类占比相当。现就这四个类型,对会议内容进行简要综述。
林超民: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欧洲大陆多国林立?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郑炳林:为何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敦煌汇流?
为什么是敦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郑炳林接受专访,从历史角度“解密”敦煌。
朱建军:吐蕃时期壁画所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