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宁: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发布时间:2025-05-26 10:16:04 |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内容摘要】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承载了川青藏地区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强调对族源的血缘认同、对中华原始神话传说故事的精神认同,赞颂民族团结,展现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弘扬近代以来川青藏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证实了中华民族同根同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同仇敌忾的历史事实,反映出“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思想,有助于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间文学;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认同

【作者简介】马宁,男,羌族,甘肃陇南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学、民族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号:22VRC116);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委托课题“西藏文化史·明代卷”(项目号:2020WT008);国家民委委托课题“西部地区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号:2024-GMI-172)的阶段性成果。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谋划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川青藏地区是指四川、青海两省及西藏自治区,以汉、藏、回等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该区域总面积约为243.44万km²,总人口约为9327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61.75人/km²,除汉、藏、回等主体民族外,还包括蒙、彝、羌、苗、土家、傈僳等三十多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水乳交融的鲜明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间文学承载了川青藏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经验,不仅是各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需要国家宏观政策与精英群体的引领,也离不开地方微观记忆与大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支撑。人民大众的中华民族历史记忆和认同是通过民间叙事和社群记忆体系来保存的,唤醒和发掘这些历史记忆,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的证据和宝贵的经验。

一、同根同源:川青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血脉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往往通过表述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母题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各民族的民间故事、歌谣以及谚语中就蕴含着民族起源、同源共祖、和谐共处、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主题思想。

(一)血脉相融:对族源的血缘认同

血缘认同在民族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共同世系的追溯,对同源共祖的认同,一直都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标志。川青藏地区虽然族群众多,但却能从神话传说、诗歌谚语中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母题,表达出各民族一母同胞、难舍难分的兄弟情谊。如墨脱县的《珞巴五兄弟》讲述了太阳的儿子达西和月亮的女儿亚姆生了五兄弟,分别为汉人、藏人、珞巴、门巴和僜人。盐边县的《苗、汉、彝族本一家》有:“伏羲兄妹生了三个娃娃。三个娃娃中,最先落地的说苗话,第二落地的说汉话,最后落地的说彝话。亲亲的三弟兄各说各的话,他们便是苗族、汉族、彝族的老祖先。”海北州的《我们蒙古人民的家乡》有:“同我们共处的兄弟有汉、回、藏,共同繁荣幸福日月长。”川青藏地区各民族对共同世系的追溯、对同源共祖的认同说明在各民族的意识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缘关系认同,是中华民族互帮互助、相互依存的历史命运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川青藏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迁徙、杂居、贸易、婚姻中建立起持久稳固的共生共存关系,在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青海回族歌谣有:“回民汉民是一家子人,大家要团结成一心。”“政策教养成一家人,回汉是同胞的弟兄。”西藏的《民族团结的赞歌》有“汉族藏族两民族,语言不同一颗心。”甘孜州的《团结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有:“北方的蒙族,高原的藏族,内地的汉族,虽然各在一方,但都团结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同仁县的《藏汉两家拜弟兄》有:“上面住的是藏人,下面住的是汉人,藏汉两家拜弟兄,唱支弟兄和睦歌。”川青藏地区各民族表达出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手足相亲”的认识,有利于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信念相同:对中华神话传说故事的精神认同

