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马大正:对中国边疆学界的几点期许
岁月匆匆,从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到发展为今天的中国边疆研究所,学术实践40年弹指一挥,我有幸成为亲历者和见证人。在此,我想提几点期许,与学界同仁共享互勉。
美郎宗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探析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全面回顾了我们党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深入分析了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席蒙蒙:统筹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西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证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二者辩证统一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征程。
尕尔姐: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处理好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
杨涛:以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提升国家涉藏国际话语权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还是进一步掌握话语权,形成更加主动有利的国际斗争局面的需要。
格桑卓玛: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实现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平衡
中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通过总结过去10年生态保护的实践经验,要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扎洛:统筹协调重点攻坚与协调治理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五对重大关系,其中之一是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他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不断增强各项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一重要论述对深化有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认识、推动相关的行动举措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鸿蛟:集中央政府权力象征与民族文化交融于一体元代“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管见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龙钮玉印是一枚元成宗赐给第五任帝师扎巴俄色(1246—1303年)的印信。印章为白玉质地,附双龙钮,高8.1厘米,方形印面,边长9.6厘米,系红色印绶,印文为阳刻八思巴篆字,四行十六字,系“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藏语音译,现藏西藏博物馆。
班班多杰 | 藏传佛教中国化:既是历史传统,又有政治基础
宗教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表现之一,是藏传佛教发展的必然走向。
【问答录】李先加:为何说藏医药学诞生于“百家争鸣”?
藏医药学的开创者们汲取中(原)医学、古印度医学、西方传统医学等古老医学体系的精华,形成藏医药巨著《四部医典》,标志着藏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全面构建。
【政策解读】罗辉:藏医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发布,藏药产业迎来重大利好
9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的通知》,首次将藏、蒙、维、傣民族医药方剂纳入国家经典名方目录。
杨宝玉、刘英华:敦煌汉藏文献中所存九九表研究
本文首先据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归纳了作为算学重要基础的九九表变化演进的基本脉络,继而梳理了敦煌藏经洞所出汉文和藏文文书中近20件九九表的现存状况与主要特征,论证了敦煌汉文文书可将对九九表从小到大表述顺序出现的可证时间提前至少200多年;分析指出敦煌藏文文书表明除了我们熟知的36句式、45句式、81句式,我国古代的九九表还有64句式,认为很可能早在10世纪时就已有“大九九”而非迟至明代以后;还论及九九表与以乘法口诀为引句的算表的概念界定问题,并以九九表研究为例,重申了敦煌文献对我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赵云田:清前期中华民族融合发展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了肆武习劳、抚绥蒙古,清朝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设立了木兰围场。康熙四十二年,又在风景优美、水源丰富的热河修建行宫,作为从京师去木兰围场途中休息的场所,康熙四十七年基本建成,此后又有所扩建。康熙五十年,经康熙帝题字,热河行宫称“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为时巡展觐、临朝听政之所”,“叠石缭垣,上加雉堞,如紫禁城之制”,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此外,清朝的围班制度规定,居住在西部、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王公,要定期到木兰围场随围,到避暑山庄觐见皇帝。上述一切,促进了清前期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刘文鹏、姜海若:对《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关西藏历史书写的反思
傅礼初在《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西藏部分的论述中,沿袭伯戴克“保护关系论”的思路,提出了清朝在西藏仅拥有象征性权威的偏颇之见,并基于此观点对相关史实进行了片面化的解读。本文通过对书中观点和史实解读的批判分析,从历时性研究和制度史两方面对清朝的国家构建路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
刘凤强:唐蕃会盟若干问题辨析
会盟是古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唐朝与吐蕃多次会盟,对唐蕃关系发展影响甚深。目前学术界对唐蕃间几次会盟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对其中某些细节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和疑问,本文试对之加以辨析。
杨明洪:以保护生态环境来提高西藏民生质量
在西藏,随着各族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他们对民生保障和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民生保障和改善进入了新的层次,这就是质量民生。质量民生是底线民生和基本民生之后的第三个层面民生,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在西藏,质量民生发展的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
万德卡尔、三木旦: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青藏高原山水文化——“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课题进展与展望
7月15—16日,第三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生态振兴与高原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甘南州合作市委市政府主办,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协办。我们将陆续刊发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丹珠昂奔: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这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在这里,我想谈谈对于“加强和改进”的认识。
尕玛看着:这位元代“国师”肖像为何被绘制在唐卡上?
唐卡是藏族美术中独具风格的绘画形式之一,内容多以神佛人物为主。其品种多样,根据工艺制作形式可分为布画、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根据不同底色可分为彩唐、赤唐、金唐、黑唐等;根据不同风格可分为尼泊尔画派、齐乌岗巴画派、勉塘画派、钦孜画派、噶赤画派等。西藏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精品唐卡,其中的元代八思巴肖像唐卡,就是一件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
张涵静:汉藏佛教的转经文化——以“转轮藏”与“转经筒”为例
“转轮藏”和“转经筒”都是以转动经轮的方式来表达诵经祈福的佛教器物,传递了佛教经典崇拜、功德回向等思想,广泛为汉藏佛教所采用,并且影响至今,是佛教转经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汉藏佛教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