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拉先加:藏传佛教得到健康传承宗教文化得到尊重保护
6月22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拉先加在中国记协线上举办的主题为“新时代西藏的发展变化”的新闻茶座上,结合自己多年的调研经历与见闻表示,新时代的西藏,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藏传佛教得到健康传承,宗教文化得到尊重保护,广大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索朗卓玛:“双语”教育推动西藏文化传承
6月14-15日,联合国《在民族或族裔、宗教和语言上属于少数群体的人的权利宣言》发布30周年研讨会在线上举行。论坛由汤姆·兰托斯研究所(Tom Lantos Institute)组织,旨在为改进全球少数群体保护制度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宋筱清:清净化城塔牌坊题字考
西黄寺,始建于1651年,是清代理藩院直辖的著名皇家寺院。多年来,西黄寺记载了一代又一代藏传佛教领袖爱国爱教的行迹,印证了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紧密的主权关系,也见证了新中国从百废待兴到繁荣富强的历程。
班禅:为何说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弘扬藏传佛教最根本的条件?
我在同宗教界探讨交流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弘扬佛法和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也可以理解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是弘扬藏传佛教最根本的条件,也是最本质的阐述。
林继富、杨文:藏族民间歌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向度
藏族民间歌谣歌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下而上”的情感向度,多民族共同家园建设、建构的过程,充分反映民间歌谣记录、表达西藏及其他相关地区多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要。
葛承雍:穿越西域的“青海道”丝路文物
三十多年来,青海省都兰县热水古墓群被陆续发掘,出土了大量令人惊奇的文物珍品,刷新了人们对吐谷浑-吐蕃历史的认知,也引起了海内外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李德成: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述略
所谓“呼图克图”是蒙古语,意为“有果位者”。乾隆朝《大清会典》规定:“凡喇嘛,道行至高者曰胡图克图。”可以理解为达到佛教修行的高层次,获得一定果位的人,诸如“阿罗汉果位”“菩萨果位”“佛果位”等。
禄树辉、王昱鑫: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在“十四五”时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大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所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核心—边缘”理论与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西藏A级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旅游发展结构。得出以下结论:西藏A级景区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以拉萨为核心区向西南、南方和东南辐射,外围边缘区大多点状分布”格局,整体来说A级景区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拉萨市处于所有景区聚集区位优势的中心地点。利用核密度分析不同搜索半径下景区的聚集态势有所差异,总体趋势往藏东南方向辐射。最后从“全资源”“全产业”“全要素”与“全方位”方向提出西藏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布优化建议。
汪雪:敦煌壁画中的吐蕃乐舞元素考论——以翻领袍服的长袖舞为中心
青海地区吐蕃统治时期墓葬出土的棺板画中,绘制有身着翻领袍服的长袖舞图像,这一舞蹈是具有标识性的吐蕃舞蹈种类,在苯教丧仪中,具有“降魂”的巫舞功能。敦煌壁画中的这类舞蹈具有将逝者灵魂召回,超荐往生极乐世界的宗教意义,其本质是佛教往生思想与苯教救赎思想的结合。翻领袍服的长袖舞在敦煌地区的发展衍变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是承袭其服制,但袍服穿法变革为袒右式,是当代藏族民间舞的前身;二是承袭其“降魂”功能,穿着圆领长袖舞服,成为民间丧仪中的引魂巫舞。
贡保扎西:敦煌西域出土古藏文契约文书的相关问题研究
契约文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最能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文献依据。在敦煌西域出土的古藏文文献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既是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吐蕃社会经济和语言文字的重要材料。根据这些契约文书中的交易时间、交易物品、参与人员、签名印证,对契约的概念和称谓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可以发现这些文书是中原契约文书的承袭和沿用,是中华民族内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这些契约文书的内容既反映了敦煌地区的农耕文明、社会经济成就及经济制度的进步,也附载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信息,对于研究当地部落建制和民族构成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益西旦增 | 历史记忆与共同体叙事:民国时期知识精英的文成公主话语