中华神话传说故事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土壤,也是凝聚其精神内核的血脉基因。川青藏地区各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有盘古、神农、伏羲、女娲、炎黄、尧舜禹的内容,表达出“同源共祖”的叙事。如川青藏地区的藏、彝、羌、苗等族都记录有盘古开天辟地、创造日月、捉恶龙、治洪水的神话传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土族的《混沌周末》神话诗、苗族的《盘古》古歌、瑶族的《古老歌》、布依族的《混沌王和盘果王》、傈僳族的《盘古造人》等。民间故事《神农皇帝制五谷》《神农找谷子》《谷王画像》《神农吃茶》《神农和生姜》《神农传药》《神农尝百草》《药仙神农》等反映出各民族尊奉神农氏为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的普遍共识;《伏羲兄妹造人》《伏羲与女娲》《伏羲兄妹与猿猴》《伏羲兄妹与石头》《女娲炼石补天》《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娘娘的眼泪》等体现出各民族对中华上古神话始祖神伏羲女娲的崇敬与认同;《尧访舜》《舜射九日》《大禹治水》《禹王开夔门》《禹王戒酒》《大禹和端阳节》等说明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尧舜禹时代的文化基因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轨迹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此外,很多汉族的神话传说故事成为了川青藏地区各民族民间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包公审泥神》《包公斩天王公子》《鲁班赶山》《杜康酿酒》《张良烧庙》《关公的红脸》《朱元璋与金角寺的传说》等典型的汉族传说故事都是历史上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印证,构建起各民族交往发展的纽带,为中华民族精神认同奠定基础。

二、同休共戚:川青藏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全景展现

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对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记述得非常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强调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和共同性,赞颂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情感互通、文化互鸣、心灵相契的历史见证和真实写照。

(一)政治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可以说,这种动因让少数民族自觉地与中央王朝产生了政治经济制度的联系,在民族意识上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格萨尔王作为藏族人民心目中伟大的英雄人物与精神支柱,在民间文学中同样有与中原王朝密切交往的记述,体现出汉藏之间的血脉联系和藏族人民对中央王朝的高度认同。安多牧歌中唱到“最高的首领是内地皇上,和他相匹比的只有格萨尔大王。”山南果谐也有相似的歌唱:“想念着内地的皇帝来西藏,希望着藏王也到内地去一趟。”若尔盖县的酒歌中有:“虹降落在草原上,格萨尔王诞生了,穿皮袄的藏族都高兴。虹降落在汉区,汉区的皇帝诞生了,穿蓝衣服的汉人都高兴。”将内地皇帝与格萨尔相提并论,可见西藏人民在内心深处向往中原王朝并承认其对西藏的管辖。“我是汉地的大外甥,汉藏两家的好儿男。”“亲不过汉族三外甥,亲属间不能起战争。”“我这把雅·西嘎彻宝刀,是中华皇帝的传家宝。”其中“三外甥”是指格萨尔的汉族外甥贾察,“雅·西嘎彻宝刀”为格萨尔同父异母的哥哥贾察协嘎所有,因其生母是汉族女子,其名寓意为白脸蛋的汉族后裔,表明藏族人民也以皇帝赐予的宝物为荣,对中央王朝具有强烈的依附感和归属感。

有关文成公主以及唐蕃联姻的故事在川青藏地区广为流传,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地方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川青藏地区各族人民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千年传颂的文学作品。如四川流传的《文成公主入藏的传说》《甲萨公久卓玛成婚》;青海牧区传诵的《文成公主的日月宝镜》《修建大昭寺》《禄东赞选儿媳》《日月山与倒淌河》;西藏不仅有《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与“甲莫温曲”》等民间故事,而且用高亢动听的歌声来欢迎和歌颂文成公主,有《文成公主进藏》《请求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来》《公主,迎接您》《公主多么幸福》等家喻户晓的民歌。这些作品都体现出川青藏地区人民对文成公主的尊崇,也反映了高原诸民族希冀民族团结、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二)经济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

