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彬等:西藏的汉传佛教新样文殊图像遗存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近来,学术界在西藏日喀则市的夏鲁寺、白居寺、顿觉寺、曲林贡萨寺和山南市的觉拉寺等5座寺院发现了7处新样文殊的雕塑和壁画遗存。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对图像和文本的梳理和比较,同时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首次对这些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初步研究显示,这些遗存都是元代至清代不同时期和艺术风格的作品。其题材和图像组合渊源于敦煌莫高窟的汉传佛教新样文殊,经过西夏和元初的融合,形成了最早的藏传佛教新样文殊作品,而后传入西藏,其中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等萨迦派上层人士应在其形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现存新样文殊遗存主要流行新样文殊五尊像,藏文文献将其命名为“狮子语文殊主眷五尊”。通过白居寺祖拉康二层罗汉殿彩塑和觉拉寺壁画可知,西藏五尊像的流行与西藏自吐蕃以来对五台山文殊的信仰直接相关。新样文殊组像的构图、人物造型、在佛殿和壁面配置的位置虽不完全相同,应出自不同的粉本,但其题材和风格都体现出藏汉艺术融合的显著特点,是西藏在既有传统和审美文化基础上对汉传佛教新样文殊进行完美整合的结果,其中体现出汉族、于阗人、党项人、蒙古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显著元素,充分体现出西藏地方对多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认同,因此是藏传佛教艺术中西藏历史上与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例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