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喜饶尼玛、杨陈冠杰:民国汉文史料中的喜饶嘉措
1937年以后,喜饶嘉措离开西藏常驻内地。作为宗教界人士,他风度儒雅、学问高深,深受汉藏民众敬重。喜饶嘉措以文化为载体、以宗教为平台,用实际行动力推民族间交流交往;心系边疆,刚直不阿,建言献策,以拉近中央和西藏地方关系;在中华民族危机之时,他不辞辛劳宣传抗战,致力于反侵略反分裂斗争,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民国相关资料充分表明喜饶嘉措的人生轨迹就是爱国爱教。
石硕:康区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历史基础、独特地位及示范作用
我国民族格局中,存在一些民族聚居区之间的重要连接地带,这些连接地带往往是多民族密切交汇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立健:从元代和清代文化交流互鉴的几则实例看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早已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随着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藏传佛教传至祖国其他地区,这不仅增进了各民族在宗教文化上的交往交流交融,而且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历史上,藏传佛教爱国人士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和谐、边疆的稳定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嘎藏陀美:藏传佛教文化与藏学研究
嘎藏陀美教授长期从事藏传佛教研究与敦煌古藏文文献的整理、研究及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藏传佛教大辞典》的编纂工作等多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在藏传佛教研究及藏文古籍文献整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对嘎藏陀美教授进行了专访。他认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文化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中关注藏传佛教文化和非佛教文化的内容,要拓展各自的发展领域,为藏族世俗文化的发展提供机遇。藏文古籍是无价之宝,整理过程中要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要保持、尊重古籍原貌,如实进行整理;二是要进行注释。对其中的疑点、难点、讹误、省缺,甚至古今文字演变规律等问题进行通俗易懂的现代注释和校正,更好地挖掘古籍的价值。年轻一代要学习前辈班智达和翻译家的治学精神、奉献精神,需要高质量地翻译一系列科学知识和文化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藏民族世俗文化。
魏文、谷新春|从玛哈噶喇庙到普度寺:从旧影与遗存重构北京普度寺慈济殿的原貌
关于普度寺历史和文物的详尽研究可见于中国人民大学谷新春博士的论文《北京普度寺沿革考》,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年第5期。本文是笔者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讨论,敬请方家指教。
杨毛措: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
吐蕃王权一直以来都是海外藏学界西藏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点之一,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首先梳理了吐蕃王权研究在海外学界缘起的学术背景,阐述其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主要通过介绍和评述该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经典理论命题和主要学术争论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观点,分析了近70年来海外吐蕃王权研究在学理路径、研究范式和方法视角等方面的主要特色和主要成果。基于对海外吐蕃王权研究历史脉络和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其理论经验和学术价值,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存在问题作了尝试性探讨。
杨铭、索南加:敦煌古藏文P.T.1285所载小邦王名称研究
法藏敦煌古藏文1285号(简称P.T.1285)写本主要内容是关于祭司和苯波在治病能力上竞争的故事。其中涉及的众多吐蕃小邦地名、王名,以及家臣、苯波的名字,对研究吐蕃时期小邦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经过与P.T.1286所载小邦王名称对比,以及两件写本所载同名小邦王的考释,可以看出吐蕃小邦王的名称构成的格式为:地名+称号+名字;同时,相对P.T.1286而言,P.T.1285有关小邦王名称的书写,略显杂乱无章,证明其编成的时间要早于前者,所载内容反映的是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原上小邦林立的情况。
滕驰:从大召变迁看共同体的构建——基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
以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大召及其周边的变迁,这是一个从宗教化空间到商业化空间再到符号化空间、网络化空间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体是空间的行为者,文化认同是凝聚和团结共同体的核心要素,国家和国家在场对共同体和文化认同的形成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网络空间的异军突起,使得传统空间的区分、互动、认同、矛盾等问题显得空前复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空间,考察和研究其变迁成为重大时代命题。
刘凤强:拉萨小昭寺源流考
按照藏族传说,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修建,这一说法影响深远,实是对小昭寺的误解。根据汉藏史料互证,小昭寺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宫殿,文成公主为供奉释迦牟尼像进行了扩建。文成公主去世后,汉僧在此长期居住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寺庙。明代阿勒坦汗仿照拉萨大昭寺所藏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像,塑造佛像并建寺供奉,以蒙古语寺庙之意称其为召。在蒙古语中小昭寺的名称是依八岁释迦牟尼等身像而来,汉文小昭寺的名称则是清初从蒙古语或满语转译而来,小昭寺的修建以及名称演变充分体现出藏蒙满汉各族历史上密切的文化交流。
霍巍:西藏考古为何重要?
