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中原与雪域高原的门户。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在此交会,汉、藏、纳西等各民族在此交融共生,宗教文化在此互鉴共荣。昌都的历史,既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昌都的实践经验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历史见证:与中华文化的深度融合
自元代起,历代中央政府通过册封宗教领袖、赐予匾额印信等方式,强化对西藏的治理,推动藏传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元、明、清三朝,昌都宗教界上层人士获封“呼图克图”“诺门罕”等尊号,成为中央管辖西藏的重要纽带。明洪武帝封巴塘、芒康为磨儿勘招讨司(1374),封贡觉为乃竹万户府(1375)。明永乐帝封赐馆觉头目南葛监藏为朵甘行都指挥司都指挥使(1407)。清代,为强化中央政府权威,朝廷以隆重的礼节,优待西藏各地的宗教人士,并册封其中的一些大活佛,昌都有众多僧俗被封呼图克图、诺门罕、安抚使、千户长、百长等名号。清代中央政府对昌都的不少大活佛给予封号并赐印,其中昌都帕巴拉、察雅切仓(意为大活佛)罗桑朗杰、类乌齐帕曲、八宿达擦等四大活佛被称为“昌都四大呼图克图”。至今,昌都寺庙仍珍藏着明清御赐的牌匾、法器,成为中央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重要历史见证。可见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通过册封宗教领袖、赐予庙宇匾额等方式,将藏传佛教纳入中央政权“因俗而治”的治理体系,既尊重地方信仰的“多元性”,又通过政治整合强化“一体性”。
昌都的建筑艺术更体现了多民族智慧融通。噶玛寺大殿的飞檐融合藏、汉、纳西三族风格;贡觉县塘厦寺玛堆殿屋顶保留汉式歇山檐风格,称为“嘉沛”,即汉式屋顶;芒康然堆村的唐代佛像,兼具汉藏艺术特色。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文化符号的共享与重构,实现民族认同的再生产。昌都的寺庙匾额、摩崖石刻、建筑艺术等,不仅是历史遗存,更是国家权力与民族文化互动的“政治符号”。例如,乾隆御赐“阇黎净地”匾额,既是对佛教清净理念的褒扬,也蕴含“中央政权至上”的政治隐喻。这些文化遗产无声诉说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文明特质。
二、信仰交融:关公与格萨尔共护边疆
昌都实践深刻印证,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为其提供丰厚滋养。
清代,以“忠义”精神闻名中原的关公信仰传入西藏后,与西藏尊崇的战神格萨尔形象深度融合,逐渐演化为守护边疆的精神象征。这种文化交融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故事传颂和信仰实践,将关公的“忠勇”与格萨尔的“护法”形象凝聚成各族同胞共守山河的价值共识。18世纪昌都八宿寺第七世达擦活佛曾嘱托章嘉·若必多吉为关帝创作煨桑祈文,祈愿“佛法广弘、国泰民安”;昌都市清代建有关帝庙,庙前楹联“神目如电护国泰,声教通西域”道出了各民族共守山河的信念。这种信仰的交融,超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成为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生动诠释了宗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既扎根传统文化,又呼应时代需求。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融不是消解差异,而是在共同价值中凝聚共识。
三、团结篇章:汉藏工匠共刻历史丰碑
昌都察雅县仁达摩崖石刻镌刻着藏汉双文,铭记唐蕃会盟“再续慈亲之情”的誓言,石刻题记中,藏汉工匠的名字并列,印证了民族协作的传统。芒康县然堆村流传着大量文成公主为当地雕刻佛像的传说,然堆村朗巴郎增拉康里的八大菩萨雕像融合唐代雕刻艺术,无不展现汉藏文化血脉相连。嘎玛寺的嘉羌乐舞,则将汉藏团结的乐章推向了新的高潮:乐舞中汉地的狮子舞、唢呐、横笛与藏传佛教的佛乐仪轨相融共生。近代的昌都,汉藏群众杂居共处、马帮商队络绎不绝,寺庙成为物资与文化交流的枢纽。历史实践表明,藏传佛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启示——唯有在包容中传承,在凝聚中发展,才能让中华文明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得更加绚烂。
四、爱国传承:雪域僧众共卫山河
历史上,昌都宗教界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植于反侵略、护国土的壮举中,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守边疆的历史凝结。藏传佛教界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历史上,寺庙不仅是诵经修行的道场,更扮演了动员群众、保家卫国的堡垒的角色。从清代察雅寺活佛率领僧俗民众抗击廓尔喀入侵,到清末民初昌都数千民兵千里驰援抗英前线;从抗战时期诺那活佛等宗教界人士组织抗日救国会、呼吁全民抗战,到新时代僧众高举爱国爱教旗帜,近年来,昌都市广泛开展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段历史都铭刻着“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的坚定信念。
从历史到当下,昌都的实践表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关键,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今日之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藏传佛教界继承“护国利民”的优良传统,将“四条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只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才能让雪域高原的爱国旗帜永远高扬。
【来源: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原文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5年第4期,作者单位为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本文为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藏东茶马古道民族交融调查研究”(20CMZ03)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