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民族研究
阿旺嘉措、王志豪 | 西藏和平解放时期牙含章的民族工作实践与思想
西藏和平解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祖国解放事业和统一事业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这场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和牺牲,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牙含章就是其中值得纪念的一位。
刘欢 | 汉、藏共享的文化符号:文成公主传说在拉萨、打箭炉地区的族际流动
文成公主传说的族际流动,是汉、藏两个民族双方深度和谐互动的结果,对于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过程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同心共筑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部署新举措,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从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从天山南北到西南边陲,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族人民心向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我国各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民日报: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走进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工业园社区“石榴籽家园”,汉族妇女蒲兴花正在向辖区内的少数民族妇女教授钩织技艺。工业园社区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满族、苗族等群众1416户4268人,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亲如一家。这是各民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实写照。
次仁德吉:增强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的行动自觉
“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是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新一届自治区党委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工作的要求、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定位,形成的引领性创新、标志性成果、创造性实践,是西藏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抓好“四件大事”、实现“四个确保”的总载体、总抓手、总牵引。
赵树明:推进新时代西藏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擘画了新的奋进蓝图,为我们做好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丨总书记讲过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踩同一片热土,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霍巍:论青藏高原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开创了“高原丝绸之路”
“高原丝绸之路”的形成,其意义极其重大,它不仅将中国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联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起到了将我国西部疆域和民族最终融入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当中无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霍巍:为什么“高原丝绸之路”加速了青藏高原的文明进程?
高原丝绸之路犹如一个“供血系统”,不断给青藏高原输入新鲜血液,加速其文明进程,对高原各民族最终纳入中华文 明体系起到了纽带作用。
张彤、闵天怡:华章璀璨——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泱泱中华,赫赫文明;宅兹中国,万物生养。在这片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薪火相传。
闵天怡 | 互鉴融通:高原建筑聚百境雪域胜景昭中华
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引导社会各界准确认识中华建筑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灿烂成就,进一步彰显中华建筑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国民族报与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特共同开设“中华建筑文化”专栏。
马扎·索南周扎:青藏高原民族建筑研究70年回眸
在亚洲的中部,喜马拉雅山脉自东南的缅甸北部向西北的克什米尔连绵两千多公里,如同一只巨大的手掌,载托着一片广袤雄俊的高原,呵护着一片自高原绵延至太平洋富庶的沃土。这座山脉不仅成为东亚大陆和印度板块之间天然的地理气候屏障,而且孕育了福润亚洲东部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养料。这片高原就是位于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也是目前已知孕育人类文明和人居环境的极限地理环境。
索南多杰:科学保护开发藏文古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对古籍文献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冯智:雍正年间八世司徒云南之行及其文化交流
藏文文献中有关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记载史料极为丰富。《八世司徒传》中关于八世司徒·却吉穷乃于清雍正七年至八年(1729-1730)间赴滇西北朝拜鸡足山并与当地各民族进行文化交往的记载,既是研究滇西北历史的重要史料,也是清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佐证。文章通过对《八世司徒传》中这一重要史料的翻译、注释、解读和研究,探讨了八世司徒云南之行的成果和意义。
乌云毕力格:蒙古语文在清代西藏——以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所藏清代蒙古文公牍为例
蒙藏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它不仅推动了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对元代以降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发挥了重要作用。
雪域高原上,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从古至今不曾中断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唤醒深埋在泥土里的历史;透过古老的壁画,人们听到了历史的回音——在这片苍茫的高原上,中华民族水乳交融的故事从古至今不曾中断。
车明怀:各民族共同书写西藏历史的有力见证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这一科学论断,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西藏的具体体现,深刻揭示了西藏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主流。谨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过的哲蚌寺、八廓街和布达拉宫广场为例,足可见证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西藏历史。
新华社评论员:铸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同人大代表们共商国是。热烈的交流、活跃的气氛、真挚的情谊,展现出“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睦景象。
李志农、张辉:边疆民族地区道路建设与村落社会变迁——基于滇藏线重镇奔子栏村的考察
奔子栏村是滇藏公路重镇,其发展过程与道路建设密切相关,形成一种变动之中的空间形态与村落社区的互动关系。考察不同时期道路变迁对沿线地方社区的影响,可以窥探滇西北高原地区百余年间发生的剧烈变迁。
沈桂萍: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以汉藏交流交融为例
“中华民族”是以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主线,以共创中华文化为表现,以中华民族心理认同为基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多年来,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等学科关于汉藏关系史研究表明,汉藏古代先民不仅在族源上,而且在生产技术、天文历算、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字等方面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及其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2
3
4
5
6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