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钦扎木苏:广仁寺对都市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25-07-07 09:04:54 | 来源:中国宗教 | 作者: | 责任编辑:

西安城墙西北角,静静地矗立着陕西省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这座由清代康熙皇帝敕建的古刹,被人们赞誉为“汉地雪莲”。作为盛开在关中大地的民族团结之花,广仁寺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为推动民族交融、藏传佛教中国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力量。进入新时代,广仁寺更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为都市藏传佛教的健康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

一、广仁寺是文化交融与民族团结的纽带

17世纪末,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噶尔丹叛乱(1690—1697),在军事平叛过程中,既认识到稳固西北边疆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意义,也目睹西北百姓“筑土屋以居,耕沙碛以为生业”的困苦处境。基于加强西北地区管理、巩固边疆的长远考量,1703年,他下旨敕建广仁寺,并亲赐名匾、撰写《御制广仁寺碑》。碑文中明确指出,“因俗宜民”是治国关键。鉴于汉族、藏族、蒙古族共有的佛教信仰传统,康熙意在以广仁寺为纽带,借佛教“利济群生”的宗旨,实现“上助王化,下锡民庥”的治理目标。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宗教信仰在绥怀政策中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作用,彰显出“不治而致治,无为而化有为”的治国智慧。

广仁寺建成后,迅速成为联系西北地区藏族和蒙古族群体的重要纽带。频繁的宗教交流不仅增进了民族感情,更强化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这种紧密联系在历史事件中得到印证。康熙五十六年(1717)、五十七年(1718),清廷两次对西藏用兵,派出西安将军额伦特并全部动用陕甘官兵,最终平定了动乱,实现了西藏安定。这场胜利的背后,广仁寺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凸显出其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政治纽带作用为广仁寺奠定了历史地位,而其承载的文化交流使命,则让这座寺庙的内涵更加丰富厚重。文成公主和亲的故事,在广仁寺文化传承中占据核心地位。1300年前,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带至拉萨,成为藏族群众心中的圣物。为答谢赠佛之情,藏族群众特造鎏金铜度母像供奉长安,以护佑人民。历史上,西北地区的活佛喇嘛途经陕西,都会瞻礼这尊佛像,九世班禅、十世班禅、章嘉呼图克图、嘉木样活佛、乌兰活佛等高僧大德更曾驻寺朝拜。如今这尊佛像供奉于广仁寺内,成为民族团结的精神象征。

时光流转,广仁寺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去光芒,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近代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中,广仁寺始终坚守爱国爱教的初心。辛亥革命时期,广仁寺是革命党人光复西安的重要据点;北伐战争期间,杨虎城以广仁寺为指挥部抵御军阀,寺僧慷慨捐粮,助力队伍渡过难关;1931年前后,九世班禅在此多次通电全国,高呼停止内战、团结救国;抗战岁月里,僧人积极参与护送成吉思汗灵榇西迁,以诵经守灵的方式为民族大义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喜饶嘉措大师借助广仁寺的影响力与广泛的信众基础,多次在寺内讲经说法、广结善缘,并发表对藏广播,全力推动西藏和平解放谈判。十世班禅1951年赴京协助西藏和平解放谈判、1954年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9年进京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往返途中均将广仁寺作为重要驻锡之地。如今寺内留存的班禅行宫,不仅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珍贵遗存,更是中央与西藏地方紧密联系的历史见证。

二、对都市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的思考

进入新时代,这座矗立在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积极探索宗教中国化路径。

(一)时代命题:都市藏传佛教是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的积极力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是推动佛教健康传承、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由之路。而都市藏传佛教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文化融合属性,成为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力量。

以广仁寺为例,这座拥有300余年历史的古寺,整体采用典型汉式合院形制,展现汉族建筑的秩序美学,但在细节处又巧妙地实现了多民族艺术的对话,如檐角装饰融入蒙古包穹顶弧线元素,墙体纹饰采用藏式“八宝”图案等。影壁上的《蒙人驭虎图》以汉式壁画技法为基础,描绘蒙古族猎人驯服猛虎的场景,四周环绕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的题跋,直观彰显文化交融之美。这种建筑语言的中国化表达,正是佛教中国化在物质载体上的生动实践。

