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赵云田:清前期中华民族融合发展
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了肆武习劳、抚绥蒙古,清朝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设立了木兰围场。康熙四十二年,又在风景优美、水源丰富的热河修建行宫,作为从京师去木兰围场途中休息的场所,康熙四十七年基本建成,此后又有所扩建。康熙五十年,经康熙帝题字,热河行宫称“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为时巡展觐、临朝听政之所”,“叠石缭垣,上加雉堞,如紫禁城之制”,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此外,清朝的围班制度规定,居住在西部、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王公,要定期到木兰围场随围,到避暑山庄觐见皇帝。上述一切,促进了清前期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
刘文鹏、姜海若:对《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有关西藏历史书写的反思
傅礼初在《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西藏部分的论述中,沿袭伯戴克“保护关系论”的思路,提出了清朝在西藏仅拥有象征性权威的偏颇之见,并基于此观点对相关史实进行了片面化的解读。本文通过对书中观点和史实解读的批判分析,从历时性研究和制度史两方面对清朝的国家构建路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
刘凤强:唐蕃会盟若干问题辨析
会盟是古代中原王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的重要方式,唐朝与吐蕃多次会盟,对唐蕃关系发展影响甚深。目前学术界对唐蕃间几次会盟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然对其中某些细节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和疑问,本文试对之加以辨析。
杨明洪:以保护生态环境来提高西藏民生质量
在西藏,随着各族人民生活得到不断改善,他们对民生保障和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民生保障和改善进入了新的层次,这就是质量民生。质量民生是底线民生和基本民生之后的第三个层面民生,侧重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在西藏,质量民生发展的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
万德卡尔、三木旦: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青藏高原山水文化——“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课题进展与展望
7月15—16日,第三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生态振兴与高原乡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召开,研讨会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甘南州合作市委市政府主办,甘肃省藏学研究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协办。我们将陆续刊发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丹珠昂奔:准确把握“加强和改进”这个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在这里,我想谈谈对于“加强和改进”的认识。
尕玛看着:这位元代“国师”肖像为何被绘制在唐卡上?
唐卡是藏族美术中独具风格的绘画形式之一,内容多以神佛人物为主。其品种多样,根据工艺制作形式可分为布画、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根据不同底色可分为彩唐、赤唐、金唐、黑唐等;根据不同风格可分为尼泊尔画派、齐乌岗巴画派、勉塘画派、钦孜画派、噶赤画派等。西藏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精品唐卡,其中的元代八思巴肖像唐卡,就是一件历史悠久的艺术珍品。
张涵静:汉藏佛教的转经文化——以“转轮藏”与“转经筒”为例
“转轮藏”和“转经筒”都是以转动经轮的方式来表达诵经祈福的佛教器物,传递了佛教经典崇拜、功德回向等思想,广泛为汉藏佛教所采用,并且影响至今,是佛教转经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汉藏佛教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陈明 |“书人相依”:北大学人与商务印书馆《甘珠尔》的故事
图书是建构学术史的主要支柱。图书与学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依,展现出学术史上曾发生过的“鲜活的生命历程”。文章以北京大学多位学者(胡适、钢和泰、季羡林、王森)与1924年商务印书馆持有一套藏文《甘珠尔》之间的故事为例,梳理双方数十年的交往依存情况。由此探讨北大学者在建设早期东方学、推进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历经的诸多艰难和从商务印书馆、北平图书馆等社会机构所得到的无私帮助。以张元济为首的商务印书馆同仁对北大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不是纯粹出于朋友的个人私谊,而是出于以促进学术精进、民族图强为目的。揭示了近现代学术史中所隐含的复杂的书人关联,构成了一幅中国现代学术与文化的璀璨画卷,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也为加深认识学科史整体图景提供了依据。
沈卫荣:藏传佛教中国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
近一两年来,常听到有人说:藏传佛教中国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理由是既然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藏传佛教也应该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何以还需要中国化呢?这样的说法初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其实,这是对党中央提出藏传佛教中国化号召的现实背景和深刻内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误解。
沈红宇:方寸之大的黄金面具,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实证
相信大家对于黄金面具应该都不陌生,世界各国的考古发现都有它的踪影,如埃及的图坦卡蒙黄金面具,我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黄金面具和河南郑州商文化遗址的金覆面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这件黄金面具,则有助于我们了解神秘古老的象雄文化。
王俨思:从长安到阿里,一件汉字织锦的“进藏之旅”
“王侯”汉字织锦展现了汉晋时期宏大的交流网络,是反映早期西藏西部与中原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考古实证。
多吉平措:西藏布达拉宫北魏合金佛造像何以见证中外文明交流?
以这三尊北魏合金佛造像为代表的西藏众多馆藏文物的传入直接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并非孤立自封,而是与内地各族人民频繁往来,青藏高原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渠道多样。
张云:陈庆英先生及其藏学研究
陈庆英先生先后在藏学研究的诸多领域辛勤耕耘,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仅就其主要研究领域和代表性成果进行考察,结合他先后接受《中国藏学》和《西藏大学学报》编辑访谈中的自述,对他的治学方法和成就进行初步的研究。
陈立华:陈庆英先生著作目录初考
陈庆英先生是我国著名藏学家,他杰出的学术成就为国内外藏学界所重视,其虚怀若谷的学术品德更为众多藏学界后辈所敬仰,有学者赞誉他“通汉藏著史集译注古籍十万函,究古今明学问传授桃李百千众”。本文详尽列出陈庆英先生藏学研究各类成果及相关文章,作者从女儿的视角回忆与陈庆英先生共同生活的日子,述说了对“亦父亦师亦友”的父亲深切的感恩与怀念。
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上)
科学的考古证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以至其后各个历史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明都与祖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其发展轨迹始终朝着东向发展,其“文化底色”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厚的东方印记。
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下)
考古发现充分证明,西藏并非是隔绝于世的“文化孤岛”,从人类踏上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伊始,就始终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
周拉: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中国化之历史考察
文章从宗教“本土化”“中国化”的理论视角,对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提出藏传佛教“道次第”理论经过3个历史发展阶段。
王清先: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西藏展示出蓬勃生机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不懈探索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阳光照耀雪域高原,展示出蓬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阿音娜:为什么西藏民主改革实行“六年不改”的方针?
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丰功伟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展厅第二单元,有一件文献展品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就是下面这份在1956年12月16日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文件,标题是《关于西藏在六年内不实行改革的方针》,即西藏民主改革史上著名的“六年不改”方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