民国时期,因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出现一些曲折和困难,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引起知识精英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此背景下,为向“昧于西藏情势”的国人介绍汉藏民族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强调西藏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历史事实,文成公主的话语在民国知识精英中开始被广泛强调。文章对此现象作了系统呈现与梳理,指出文成公主作为汉藏民族友好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符号,在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出现困难与曲折的特殊时期,广泛出现于民国时期官员、学者论述西藏相关问题的话语之中,有力印证了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间的历史渊源,拉近了汉藏民族之间的情感。文成公主话语既是汉藏友好的历史记忆与象征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见证。
陈立华、陈庆英:1414年大慈法王奉命进京朝见及永乐皇帝的安排
大慈法王释迦也失是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藏学界特别关注和重点研究的西藏历史人物之一,作为宗喀巴主要弟子之一,代表宗喀巴于永乐朝和宣德朝两次奉旨进京,分别被封西天佛子大国师、大慈法王。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释迦也失1414年第一次奉命进京朝见永乐皇帝地点问题,以及朱棣所作相关安排的历史背景,并由此进一步延展出明朝中央政府对刚刚兴起的格鲁派的支持态度。
才项卓玛:16至17世纪中叶第巴吉雪巴与格鲁派之间政治关系的演变
吉雪巴家族是格鲁派在西藏本土的主要扶持者之一,尤其在公元16至17世纪前叶该家族对格鲁派的扶持力度超过任何当时雄踞一方的贵族世家。公元15世纪初,吉雪巴家族开始在前藏崭露头角,慢慢地扩大其势力范围,成为帕竹第司治下最具势力的臣下。公元16世纪初,通过与仁蚌巴之间最后战役的胜利,吉雪巴得到了堆龙德庆所属吉雪南北两岸地区。从此该家族加大力度支持格鲁派在前藏的发展,两者之间建立了宗教上的供施关系和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但是,1621年前后藏间的停战协议,导致吉雪巴与格鲁派的政教关系开始走向危机的边缘,尤其在1642年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建立以后,其政治地位发生颠覆性的转变。
黄成龙:新中国汉藏语研究70年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汉藏语研究的成就。从单一描写到多元化研究,研究手段不断革新,从纸笔记录到描写分析;从数字技术手段到大范围的比较研究。研究方法不断更新,从定性研究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不断推进汉藏语研究。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跨学科合作,进行跨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汉藏语系语言研究。
藏汉翻译:互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体现——访周润年教授
中央民族大学周润年教授,多年从事藏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成果颇丰。文章中,周润年阐释了藏文史籍、藏文法典的价值及其翻译、研究的意义,并指出藏文文献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藏学、翻译学研究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西藏日报|西藏:石榴结籽心相连和谐共处一家人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西藏民族团结工作多措并举、全民参与,创新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谱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
罗宏 | 藏族向江南地区的流动:元明时期汉藏民族交往的历史实践
元明两代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使得青藏高原和内地的联系不断加强,藏族在内地的活动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其中,藏族向江南的流动值得注意。元代江南地区的藏传佛教在朝廷的支持下得到发展,朝廷在当地设立了江南释教总统所和杭州行宣政院等一些宗教和行政管理机构,一些代表性的藏传佛教僧人如达尼钦波桑波贝、加瓦巴等或被流放或被派驻到江南地区。明代在西藏实行多封众建政策,洪武、永乐时期召请藏地僧俗赴南京朝贡、游历,大宝、大乘、大慈三大法王先后晋京,侯显、班丹扎释等人任职于朝廷,赴江南地区的藏族人也成倍增加。从人群的规模、分属教派、主动性、活动内容及政治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来看,元明两代藏族赴江南的情况呈现出诸多差异,亦各有特点。整体来看,这一时期藏族向江南的流动增进了藏族对于江南的认识和了解,为藏地财富的积累和自身社会变革、发展积蓄了力量,同时也丰富了江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增进了国家内部政治、宗教和文化的交流以及东西两地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这一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徐东明、孙倩: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史实与现实路径
藏传佛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班玛更珠:雪域高原“大学者”,如何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雪域高原历史上,不同时期都出现过很多班智达,他们勤学苦修、学富五明、辩才无敌、著作等身,为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呕心沥血。
马戎:重读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争,有何当代启示?
今天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方向,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中华政治与文化传统的某种回归。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