茶叶作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在历史上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从川青藏地区的民间文学中可以看出“茶叶来源于内地”的说法已成为共识。拉萨的《藏王赤都松和茶》阐述了藏族喝茶习俗的渊源来历。四川蒙顶茶最为出名,唐代被列为“贡茶”,民间故事《蒙顶皇茶》《峨蕊茶》《青城茶》讲述了四川名茶名称的由来和与其相关的人物故事。筠连县的《茶小伙和盐姑娘》讲述了吃了盐要喝茶的风俗来历:一对相爱的男女都被女子的哥哥射死后,男子变成了茶树,女子化成了有咸味的水,河水也因之变咸,人们喝了带咸味的水感觉不舒服,就把茶树上的一些枝叶摘下熬汤喝,这才安逸,吃了盐就要喝茶,小伙子和姑娘也相会了。青海的仪式歌中有:“汉地的茶山上长满茶,黑、黄、绿色三宝茶,这里的茶叶名气大。”在婚嫁时有扬茶、赞茶、敬茶的习俗:“大姐将桦木的锅盖揭开,二姐把柏木的杓子拿来。锅的当中就像莲花盛开,五个银碗在锅台上摆开。”正如玉树的谚语所说:“茶叶离不开盐巴,汉藏两族是一家。汉地香茶藏地水,亲不过汉族三外甥”,茶叶作为联结各民族的媒介,增进了各民族的互信和情谊,强化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哈达、牲畜、丝绸、服饰等也都作为商品流通在川青藏地区与内地之间,将各民族的生活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哈达源自内地,长期以来被川青藏地区的各族民众广泛使用,“哈达生产在汉地,兴在黑头藏人区。”“哈达远买自汉地,世界各地均习用。”那曲的婚礼仪式歌《白螺号》有:“要知手捧这哈达,下部汉地吉祥门,汉地织女巧纺织,商人罗布桑布购。”八宿县的《卜卦歌》有:“哈达来源于汉地,七位汉女同纺织,没有黄金难买到,没有骡子运不来。”这些歌谣讲述了藏族商人把哈达从内地转运贩卖到西藏的艰辛过程。丝绸同样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经过青藏高原的古代丝绸之路早已形成。“从西藏到内地,自古往来人烟稀;好心的商人结成队,赶着骡马常来去,上等的砖茶和绸缎,源源不断送到藏民手里。”西藏的《搬新房仪式歌》中祈愿:“元宝汉银堆得与城墙平,五彩丝绸织得与大地平。”巴塘县山歌《花布与氆氇》有:“内地的花布美丽鲜艳,藏区的氆氇柔软耐穿。”若尔盖县的《我的心愿》有:“汉区的绸缎万千,绸缎做衣是我的心愿。”湟源县的《货郎词》有:“天津好,上海转,苏州的缎子多好看。”“兰州城,地方大,万样的货儿办了个全。”打箭炉(今四川康定)、西宁等城市不仅成为内地物资进入康藏的中转站,也是川青藏地区贸易互通的中心地带,促进了川青藏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喀则的《跳绳歌(六)》有:“问:你到西宁办何事?答:买‘巴珠’。”乐都县、平安县的《迎宾歌》中有:“这是西藏的氆氇毡,这是安多的银毛毡。这是北京的锦缎毡。我铺下三条四方的珍贵毡,百家巧匠的手艺在上面,来博得尊贵的客人喜欢。”《献衣歌》中也有同样的表述:“骑上头一匹快马往西藏跑,到西藏去把鲜艳的五色找。骑上第二匹快马往北京跑,到北京城里把黑矾找。骑上第三匹快马往安多跑,到安多再把白矾找。”川青藏地区各民族在历史长期的经济互动中建立了不可分割的纽带关系,形成了相互依赖、经济互助的共生关系,促成各民族结成经济共同体。

三、同仇敌忾:川青藏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危机和国内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的困难局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同仇敌忾,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一历史时期,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从以反映历史典故、日常生产生活、爱情为主要内容逐渐转变为抵抗外部侵略,保家卫国,歌颂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革命先辈等具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涵,融入了大量以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为核心的创作元素,从内容到形式都完成了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转向。