广仁寺的佛教中国化实践还体现在文化创新传承方面。寺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爱读书、爱学习”活动;广仁德吉文博馆举办“赓续血脉、传承经典”书画展,多维度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清明节期间,广仁寺组织僧众前往烈士陵园祭拜,以奏国歌、默哀、诵经等方式缅怀先烈,将爱国情怀与宗教礼仪结合,以三宝弟子特有的方式,追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引导信众理解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了创新范例。

此外,广仁寺内多民族教职人员与信众和游客的互动,也构建起佛教中国化的鲜活场域。寺院将佛教“利济群生”的核心理念深植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于传统节日中打造“端午飘香粽子传情”“腊八奉粥”“重阳敬老慰问”等活动,形成“以节载道、以俗化人”的中国化模式。日常服务中,这种文化融合更见细腻,如为信众和游客随季节赠送兼具汉藏蒙文化符号的特色礼品——新春藏式金刚结缀“吉祥”汉字,夏日消暑扇绘藏式八宝与汉式山水,秋冬暖手宝融合蒙古族纹饰与儒家祈福元素等,打造了佛教中国化“多元一体”的活态样本。

(二)角色定位:都市藏传佛教寺庙是党和政府联系藏传佛教界与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

作为古代中央政府联系信教群众的桥梁,都市藏传佛教寺庙的角色定位在广仁寺的300余年历程中尤为清晰。康熙皇帝敕建广仁寺时,即赋予其“团结蒙藏、稳定西北”的政治使命,寺院历史上一直由理藩院垂直管理,成为清朝中央政府联系边疆少数民旅的重要纽带。如今,广仁寺正以文化符号的迭代,续写着“桥梁”角色的新定义。2019年,十一世班禅莅临广仁寺,强调践行爱党、爱国、爱民、爱教的“四爱方针”。寺院以此为指引,建立起“和睦四瑞”文化符号体系。“和睦四瑞”源于《释迦牟尼本生传》,故事中鹧鸪鸟、兔子、猴子、大象四种动物以“长幼有序”的方式共处,体现了“众生和睦、万物共生”的哲学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广仁寺将“和睦四瑞”从宗教典故中提炼出来,通过雕塑、文字立牌等形式强化其“民族和睦、社会和谐”的寓意,运用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形式来表达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现代转型:都市藏传佛教的角色升级与价值跨越

都市藏传佛教的现代转型,须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将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

2006年,广仁寺组织的“重走唐蕃古道——迎请文成公主回娘家”活动,堪称都市藏传佛教转型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00余名迎请团成员,沿唐蕃古道跋涉3000多公里,将文成公主圣像从拉萨迎请至西安,按唐朝礼仪举行安奉仪式。这场跨越山河的文化行动,不仅回应了藏族、蒙古族信众的宗教信仰需求,更通过“回娘家”这一极具传统色彩的表述,使佛教仪轨成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语言,以具象化方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在日常运营方面,广仁寺也着力强化“五个认同”。每逢国庆佳节,寺内都会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将爱国情怀与宗教活动有机融合;寺内精心种植象征团结的双叶柏、紫荆、石榴等树木,让自然景观也承载着民族团结的美好寓意;入寺小礼品上印有民族团结宣传语,使信众和游客在耳濡目染中自然浸润于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广仁寺的现代转型还充分体现在治理模式的创新上。寺院积极推进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文物保护科学化,运用规范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打造出“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兼具”的文化空间。广仁寺通过推动文化互鉴、践行公益慈善等一系列行动,切实将信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从广仁寺的实践可知,新时代都市藏传佛教的健康传承,本质是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深化与拓展——以历史传统为根基、以政治认同为核心、以文化融合为路径、以服务社会为载体,最终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来源:《中国宗教》2025年第6期,作者仁钦扎木苏系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广仁寺住持)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