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人民日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21年7月下旬,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一年来,360多万西藏各族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满怀豪情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同心协力、踔厉奋发,向着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阔步前行。
杨鸿蛟:夏鲁寺护法殿龙凤御座图壁画及其元朝皇室因素
夏鲁寺的历史变迁凝聚着西藏后弘期藏传佛教由萌发、完善直至定型的整个进程,亦是西藏社会进程的缩影——即从最初11世纪分别向汉、印两地求索佛教社会模式,发展至12世纪以后不断向汉地输出藏传佛教社会模式,乃至到13至14世纪的元代完全融入到汉地的政治模式之中。其保留下来的大量图像资料更是探索西藏多边文化交流最有力的证据,其汉藏合璧的木构建筑被视为汉藏文化交流最为圆融的杰作,精湛的壁画被视为西藏佛教艺术实现本土化的先声和里程碑,亦是被作为汉地藏传佛教艺术的源头。
朱诚如: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
黄博、史淑娅 | 虚实相通:从松赞干布的“賨王”封号看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唐高宗即位后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但无论是地域上还是族属上,吐蕃与賨人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吐蕃崛起于隋唐之际,賨人在此时却已基本消失。
潘晓曈:民国时期蒙藏学校对蒙藏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其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施边疆教育以凝聚和增强蒙藏等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1930年起,先后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及蒙藏学校,专门招收和培育蒙藏地区学生。蒙藏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名人演讲与升国旗、纪念日仪式等,使学生从知识与观念层面认知蒙藏等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整体,并通过军事化管理与校园活动规训学生的行为习惯,促动其中华民族意识的萌发与主动认同。
车明怀:为什么中共治藏方略在西藏得以成功实践?
边疆民族地区治理,是中共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标。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中共的治藏方略及实践与历代王朝相比发生了本质变化。中共十八大以来,治藏方略的成功实践更彰显了执政能力的提高。为什么说从实践效果、历史成就及东西横向比较来看,新时代治藏方略在西藏的实践是成功的?近日,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车明怀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作出详释。
李志英:嘉夏寺事件与格鲁派在滇西北地区的发展
1674年,滇西北中甸地区发生了以嘉夏寺为首的噶玛噶举派寺院及其信众反对和硕特蒙古及格鲁派控制的嘉夏寺事件。围绕这一地方性事件,和硕特蒙古、丽江木氏土司等世俗地方势力及噶举派、格鲁派等宗派势力展开了角逐。
朱晓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
吕昭义、柳树:中国领土主权的宣示——赵尔丰察隅境域“护照”考释
宣统二年程凤翔率部入驻察隅,遵照赵尔丰指示采取多项措施巩固国防,发放“护照”即其中之一。“梭里村护照原件”及相关的中外文档表明:一方面是边地、边民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体现了赵尔丰结束以往边地“未经编籍”状况,以“彰显国徽”,杜绝外人觊觎的用意;另一方面又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宣示。“梭里村护照原件”与相关中外文档组成完整的证据链,确凿有力地证实了中国对察隅境域,包括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下察隅、杜莱河谷地方在内的领土主权。
拉先加:藏传佛教得到健康传承宗教文化得到尊重保护
6月22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拉先加在中国记协线上举办的主题为“新时代西藏的发展变化”的新闻茶座上,结合自己多年的调研经历与见闻表示,新时代的西藏,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藏传佛教得到健康传承,宗教文化得到尊重保护,广大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索朗卓玛:“双语”教育推动西藏文化传承
6月14-15日,联合国《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发布30周年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论坛由汤姆·兰托斯研究所(Tom Lantos Institute)组织,旨在为改进全球少数群体保护制度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宋筱清:清净化城塔牌坊题字考
西黄寺,始建于1651年,是清代理藩院直辖的著名皇家寺院。多年来,西黄寺记载了一代又一代藏传佛教领袖爱国爱教的行迹,印证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紧密的主权关系,也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的历程。
班禅:为何说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弘扬藏传佛教最根本的条件?
我在同宗教界探讨交流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弘扬佛法和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也可以理解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弘扬藏传佛教最根本的条件,也是最本质的阐述。
林继富、杨文:藏族民间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
藏族民间歌谣歌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下而上”的情感向度,多民族共同家园建设、建构的过程,充分反映民间歌谣记录、表达西藏及其他相关地区多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葛承雍:穿越西域的“青海道”丝路文物
三十多年来,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古墓群被陆续发掘,出土了大量令人惊奇的文物珍品,刷新了人们对吐谷浑-吐蕃历史的认知,也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李德成: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述略
所谓“呼图克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果位者”。乾隆朝《大清会典》规定:“凡喇嘛,道行至高者曰胡图克图。”可以理解为达到佛教修行的高层次,获得一定果位的人,诸如“阿罗汉果位”“菩萨果位”“佛果位”等。
禄树辉、王昱鑫: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大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所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心—边缘”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西藏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旅游发展结构。得出以下结论:西藏A级景区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以拉萨为核心区向西南、南方和东南辐射,外围边缘区大多点状分布”格局,整体来说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拉萨市处于所有景区聚集区位优势的中心地点。利用核密度分析不同搜索半径下景区的聚集态势有所差异,总体趋势往藏东南方向辐射。最后从“全资源”“全产业”“全要素”与“全方位”方向提出西藏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优化建议。
汪雪:敦煌壁画中的吐蕃乐舞元素考论——以翻领袍服的长袖舞为中心
青海地区吐蕃统治时期墓葬出土的棺板画中,绘制有身着翻领袍服的长袖舞图像,这一舞蹈是具有标识性的吐蕃舞蹈种类,在苯教丧仪中,具有“降魂”的巫舞功能。敦煌壁画中的这类舞蹈具有将逝者灵魂召回,超荐往生极乐世界的宗教意义,其本质是佛教往生思想与苯教救赎思想的结合。翻领袍服的长袖舞在敦煌地区的发展衍变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是承袭其服制,但袍服穿法变革为袒右式,是当代藏族民间舞的前身;二是承袭其“降魂”功能,穿着圆领长袖舞服,成为民间丧仪中的引魂巫舞。
贡保扎西:敦煌西域出土古藏文契约文书的相关问题研究
契约文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文献依据。在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既是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吐蕃社会经济和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根据这些契约文书中的交易时间、交易物品、参与人员、签名印证,对契约的概念和称谓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可以发现这些文书是中原契约文书的承袭和沿用,是中华民族内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这些契约文书的内容既反映了敦煌地区的农耕文明、社会经济成就及经济制度的进步,也附载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对于研究当地部落建制和民族构成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益西旦增 | 历史记忆与共同体叙事: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文成公主话语
民国时期,因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出现一些曲折和困难,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引起知识精英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为向“昧于西藏情势”的国人介绍汉藏民族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强调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文成公主的话语在民国知识精英中开始被广泛强调。文章对此现象作了系统呈现与梳理,指出文成公主作为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符号,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出现困难与曲折的特殊时期,广泛出现于民国时期官员、学者论述西藏相关问题的话语之中,有力印证了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间的历史渊源,拉近了汉藏民族之间的情感。文成公主话语既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见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