(一)保卫家园: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为核心内容的民间文学

鸦片战争以来,川青藏地区成为帝国主义倾销剩余商品、掠夺资源和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场所,各族人民反抗强烈。特别是西藏在1888年、1903年两次受到英国侵略,西藏各族军民不畏强敌,团结一心,发起了两次抗英斗争,彰显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誓死保卫家园的顽强抗争精神。如表现工布民兵与英军战斗的歌谣《全被鲜血染红了》:“阿达工布军来了,洋人人头落地了。乃宁寺的石板地,全被鲜血染红了。”《落花流水被打败》:“外国洋人大鼻子,落花流水被打败。”以及“英雄好似格萨尔,挥刀杀了外国军,显示神威真壮观,吓得英军逃无踪。”“英国侵略西藏,哪有那么便当;硕、达、洛地的军民,早已剑拔弩张。”反映出西藏人民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此外,还有以抨击旧西藏噶厦政府贪污腐败,揭露上层僧俗贵族对英国侵略者卑躬屈膝的丑恶姿态为主的内容。如拉萨市的《乌焦》:“二百品买个乌焦,二十五号那天戴起;五百品买个‘孜本’,这手脚做得秘密。”嘲讽了噶厦权贵卖官鬻爵的腐败行为,官员对上谄媚,对下镇压,给民众造成了极大伤害。如《良心付之流水》所唱:“拉萨八廓街中,遇见来登军官,敬礼称呼长官,右手袖被崩掉。”这里的“来登”指的是英国军官,在中国的街上,称呼英国人为长官,可见旧西藏上层官僚的腐朽程度。日喀则的谚语有:“新旧第巴交接时,禾苗却被茅草吞。”拉萨的谚语有:“拉萨河水卷走干大便,噶厦政府不会派船去打捞。”可以看出,面对外部局势的剧变,以及内部官僚的腐朽,西藏民众创作出了越来越多针砭时弊、反映时政的内容。这种情况在过去的西藏民间文学中是不多见的。

“中原大战”爆发后,马麒、马步芳家族长期统治青海,激起了青海各族人民的强烈抗争。“国民军进了西宁城,西宁城,马麒和马麟坐镇。兵荒马乱乱哄哄;难活人,逼到西口外逃生。”“马家传令打苍蝇,害得百姓心不宁……好一个吃人的世界,靠蝇抽人筋。”“马家官吏下乡来,人人都是土皇上。”“身上一把皮,骨瘦像干柴;四面加压力,层层垒上来,谁来把肉吃?马家土皇帝!”这些歌谣反映了马步芳家族统治青海时期人民遭受地方政府官吏层层剥削、苦不堪言的悲惨生活。劳苦大众在这一时期也创作出了越来越多讽喻国民政府吏治腐败、剥削底层劳动人民的文学内容,同时也寄托着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生活的乐观期盼之情。例如,乐都县的《总有祸终福临时》有:“三十年河到东,三十年河到西。亿万百姓吃尽苦,总有祸终福临时。”《机关算尽终有日》有“贪官敲骨吸髓,富汉吃肉喝血;机关算尽终有日,三十年等下个闰腊月。”

川青藏地区各族人民在抗战时期创造的民间文学饱含凄惨悲凉的色彩,体现出川青藏各族人民誓死保卫家乡,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壮志豪情。例如,江油县的《日本强盗进了我中国》有:“不分兵种和宗教,不分党派一起来,打倒日本狗强盗!”资中县的《抗日谣》有:“同胞团结紧,抗日一条心,赶走那日本狗强盗,百姓享太平。”表明了四川人民坚决抗战到底的决心与勇气。洪雅县的《好男要当抗日兵》、华蓥市的《打日本报仇恨》、安县的《送夫出征歌》、富顺县的《五更哭郎》等民歌激励人民拥军抗战,奋勇杀敌,足以证明四川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青藏高原虽处在抗战的大后方,但青藏人民或积极参军,或捐款捐物,或祈祷诵经,以不同方式参与抗战,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抗战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西宁的《一心要发国难财》有:“举国上下打倭寇,四亿壮志冲斗牛!出力出钱又出人,不胜鬼子誓不休。”表明青海群众怀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抗日救国中的决心。《血债要拿血来还》有:“提起民国三十年,青海万民怒冲冠!日本鬼子太猖狂,轰炸西宁颇凶残……同仇敌忾发誓言,血债要拿血来还。”抒发了西宁广大人民对1941年日本飞机轰炸西宁的无限愤怒,表达了战胜倭寇的决心。

