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珠康·土登克珠:当代藏传佛教活佛要“二富一穷”
“当代藏传佛教活佛要‘二富一穷’,即知识富于他人,像文殊菩萨一样;道德富于他人,像孔子或藏传佛教各教派创始人一样;欲望和财富穷于他人,像米拉日巴一样。”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西藏佛学院院长珠康·土登克珠阐释对当代活佛的要求与希望。
刮膜神方直万金国医曾费一生心——访国医大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院长占堆先生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西藏第二位“国医大师”占堆先生系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前院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从事科技工作特殊荣誉”等多项省部级以上奖励。文章围绕占堆先生的人生经历、传统藏医药学和中医药学的渊源,以及先生对藏医药继承、创新、发展方面的贡献进行专访,进而探讨了藏医药产业化发展和藏医药人才培养等热点问题,以期对新时代藏医药学的发展和研究给予启示。
德吉措姆:藏医著作《四部医典》缘何值得被世界铭记?
在青藏高原,流传着一句谚语——“不读《四部医典》,不可为人医。”《四部医典》成书于8世纪末,作为藏医药学奠基著作,其在藏医学的地位,可媲美《黄帝内经》,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藏医药学传统医学典籍代表之一。2018年,《四部医典》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标志着藏医药学走上国际舞台,为世界所认同。
石硕:中国地理与民族格局中的“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此外,藏彝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民族种类繁多,支系复杂,由于独特的高山峡谷环境,不但成为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保留大量古老历史遗留,其民族文化现象也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
朱林方:如何理解中国人权发展道路创造的新模式?
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观,不只关注个体的人,也关注作为类存在的人,寄予了人的解放的文明理想。
扎洛:西藏寄宿学校与西方殖民时期的寄宿学校有着本质区别
一位教授在周四的人权会议上表示,中国西藏自治区的寄宿学校与那些“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殖民时代的寄宿学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在那些学校“曾经发生过令人震惊的悲剧”。
扎洛 | Boarding schools in Xizang: A cradle of growth with humane care
Since May 2021, a large number of unnamed children's graves were discovered near the former sites of Native American residential schools in British Columbia, Saskatchewan, Ontario, Alberta and other provinces of Canada, bringing to light the"dark and shameful" history of colonial residential schools in North America. However, the Western media are exploiting the absurd tactic to divert the focus and launch an attack in the midst of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嘎·达哇才仁:再论甘丹赤巴建立的活佛转世系统
嘎·达哇才仁:再论甘丹赤巴建立的活佛转世系统
霍巍:为什么西藏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
通过西藏考古还让我们看到,从史前时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生活在这片高原的人们,他们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东向发展,和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丁赛、王鑫淼:西藏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西藏自治区县域是全区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文章基于2013—2019年西藏县域人均GDP和各县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数据,分析探讨了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县、粮食基地县、边境县、一江两河县6类和7个地级市县域的经济发展现状、财政收支水平,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主要结论为:第一,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低,与全区水平的差距略有扩大;不同类型县域和不同市区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第二,县域财政收入能力不足突出,不同类型县域和不同地市县域的财政收支状况存在差异。第三,西藏全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不高,但在2013—2019年小幅扩大,县域之间的不平衡主要源于不同类型县域内部自身的不平衡。文章的数据分析,可以为西藏县域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下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杨军财:以亲身经历谈谈藏学研究的几点体会
我1996年从西藏调到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从事藏学研究工作已经27年了。回顾历经人生的起起落落,有很多感叹。下面我就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藏学研究者谈几点体会,也许不对,希望同仁们批评指正。
