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金保、蒋尉:多元通合 和顺有序——藏传佛教中国化在云南迪庆的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14 10:59:37 | 来源:中国宗教 | 作者: | 责任编辑: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滇、川、藏三省(区)结合部,特殊的自然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使藏传佛教在云南迪庆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多年来,云南迪庆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藏传佛教保持了和顺有序的良好发展格局。

一、云南迪庆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维度

(一)藏传佛教在云南迪庆的传播发展

藏传佛教何时传入云南,因没有历史记载,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各教派开始形成,最早传入云南迪庆的是噶举派和宁玛派,之后,萨迦派、格鲁派也相继传入。其中,格鲁派大约于15世纪末传入香格里拉、德钦等地区。1679年,根据五世达赖的旨意,在迪庆兴建了格鲁派寺院噶丹·松赞林寺,以此为标志,格鲁派成为云南迪庆的主要教派。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格鲁派并未能完全在云南迪庆取代藏传佛教其他教派,噶举派、宁玛派等教派在迪庆依然有一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宗教政策在云南迪庆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藏传佛教有序、健康地发展,特别是寺院管理机制逐步完善,颁布了《迪庆藏族自治州佛教寺庙朝佛参观的规定》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寺庙管理条例》,这是云南最早制定的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规范性文件。云南迪庆将推进藏传佛教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反分裂教育,推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藏传佛教界代表人士培养等作为新时代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藏传佛教中国化取得显著成效。

(二)云南迪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特点

1.藏传佛教界具有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传统

云南迪庆藏传佛教在中国化过程中,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红军长征期间由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经过迪庆,曾在中甸(现香格里拉市)公堂设立军团指挥部,并向当地僧俗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云南迪庆藏传佛教界人士拥护红军,配合红军筹集粮食10万多斤。贺龙还受邀参观了迪庆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双方互送礼物,贺龙向松赞林寺赠送一块题写了“兴盛番族”的红绸匾,成为云南迪庆藏传佛教界拥护中国共产党、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佳话。抗战期间,云南迪庆藏传佛教界为前线抗日捐赠物资,并组织僧侣为阵亡将士超度亡灵,为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迪庆获得和平解放。1957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选举了噶丹·松赞林寺的松谋活佛担任第一任州长,这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体现了云南迪庆藏传佛教界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认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2.藏传佛教与其他宗教相互吸纳融合

藏传佛教传入云南迪庆之后,与其他宗教相互吸纳融合,呈现出了多元并存、多元通和、和顺有序的特点。一方面,藏传佛教与其他宗教和谐并存。云南迪庆境内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均有传播,除此之外,还有各少数民族原始民间信仰。另一方面,藏传佛教与其他各宗教相互吸纳融合。如将当地纳西族东巴信仰朝拜的神山哈巴雪山纳入藏传佛教神山崇拜信仰体系,甚至将远在云南大理的鸡足山也纳入其中。同时,云南迪庆藏传佛教信教群众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除了藏族,还有纳西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白族等,当地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噶丹·松赞林寺中甚至还有纳西族的“康参”,转世活佛中也有纳西族、普米族等其他民族身份的活佛。如此众多的宗教信仰形态能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和谐有序并存,一方面得益于区域内各宗教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区域内形成了藏传佛教主导,各宗教多元互补互鉴交融、多元通和的宗教文化结构模式。

二、云南迪庆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当代实践

(一)切实加强对藏传佛教界的教育引导

近年来,云南迪庆不断加强对藏传佛教界思想教育引导,深入开展宗教界践行“四条标准”(即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思想教育活动。自2023年起开展藏传佛教界践行“四条标准”思想教育三年行动,以集中轮训、入寺宣讲等方式开展“四条标准”和“润心同向”思想教育活动,要求做到全州藏传佛教僧尼全覆盖。建立州县两级每年举办宗教界代表人士培训班的工作机制,培训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培训期间还安排丰富的现场教学活动,以此来增进藏传佛教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深入推进教义教规阐释

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协同教育部门对参加培训的僧尼进行普通话测试,结合僧尼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每年开展3至5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并结合各类教育培训,安排相关学习课程。在推进教义教规阐释方面积极引导藏传佛教界人士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阐释,挖掘和弘扬教义思想中适合我国国情特点和时代特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摒弃消极落后的内容。如在藏传佛教教义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以“合理放生”作为突破口,积极倡议将活体放生改为植树造林。同时,每年组织开展教义教规阐释、主题讲经交流、书法和演讲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僧尼阐释教义教规和讲经说法等能力。此外,云南迪庆还重视教义教规思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编写讲经讲道新范本,在教内推广使用。

(三)健全完善管理服务长效机制

云南迪庆以健全和完善管理服务长效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符合迪庆实际、具有迪庆特点的寺院管理服务体系。如不断探索实践新时代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服务模式,在23座寺院全覆盖设立寺庙僧尼困难问题诉求室和矛盾纠纷调解室,畅通僧尼困难问题、合理诉求和矛盾纠纷的解决渠道。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寺内志愿服务机制,推行寺内年轻僧尼志愿服务“老弱病残”僧尼的工作机制,不断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美德。此外,在寺院管理中推进寺庙财税监管工作,推进寺庙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云南迪庆藏传佛教寺庙财税监管完成全覆盖的目标已实现1个寺院独立记账,22座寺院由寺院管理局代理记账,所有寺院均使用藏传佛教寺庙简易电子财务管理系统。制定出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设立寺庙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活动、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全部纳入法治轨道,为藏传佛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长效机制逐渐完善。

(四)创新藏传佛教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迪庆加强藏传佛教人才的培养,在继承原有寺院教育体系的基础上,不断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发展寺院现代宗教教育体系,以此来奠定坚实的藏传佛教人才保障。积极推广新型三级学衔制度,将僧才教育培养与现代三级学衔制度接轨,加强藏传佛教僧才教育培养。2017年8月,组织开展藏传佛教“三级学衔”考评工作。截至目前,云南藏语系佛学院连续组织四届初、中级学衔考评工作,累计授予新型三级学衔128人次。与此同时,建立以“拓然巴”高级学衔基金为主的激励机制,提升高级学衔在信众当中的认可度,“拓然巴”高级学衔僧才增加至11人。健全完善宗教院校教学大纲,按照佛学专业课、时事政治和汉语文课有关比例设置课程,健全完善云南藏语系佛学院教学大纲,持续加强和改进7个寺院学经班教学管理,突出佛学经典、时事政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学,使广大僧尼不断与时俱进、扩大视野、提升素质。

(来源:《中国宗教》2025年第6期,作者和金保为中共迪庆州委党校讲师,蒋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