(二)翻身解放:对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歌颂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心情奠定了时政歌谣明朗欢快的基调。人们由衷地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谣也从形式古朴、情感真挚的民间歌谣,转变为融合民族特色,吸收国内外现代音乐元素的新式歌谣。毛主席不仅是解放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也是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光明的引路人,其历史功勋铭刻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川青藏地区赞颂毛主席的歌谣内容非常丰富,代表性的有山南的《唱歌要站在高山顶上》:“层层的雪山快低下头吧,让我的歌声飞到毛主席身旁。”日喀则的《在高高的雪山顶上》:“如果没有毛主席领导,藏族人民不会解放。”丹棱县的《共产党领导我翻身》:“毛主席是我的大恩人,共产党领导我翻身。”营山县的《中国有了毛泽东》:“太阳出来红彤彤,中国有了毛泽东;过去我们当牛马,如今做了主人翁。”乐都县的《毛主席出下的好主张》:“一处花开百处香,新农村大变了样样!毛主席出下的好主张,大生产搞下的美当。”互助县的《毛主席比我的娘老子亲》:“毛主席比我的娘老子亲,走到的路儿上打听。”道孚县的《哈达献给毛主席》:“走!带着虔诚的心到北京去,把雪白的哈达献给毛主席。”海东地区的《好不过毛泽东时代》:“天上有一个北斗星,它是指路的明星;世上有一个毛泽东,他是引路的明灯。”

赞颂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的歌谣则更多地表达出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救人民于水火中”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党的深刻认同,用不容置疑的语气来说明与党的亲密关系。如那曲的《天上布满五彩云团》:“第一杯向毛主席敬献,第二杯向解放军敬献,第三杯向人民政府敬献,第四杯向劳动人民敬献,喝了吉祥的美酒,得到幸福圆满。”山南的《天上出现了彩虹》:“地上飞来了骏马,像是解放军要来了,我们男女青年集合起来,我们欢迎解放军叔叔。”互助县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好日子还在个后头。”门源县的《翻身莫忘共产党》:“吃米惦念种谷人,翻身莫忘共产党。”兴海县的《幸福泉》:“共产党和毛主席,是我们幸福的泉源。”宜宾市的《吃苦人离不开共产党》:“吃苦的人儿,离不开共产党。”泸县的《好比儿女望爹娘》:“穷人指望共产党,好比儿女望爹娘。”此外,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川时,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因此产生了一批歌颂红军,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革命歌谣。如“决心革命不怕难,永跟红军打江山。”“红军打仗在四川。都是为了老百姓,百姓江山万年长。”还有对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的《土地歌》《穷人江山坐得稳》;有宣传红军纪律的《红军战士要记牢》《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红军三大任务》;有姑娘送别情郎参加红军的《送郎当红军》《哥哥要去当红军》。这类歌谣充满革命激情,无不透着一股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极具感染力,表现出各族人民对红军的不吝赞美和真情拥护。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而且对于促进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英雄辈出:缅怀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

