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陈宗荣 | 援藏: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光辉典范
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怀西藏人民,全国人民始终十分关注西藏境况、惦记西藏发展。70多年来,党中央对西藏发展进步支持力度之大世所罕见,全国人民支援西藏持续时间之久、涵盖范围之广、深情厚谊之伟大世所罕见。全国人民是西藏发展和稳定的坚强后盾,没有全国的支援,西藏要改变落后面貌是不可能的。
边巴扎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完整准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抓手,是事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置于“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深刻宏大的叙事体系中阐释,充分体现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考量。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上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落到实处。
【会议预告】“大智法王与明代汉藏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切实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联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和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于2024年8月28至29日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举办“大智法王与明代汉藏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杨明洪:论对口支援西藏的历史性贡献
以“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为内涵的对口援藏,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在西藏与全国一道推动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对口援藏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科学看待对口援藏自身的制度变化与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对口援藏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为它是“差别化的区域性政策”的实现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实现对口援藏的体制化、体系化以及培育出援藏精神。这三个方面相互贯通、有机统一,为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更好地推动对口援藏迈向新阶段。
万金鹏、石奇峰:坚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此次会议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方向、进行了部署、注入了动力,同样为西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杨杰、马伟茗: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改革思维、改革方法推进“四个创建”行稳致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立足西藏实际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是要把学习领会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结合起来,以改革精神、改革思维、改革方法推进“四个创建”不断取得新成效。
韩昭庆:康熙《皇舆全览图》及其谱系地图中西藏地区的绘制——兼谈该图在我国边疆史地研究中的意义
本文参考中文、德文、法文及英文中有关西藏地区地图绘制的历史文献,探讨清初西藏地区地图的绘制过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字化方法,以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西藏范围为界,从地名译名的角度比较研究满文、中文、法文、英文注记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与中文注记的《乾隆十三排图》中的西藏地区,分析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影响及其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的意义。
马海波:“十七年”康藏——青藏公路文学书写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954年底建成通车的康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国家的政治、国防、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两路”承载着中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丰富历史实践,是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路,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路。本文以“十七年”文学中的“两路”书写为考察中心,探讨“两路”及其文学实践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验和精神,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提供基于中国本土实践经验的学术探索。
“两路”通车70年,天路遍开格桑花
拉萨西郊河畔,巍巍矗立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如回眸历史的闪亮路标,诉说着“两路”建设的悲壮与勇毅:“五易寒暑,艰苦卓绝,三千志士英勇捐躯,一代业绩永垂青史……”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唐军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向此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对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出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不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真正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讲清楚、说明白、传出去。
宋筱清:汉藏文化交流对促进国家认同的积极意义
尽管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存在差异,但汉地与藏地通过文化交流,最终形成了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藏地,泛指我国版图中以青藏高原为主要区域,以藏语为主要语言,以藏传佛教为主要信仰的西藏及川、滇、甘、青四省藏族聚居区。汉地,泛指我国内地或中原地区,指我国版图中以汉语为主要语言的传统汉族聚居区。
刘金林、朱泳诗、程凡丨“语同音”的历史实践
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不仅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是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体现,这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党怀兴等: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语言接触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思考
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在民族间多元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形成。语言文字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态势中、在文明的统一性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作用。从古至今,连续不断的中华语言文明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格局认识的基础上,梳理出汉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相互吸收与借鉴的多重表现,从而明确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赓续发展着各民族语言文字交流交融的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保证,是今天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实践主线和必然选择。
程越:新时代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历史性成就
生态是西藏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高原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吕众林:西藏文化为什么向东发展?因为那是根的方向
居住于世界屋脊的藏族,在发展、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向东发展的趋势,逐渐融汇于中华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为什么西藏文化会选择向东方发展,而不是向南方的印度文明或西北方的中亚文明发展呢?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历史过程,涉及地理、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
徐志民丨对口援藏:推动西藏繁荣发展的重大创举
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来,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成为党中央的一贯政策,长期坚持,从未间断。支援西藏的单位之多、力度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不仅在中国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而且成功地推动西藏从改变相对贫穷落后的面貌,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再到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学界高度重视援藏或对口援藏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梳理和研究援藏或对口援藏的发展演变历程与运行机制,考察和分析援藏或对口援藏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目的是提升援藏或对口援藏工作水平,扩大其综合效益。笔者拟按照时序分析对口援藏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运行逻辑和理论逻辑,旨在反映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心、全国人民支援西藏的深厚情谊,反映对口援藏是促进西藏与内地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创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集中体现。
付雪松: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总要求加快推进西藏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重要位置,在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步伐更加坚实。
借助数字技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数字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变革,也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借助数字技术力量,探索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数字方案,是一项涉及广、要求高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考虑、综合施策。
格勒:“两路”助力打开西藏现代化大门
格勒(Gelek),藏族,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第一位藏族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总干事、研究员。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和藏学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中国藏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应邀前往欧美各国访问交流。担任过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李华兴等:习近平关于援藏精神重要论述的六重意蕴
习近平关于援藏精神的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它阐明了: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援藏精神的核心要义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援藏精神的生成空间是雪域高原,援藏精神的传承发展是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援藏精神的实践价值是支援了西藏、锻炼了干部。文章以哲学向度为视角,探究了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本质属性、核心要义、生成空间、传承发展和实践价值等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