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民族研究
黄金东:挖掘古籍时代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古籍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充分挖掘古籍时代价值,加强对古籍的保护、整理、挖掘,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滋养。
【学习二十大】王作安: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虽然只有短短两句话,但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
林超民:为什么中华大地天下一统而欧洲大陆多国林立?
古代欧洲一直处于类似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状态。之所以呈现出统与分的不同,与各自的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承有关。
郑炳林:为何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在敦煌汇流?
为什么是敦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郑炳林接受专访,从历史角度“解密”敦煌。
朱建军:吐蕃时期壁画所见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洪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锻造藏学出版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刘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以西藏民居壁画中的中华文化意象为例
对西藏民居壁画多层面美学梳理与学理分析,综合藏汉民族的历史文献和民俗审美等多学科研究成果进行论述。西藏现当代民居壁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意象,以及藏汉民族在民俗文化上的同构共性和艺术样式上的“类质同象”性,显示其象征意义的美学内涵和自古以来藏汉民俗文化间就存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当代民居壁画等民俗文化是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要进一步挖掘其蕴含的美学价值。
霍巍:从青藏高原新出土吐蕃墓葬看多民族的交流融合
中国考古学从近代西方现代考古学传入,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用最精准的语言,总结了百年来中国考古学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
尹传政 段若章 |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贯穿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孙海悦 | 民族古籍: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推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文献整理研究和译介出版,加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门等古籍工作专业机构建设等。
谢继胜:五色飘扬的风马,保存着什么汉藏交流的印记?
说到汉藏文化或汉藏艺术交流最有趣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例证,除了风马经幡没有第二例。
卓玛:推动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对于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
苏发祥、马妍: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以王朝治理体系中的西藏为中心
文章尝试从石器时代考古发现、汉藏民族形成和王朝治理体系三个方面论述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基础,从而说明在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必须,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朱茂青、格勒: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以《康藏前锋》所载文艺作品为例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观念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的重要阶段,而传播的重要媒介为汉文报刊。其中,康藏地区三大报刊之一的《康藏前锋》刊载了不少文艺作品。这些文艺作品中,康藏地区的知识青年以“中国青年”“中国康藏青年”之名,熟练运用汉语写作方式,一方面向内地介绍康藏地区社会状况,另一方面又向康藏地区民众介绍抗战及国内外形势,开启民智,传播中华民族观念,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康藏前锋》中的汉语写作和作品流布,是在康藏地区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和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也是康藏地区深度融入国家的重要象征。
田茂旺 | 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的表达:打箭炉商货的类别、技艺与消费
清代打箭炉市场的兴起日益成为连接汉藏物资与文化交流的重镇。在人们经济行为的生产、交换与消费过程中,打箭炉流通的商货有输入型、输出型和汉藏文化元素结合型类别,其产品的类别、技艺与消费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元素与符号。
黄博、史淑娅 | 虚实相通:从松赞干布的“賨王”封号看中国古代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唐高宗即位后晋封松赞干布为賨王,但无论是地域上还是族属上,吐蕃与賨人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吐蕃崛起于隋唐之际,賨人在此时却已基本消失。
雷庆锐:青藏高原生态文化研究——以当代青海多民族文学个案为例
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民族以传统宗教与民族习俗为本,做出了尊重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态选择,从而形成了富有宗教性与民族性的青藏高原生态文化。
郑堆:70年中国藏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70年以来,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我国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中国藏学。文章以时间为线索,总结了我国的现代藏学研究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特点,体现了中国藏学研究从创立、复苏到取得快速发展的历程,并指出在未来要继续砥砺前行,推动中国藏学研究事业继续发展,使中华文化宝库更加丰富多彩。
潘晓曈:民国时期蒙藏学校对蒙藏学生“中华民族”意识的培养及其影响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施边疆教育以凝聚和增强蒙藏等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1930年起,先后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附设蒙藏班及蒙藏学校,专门招收和培育蒙藏地区学生。蒙藏学校通过课程设置、名人演讲与升国旗、纪念日仪式等,使学生从知识与观念层面认知蒙藏等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整体,并通过军事化管理与校园活动规训学生的行为习惯,促动其中华民族意识的萌发与主动认同。
陈敦山: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
为了做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部署,其中“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发出了动员令。
1
2
3
4
5
6
7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