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中融入了大量革命英雄的英勇事迹和炽热的革命感情,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英明决策,用朴素的语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艺术的熔铸、夸张、渲染、想象,使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和历史重大场合跃然纸上。泸州的《朱德将军与放牛娃》讲述了朱德和一群放牛娃下六子棋,带孩子们骑马的故事。《送对联》讲述了泸州起义后刘伯承亲自给城中卖豆腐的父女写对联,体现出刘伯承关心贫困人家生活,爱民如子的崇高情怀。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传颂至今的佳话。乐至县的《陈毅写春联》体现出陈毅年轻时就坚信革命终将成功的乐观心态。巴县的《刘伯承奇走木洞》描写出刘伯承巧妙躲避暗探,路上化险为夷的英雄胆识。藏族人民也用歌谣表达出对周总理的朴素情感,如藏族歌谣《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有:“雄伟的高山笑迎璀璨的太阳,蔚蓝的大海使红日更加美丽。毛主席是天上的太阳,周总理像高山大海伴着太阳。”《周总理的笑容》有:“看见十五的明月啊,周总理慈祥的面容呈现在我的眼前。”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全国各个地区都流传起赞颂各军区司令员和解放军官兵的时政歌谣。南坪县的《共产党好像红太阳》有:“朱总司令进兵忙,打垮战犯蒋介石,全国才能得解放。”“解放东北攻太原,英勇善战徐向前,九月消灭了阎锡山。”“陈毅领兵下江南,蒋党匪帮抱头窜,残兵败将逃台湾。”“罗荣桓大战四平街,蒋匪军队遭惨败,盖世英雄震天外。”“解放华北的聂荣臻,无敌将军刘伯承,徐州大战称英雄。”“攻打华北的叶剑英,巩固国防有力量,保卫祖国保边疆。”“解放西北的彭德怀,贺龙将军全安排,打垮了胡马反动派。”歌颂了解放军各军区司令员对革命的重要贡献,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党员以及解放军的光辉形象。青海的新编“花儿”《翻身得解放》:“大红旗绕着满天下红,彭司令领的是大兵;马步芳匪兵消灭净,老百姓才享了太平”,表达了青海人民欢呼雀跃迎接解放军的激动喜悦的心情。民和县的《十绣彭老总》歌颂彭德怀的功德,铭记他1950年在青海视察时对这里的少数民族贫农的亲切教诲。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挺进大西南,解放了四川,他们的不朽功绩得到了西南各地区人民的称颂。广安县的《新十想歌》有:“四想刘伯承,打仗好用心,一气解放十三省,穷人翻了身。五想邓小平,运筹如神人,挥军挺进四川省,蒋匪逃不赢。”筠连县的《夸人要夸邓小平》有:“唱歌要唱好山歌,夸人要夸邓小平,吃饭穿衣不愁了,他的政策很英明。”从这些民间故事和歌谣的出处来看,大多出自这些革命英雄人物的家乡或其所经过和解放的地区,反映出各地区对革命英雄“归属本地”的自豪感,把英雄精神融入了心灵和血脉,体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在凝聚力。

四、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一)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在于实现各民族的认同凝聚,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认同凝聚工具来实现。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元素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伟大祖国、伟大领袖、革命英雄、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赞颂无不表达出川青藏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领导核心的有力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在凝聚各民族认同的进程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新时代新征程,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的推陈出新有助于川青藏各族人民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动力和有力支撑。

(二)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认同

民族身份的自我定义和自我解释是表达民族意识的核心方式,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所描写的藏、回、羌、彝、蒙等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有着骨肉相连、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各民族对共同起源与共同世系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前提,在民族凝聚和民族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所记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加速了各民族相互依存和相互亲近的关系,表明各民族开始从血缘关系认同向地缘关系认同转变。鸦片战争以后在民族存亡的关键历史时期,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川青藏各民族团结起来英勇抗争,创作出大量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斗争精神的文学作品,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明晰。从川青藏地区的民间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从血缘关系的认同到地缘关系的认同,再到中华民族共同身份认同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团结史以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全面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他们数千年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中华文明,是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宝库。其所叙述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人民对中央王朝的自主归属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各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文学内容,是中华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上从自在走向自觉过程的真实写照,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中所表现的中华文化认同是各族人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些民间文学作品,既为更多的人了解川青藏各民族文化提供便利,同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智慧碰撞和心灵相通。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