沈桂萍、周鹏: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为视角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全面部署了新时代新征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既包括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包括建设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广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防范化解国内外影响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消极因素,建设中华儿女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刘英华、刘艺侠、甄艳:《医学四续》双语题名浅析——以木刻版分部梵语题名为中心
《甘露心要八支秘密窍诀续》是一部由藏族学者编著的医学全书,由《根本续》《论说续》《秘诀续》和《后续》四部组成,常简称为《四续》。根据当时的学术习惯,除藏文书名外,该书还题有梵文书名。苯教传本《四部医典》则采用了象雄语、藏语双语题名。传世的部分版本上还有分部的梵文、象雄语题名,不同版本给出的梵题略有差异。在清代北京版《四部医典》中还有汉字分部和页码。该书多语题名及其差异反映了西藏本地文化多元性,体现了与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文化的交流交融,为藏医学文献和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江荻:西藏的语言多样性及其分类
文章一方面叙述西藏的多样性语言现象,另一方面尝试用一种计算机自动聚类方法对西藏的语言进行分类。文章采用编辑距离计算方法的编码和赋值,以及聚类算法和树形图呈现。实验采集了西藏的藏语及其方言,还有门巴、珞巴、僜人等族群的非藏语语言共计49种,包括目前尚未识别的一些地方话。实验结果表明:西藏地区分布着藏语和非藏语的藏缅语,藏语包括传统分类的卫藏和康方言,卫藏又可分为前藏、后藏、阿里和南部次方言;非藏语的藏缅语有门巴族语言、珞巴族语言、义都系语言,以及藏东和藏东南语言系属不明的地方话。与传统分类相比,文章中所用机器语言或方言自动分类相当合理,可信度很高。
班旦次仁:西藏传统古物学中早期佛教造像风格的分类与品鉴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公元12世纪左右,藏传佛教萨迦派大德们奠定了西藏古物学的雏形。14—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批精通不同门类文化的大学者,构建和完善了西藏古物学的理论体系。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西藏古物学的分析对象逐渐扩大到佛像、瓷器、乐器、兵器、丝绸、纸张、茶、马鞍等“外来之物”。在过去几十年里,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文本进行了研究,但直至今日,对相关文本的挖掘仍不够深入,研究成果零散,尚不足以体现该传承的重要性,诸多相关问题有待发之覆。文章通过3部布达拉宫馆藏古籍文献,以佛教造像作为考察个案,分析西藏传统文化中对南亚、中亚以及汉地和西藏不同时期佛像的认识。从“地方性知识”的角度,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材质、地域、风格的佛像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希冀对构建西藏本土的“古物学”或“艺术考古学”有所意义。
蒙曼:如何从古典诗词看见中华民族共同体?
古典诗词作为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本身就映照出中华民族和衷共济的历史进程,情感交融的精神光辉。
石硕 | 成都:一个延续两千年的民族协作传统——成都在汉藏民族交往中的地位与特点
成都自来是汉藏民族交往的重要枢纽,深受藏族民众的认同与青睐。文章对史籍所载汉代以来岷江上游人群季节性“入蜀为佣”的传统进行了探讨。文章发现,岷江上游人群季节性“入蜀为佣”的传统民国时期仍然存在,并已延续了两千多年。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时代成都平原居民主要靠凿井取水,但成都为冲积平原,其泥沙夹卵石的特殊地层对砌筑井壁提出了极高的技术要求。岷江上游冉駹夷(今嘉绒藏族先民)自汉代起就有建造“邛笼”(碉楼)的传统和精湛的砌石绝技,两千多年来,他们正是凭借精湛的砌石绝技到成都平原从事“汉匠不能”的凿井砌壁工作。这一延续两千多年的汉藏民族协作传统,不仅造就成都“友善包容”的性格,也使当今成都日益成为各民族和谐交融的共享之城。
罗辉:什么药可以预防急性高原反应?一项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西藏等高原地区和内地低海拔地区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每年从内地进入高原旅游、工作等的人口达数千万,研究筛选安全有效经济的急性高原反应预防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
王宝红等:汉藏文化交流背景下西藏汉语文习得和使用的发展历程
汉藏民族的交往很早就开始了。唐代吐蕃贵族赴内地学习汉语文、自唐以来大规模的汉译藏活动、考古发现的汉藏对音资料及藏汉双语文献、元明清时期藏族社会各阶层使用汉语的情况,无不昭示着:藏族人民习得汉语文的现象在历史上不曾断绝。在当今时代,伴随着西藏双语教育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西藏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但是,西藏社会的语言习得与使用仍然存在区域、人群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探讨西藏汉语文习得与发展的历程,可以促进语言文字更好地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学习二十大】洪涛、南加才让:多元图书产品线打造中国藏学出版新格局——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成果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从1986年成立至今,中国藏学出版社已走过36载春秋。过去的36年,作为国家级涉藏图书专业出版社、全国四家国家级公益出版单位之一,中国藏学出版社始终坚持把党性原则贯穿于出版工作始终,以清新之气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策划、出版了大批精品出版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