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美丽中国视域下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出场语境与国际话语权建构

发布时间:2025-05-21 10:02:40 |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内容摘要】西藏生态文明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意义重大,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美丽中国视域下,西藏生态文明传播需要具备主线清晰、逻辑合理的出场语境,准确把握传播意涵和文化基因,以建设和传播绿色发展的美丽幸福西藏为核心指向,积极建构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国际话语权,抓住西藏生态文明对外传播的实践契机,明确西藏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向度,通过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藏形象,引领国际生态文明舆论场,展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国家风采。

【关键词】美丽中国;西藏;生态文明;国际传播;话语权

【作者简介】李炜,男,甘肃民勤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跨文化传播。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西藏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号:20BXW094)的阶段性成果。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正文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调整,西方话语霸权的意图不断被识破,中国迎来了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契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就,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对中国特色的传播对象和传播议程进行合理设置。

西藏生态文明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意义重大,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美丽中国视域下,我们需要分析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出场语境,以“美丽幸福西藏”为生态文明传播的意涵指向,把握生态文明高地的国际话语权,引领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国际舆论场,打破“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的藩篱,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藏形象,彰显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大国风采。

一、美丽中国视域下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意涵

生态文明传播是与生物、自然、环境、气候等议题相关的传播活动。随着媒介化社会的来临,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行动者包括了政府、团体、企业、媒体和公众等多元主体。传播主体利用各类媒介渠道传播生态文明的理念、行动与价值,提高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国西藏地理气候条件特殊,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新西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重要意涵指向。西藏生态文明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对于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身份共识、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美丽中国”与“美丽幸福西藏”

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美丽中国”始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词。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全面系统阐述了我国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路与方法,指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祖国边疆重要生态屏障的西藏与全国各地一道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落实国家生态战略。2021年7月,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考察,强调要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贺匾上,习近平总书记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激励西藏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一心、踔厉奋发。“美丽幸福西藏”丰富了“美丽中国”的地域内涵与文化表达,西藏生态文明传播是传播“美丽幸福西藏”,塑造“美丽中国”国家形象的应有之义。

(二)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指向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前所未有。当前中国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能力尚未满足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需要,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仍有待提高。这就要求我们下大气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指出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生态文明体现出我国科学发展的现代化水平,生态文明传播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内容包含中华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西藏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能增强西藏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西藏生态工作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也向国际社会昭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塑造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国家形象。

讲好美丽西藏故事,传递美丽中国声音。如何有效传递中国声音,让国际生态环境叙事中增加正向的“中国含量”,是我国对外传播工作的着力点。随着互联网和传播科技发展,中国加强了涉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力度,创作出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优秀文艺作品,如《冈仁波齐》《西藏一年》《第三极》等作品在叙事方式上都体现出西藏人民对大自然的尊崇,映射出高原地理文化传承和与现代生态文明并存的藏地景观,丰富了国内外受众对西藏形象的认知。西藏生态文化传播的议程设置得到重视,高原生态保护和发展成为宣介会、文艺创作、文创策展的重要内容,多主体、多业态向世界讲述“美丽西藏”故事,推动西藏生态文明理念和进步成就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理解发展中的西藏。

展现大国担当,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生态环境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范围跨越地域和种族,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常常高度关联,人类实际上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西藏生态文明牵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西藏居于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乃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江河源”和“生态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怒江等亚洲著名河流或发源或流经西藏。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公里,连接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不仅是地理廊道,还是生态廊道。从国际视角思考责任担当,做好生态文明传播,不仅有利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维护积极的周边关系和国际关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出场语境

当今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也需要世界理解。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中国应实现从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参与者向构建者的转变,丰富生态文明传播的多元文化和话语体系。悠久的中华生态文明传统、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成果丰硕的生态建设实践,共同构成了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出场语境。

(一)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文化基因

西藏生态文明传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思想共识,也有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生态文明的精神文化培育和制度性要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基础,实践性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尊重自然规律、合理改造自然的方法论,以期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凝聚智慧,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念、“两山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顺应时代潮流,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的科学内涵和价值。

