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胡箫白:僧司系统与15世纪汉藏走廊的宗教格局
设立僧司机构是明前中期中央政府“宗教治边”的关键一环,而僧司机构的性质及功能、僧司官员的背景和职掌,是认识15世纪汉藏走廊宗教格局的重要视角。明廷在汉藏走廊地区设立的僧司机构分为两类。一类由朝廷选派僧官管理,僧司辅助军卫保障边防;另一类委任地方宗教首领实现王朝间接统治,僧司羁縻色彩较重。分析汉藏走廊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僧司系统的发展态势和势力消长,有助于揭示明朝对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制宜的国家整合策略,是理解明代边疆治理机制与逻辑的有效途径。
让古藏文典籍换发新光彩
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适用地区主要有中国境内的藏族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境内的部分人。在汉藏语系诸语及中国各民族文字中,藏文的历史长度、文献丰富程度都仅次于汉文。
牛锐:2024,破解民族工作深层次问题的四点新探索
过去一年,在国家民委推动和指导下,各地各部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以破解深层次问题为关键抓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
刘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新西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西藏是边疆民族地区,要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战略价值,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新时代西藏全面深化改革,团结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袁沙:坚定不移推动边疆地区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吕文利、黄丰富:加强中国边疆史研究 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
张梧: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魂脉与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成果与生动典范。
储峰:多措并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关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绝不容许别有用心的解读!
将强调统一的中华民族身份与压制少数民族认同混为一谈,是一种别有用心的,人为制造的政治议题。最近这种声音又一次出现在一些西方媒体上。
梁宁: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擘画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西藏自治区党委严格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各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新征程上,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西藏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上来,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坚实有力的举措,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
马大正:试论边疆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中国边疆的战略地位、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的构建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边疆治理的固本之策。从中国历史发展大视域观之,中国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两大历史遗产承接的大平台,其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可归纳为四点:一是治国必治边;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塑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和培养一批又一批治边者的金钥匙,也是边疆治理的固本之策。
关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中华文明的人口载体,在古代是“天下之人”,在现代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持续演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生成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坚实基础。在这种基础之上,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价值引领,在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机制,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民族国家局限、文明冲突与族群边界预设的思想藩篱,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曹耿献: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怎么干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王启龙、牛海洋:构建中国特色藏学自主知识体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构建包括藏学在内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任务。
赵建鹏等:贯通过去现在未来 传承弘扬“两路”精神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两路”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已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对于激励和鼓舞人民发愤图强、奋发有为,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薛一飞、杨帅:增强西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的现实要求。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指向“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的内涵意义。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决定着党在农牧民中政治威信的树立、党建引领农牧区振兴的力度、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在基层贯彻落实成效。西藏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是党领导西藏实现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组织基础,因而要切实增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的长效发展、绘就雪域高原美丽画卷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证。
夏吾交巴:和合之境——汉藏佛教融合的文化结晶
近年来,有些人误认为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的延续和翻本,由此断定藏传佛教“南来说”,进而强调藏传佛教的印度文化属性。这一说法是十分错误的。
朗杰扎西、索朗扎西:共同体视阈下的汉藏语言接触——以唐代汉藏音译语词为例
语言接触是常见的、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体现。汉藏音译语词的产生是汉藏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相互影响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密切接触的直接结果,亦是汉藏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晶,其时代明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标音精细,亟待整理研究。从唐代汉藏对译语词的音译特点可以归纳、整理出汉藏两种语言的历史特征,对汉藏语音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这些数目庞大的音译语词也是深入挖掘、整理和探究汉藏民族和谐共处、彼此影响的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历史证据和活化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更多可靠的基础研究材料和新的论证方法。
吕文利、李赞:推进边疆地区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安全屏障,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交汇地。党的十八大以来,边疆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推动边疆地区进一步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
仝涛:近十年来西藏考古重要发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