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学科特性超越了传统文本书写的偏见与片面。中国考古学不断取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在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考古学用实物组成“证据链”,向世界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西藏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的新篇章,作出了独特的科学贡献。
王军涛 | 生态美学意象与诠释:《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之比较
《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都是闻名于世的史诗,两部史诗各自都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研究体系。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以往主要是从史诗理论的角度、从文学的创作模式角度、从复合角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随着生态美学的方兴未艾,以此观点对两部史诗的比较研究虽略有涉及,但总体上还显得比较薄弱。文章从生态美学意象入手,对两部史诗有典型意义的草原与海洋、骏马与快艇、湖泊与岛屿、雪山与云山等四种意象进行了诠释,旨在明确两部史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象且各有特色,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独到的民族生态美学理念,其生态意象审美观具有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
玉珠措姆、海德噶·丁伯格 | 共处与辩诤:一部15世纪藏文传记所描述的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他者”的对话
从一部15世纪的传记中有关“苯教徒”的描述出发,可以详细探讨在当时的宗教氛围中以及特别的佛教叙事的语境中,该术语意味着什么。贡
石硕、王鑫源: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认识藏传佛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从现实基础看,藏传佛教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多民族群众所信奉,贴近民众生活并对信众有较大影响,可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团结青藏高原及周边各个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
夏吾李加、尼西措:试论《宗喀巴文集》编纂特点
《宗喀巴文集》问世后,相继出现了众多版本,从最初的写本到刻本再到当代版,其编纂程序由简入繁、编纂质量由粗略到精细,使文集变得有章可循,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沈卫荣:《「拙火」十六种要仪》藏汉文本的比较研究
对《十六种要仪》进行细致的文本研究,对我们理解作为整体的西夏汉译藏传密教文献的形成,以及藏传佛教于西夏传播的历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杨晓纯:国外关于西藏穆斯林研究述评
西藏穆斯林的多元文化特征,证明了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西藏穆斯林研究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诗词里的西藏有多美?
坐落于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以雄伟壮阔、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而著称于世,素有“天上西藏”的美誉。诗人们在这方热土上,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描绘大美西藏。
马小燕等:西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书写——以西藏汉语长篇小说为考察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的藏汉作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围绕民族团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主题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对藏汉民众间团结友爱、互通有无的亲密关系进行了全方位书写。
丁玲等:西藏嘎措人民公社,为何70%牧民投票保护?
嘎措乡位于西藏那曲市双湖县北部,面积2.74万平方公里,那里平均海拔高达4900米、曾经被称为“生命禁区”。从双湖县再向北沿着一条2003年建成的沙石土路,翻越70多公里的高山草原,一路所见,地鼠野兽,河湖雪山,偶尔路过一两个放牧点,牛羊成群,忙碌的牧民在帐篷里烧火切肉,做酥油,做酸奶……给苍茫的草原增添了一点人烟。嘎措人民公社成立于1976年,目前共有123户,578人,分布在两个行政村,玛威容那村(简称一村)和瓦日香琼村(简称二村)。1982年,西藏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解散了人民公社制度,但是嘎措按照70%社员的投票意愿,保留了集体经济体制,至今是全自治区唯一实践人民公社制度的乡镇。
加措、陈荷花:那曲市农业农村局关于促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那曲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抓两头、促中间”牧业发展思路,探索符合我市农牧业产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规范标准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快牧业产业发展步伐,发挥合作社经济效益,带动集体经济稳步提高,2021年7月19日至7月23日我们深入那曲市西部4县4镇(普保镇、北拉镇、申扎镇、尼玛镇)、6个乡(门当乡、下达乡、申亚乡、协德乡、多玛乡、嘎措乡)、2个居委会(玛荣刚居委会、嘎桑居委会)、11个村(雄杜村、那拉姆村、永珠沃玛村、曲布村、那宗村、嘎青村、康琼村、塘鲁村、达吾玛宗村、果根擦曲村、瓦日香琼村)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