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仁爱万物”的伦理观、“知止知足”的保护观、“以法治农”的法治观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刻的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思想。儒家文化中倡导的“天人合一”理念,反映出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强调了人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以敬畏自然为前提,才能与自然共存。“仁者爱物”认为天地保护万物,倡导人要尊重万物的生命,保护自然。道家学派崇尚“万物一体、道法自然”,从天、地、人依存关系揭示出宇宙的深层规律,“顺乎自然之道”,强调了只有与自然协同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佛学中探讨的“因果论”,同样适用于解读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人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破坏,必然会遭到自然的反噬,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人类的永续生存奠定基础。历代哲学家凝练积淀的传统生态思想,奠定了中国人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传统。

西藏传统生态思想。西藏的生态文明与西藏人民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在高原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西藏人民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崇敬,以传统质朴的生态智慧平衡高原生态与农牧业发展的关系。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信仰天神,崇尚万物有灵,认为“自然是相依相连、整体的统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员,应敬畏、善待和关爱自然”。随着吐蕃时期印度佛教和内地佛教文化的引进推广,西藏社会逐步形成以大乘佛教为基础、吸纳本土苯教文化和内地佛教文化的藏传佛教。在西藏地区传统的文化信仰体系中,“自然”不仅具有自然生命的特征,而且具有精神特性和生存意志,并多以神灵的形式出现。传统宗教与民族习俗的融合使西藏人民养成了尊重自然、守护自然的信念品格。与高原山川相互依存,与自然和谐共处对于现代化建设中西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二)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是讲好西藏故事、传播美丽幸福西藏的事实依据,真实客观地报道西藏社会的发展进步是西藏对外传播话语建构的逻辑起点,也是抵制西方舆论抹黑的有力武器。

1.生态保护富有成效

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生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近年来,西藏严格贯彻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政策,在确保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断加强对森林和草地的保护力度。西藏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2.31%,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47.53%,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8%,地表水质达标率100%。同时,西藏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大力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野生动植物的生存栖息地基本保持原生自然状态,保护物种种群恢复数量明显增长,有效保护了高原的物种多样性。

党中央高度重视高原生态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各地科研人才投身西藏,分析高原生态气候变化规律。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就针对西藏森林、草地、湿地、矿产、水资源等生态资源开启了一系列考察和研究,为西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确保西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西藏的地面气象站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实现了74个县(区)中短期及695个乡(镇)精细化预报全覆盖,西藏区市县三级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2022年5月4日,为配合开展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珠峰科考登顶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海拔8830米处成功架设全球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健全西藏气象现代化体系,推动西藏生态文明高地的建设进程。

2.绿色发展持续推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西藏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两山论”被融入西藏绿色发展的全过程。西藏的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成为得天独厚的经济资源,潜藏着巨大的开发价值。

西藏长期因地理条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存在着发展难度大、基础弱、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着力优化生态资源开发格局,确保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顺应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要求,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在“两江四河”流域植树造林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产业,推动能源转型,加强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设施建设,创新发展动能。对矿产、农牧、能源、旅游等冰雪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利用,助推高原特色农牧业、自然风光旅游业、特色藏医药产业、少数民族特色手工业等西藏绿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为美丽西藏建设注入绿色活力。

3.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资源是重要的民生资源,西藏生态文明传播与民生建设融会贯通。西藏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径,通过政策宣传、媒体报道、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公共传播活动让西藏群众牢固树立现代化高原生态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国式现代化加入新的注解,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新的高度。西藏绿色产业的转型发展与民生保障相关政策相互配合,切实改善了西藏地区的民生水平,有效落实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富民”的民生政策,为满足西藏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态基础。与高原生态共存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然在西藏人民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在实现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三)国际气候传播的话语竞争

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相比,中国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的价值输出能力、议程控制能力、舆论引导能力还存在较多不足,国际话语权亟待提升。针对全球生态危机,西方传播学者提出了“环境传播”“气候传播”等概念,并发展出传播学研究的分支领域。美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气候传播的相关研究,英国在21世纪初着手通过气候传播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与西方视域下的环境传播和气候传播不同,“生态文明”作为中国语境中的原创性概念,倡导以科学发展观审视生态环境变迁,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方向,融入了中华民族对地球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理解。

1.中西方生态话语的竞争根源

西方国家获得了工业革命的先机,依靠强大的经济和科研实力,率先获得了全球环境话语体系的定义权、解释权,他们往往以自身的经验知识和制度逻辑去评判发展中国家的成绩和问题。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举”生态环境保护大旗,想扮演人类生态文明“卫道者”的角色,其本质是十分虚伪的。一方面,他们刻意掩盖自己作为全球生态问题根源制造者的事实,由西方主导的不平等全球分工才是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另一方面,他们在国际上以环境污染为名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同时,又不断地将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低端高污染产业和过量垃圾不断地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减轻自身的资源环境压力。面对中国发展,既得利益者们打着环境保护的旗号,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打压抹黑,大肆渲染“中国生态威胁论”“中国资源掠夺论”等论调,严重误导了国外民众的认知,致使我国在全球生态保护中的话语权被严重边缘化。

为了冲破发达国家的生态话语霸权,中国一方面以绿色和平发展为基点,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合作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着力构建、阐释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生态话语,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呼吁国际社会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中国携手友好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推动绿色发展走深走实,给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夯实了国际生态问题的话语根基,逐渐打开了国际生态领域的话语空间。

2.西藏生态文明传播在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全球化传播语境和国际信息传播的动态博弈中,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刻不容缓。西藏是中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国的生态文明高地。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坚持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但境外势力对中国进步、中国形象的抹黑和歪曲注解,渲染“中国威胁论”,试图给中国和西藏的发展设置壁垒。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是驳斥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消除国际传播“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事实依据。西藏生态治理中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治藏稳藏兴藏和西藏社会全方位发展的坚定信念。确立西藏生态文明传播在国际生态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权,形成坚强的舆论壁垒,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国际话语权建构

国际话语权是指掌握一定资源、信息、平台与规则的国际行为主体,通过各类话语文本和传播渠道影响其他行为体理念认知与实践行动的能力。随着国家战略“互联网+”的实行和社会媒介化水平的提高,西藏迎来了对外传播的广阔契机。西藏生态保护的现状与成就令世界瞩目,成为讲好中国生态保护故事、传递中国生态保护思想的实践基础。通过以“西藏生态保护”为话题的议程设置,丰富了世界对于现代西藏的全面认知,有力地驳斥了西方敌对势力针对西藏有关问题的歪曲与污名。在国际新闻舆论场中,构建西藏生态文明的话语体系、提升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国际话语权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西藏,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一)西藏生态文明对外传播的实践契机

在西藏生态文明传播过程中,对外传播领域仍存在着大量空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发声较少,话语权的把控力度薄弱。因此,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生态文明对外传播的时代契机,勇于发声、善于发声,加快构建西藏生态文明的话语场域,提升西藏生态文明的国际话语权。

1.生态文明逐渐成为全球焦点议题

在“地球村”时代,以某个国家或地区为单一标准的西方生态话语叙事早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生态治理的现实需求。西方传统的生态传播叙事秉承着生态中心论、资本中心论和市场机制论等生态传播理念,并始终抱有明确的批判目标和强烈的现实规劝意图。中国站在人类发展全局与总体利益角度的生态文明议程设置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成为全球生态传播的焦点。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发布了《昆明宣言》,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2022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这一意见的出台被解读为:“一带一路”建设将执行中国和全球最高环保标准,绿色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周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也迎来了生态文明对外传播的大好机遇和构建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绝佳时机。

2.新媒体助力生态文明对外传播

传统媒体时代,我国生态文明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传播效果缺乏互动反馈,国际媒体版图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限,新媒体的无边界、连通性、交互性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创造了对外传播的契机,传播主体也变得多元。新闻媒体创新传播方式,延展了生态报道议题的广度和深度;科技工作者通过开通自媒体账号,解疑释惑提升了生态科普的权威性;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反映周边环境问题形成热议话题,为环保部门执法提供线索;许多地方政府着力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二十大期间,网民在微博生态环境的话题下积极建言献策,体现出较高的环保素养。当前,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主体不断壮大,生态热点的传播更加及时迅速,传播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传播语言更加生动形象。2021年云南亚洲象北迁的相关报道,中国媒体的海外机构和社交账号通过诙谐有趣的新媒体语言,实现生态文明的破圈传播,让世界人民得以看见中国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央视网通过打造以大熊猫为IP符号的“熊猫频道”,以5G直播、云游览、AR互动等智能传播手段,将中国的熊猫IP扩散至21国76园,为熊猫符号赋予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价值。这些生物保护的相关报道融合了多种视听手段和新媒体技术,引起了海外媒体和受众的广泛关注,展现出中国可爱、可敬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为中国生态文明的具象传播提供了范例。

(二)西藏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向度

讲好西藏生态文明故事、做好西藏生态文明传播,需要解决讲什么、如何讲、在哪儿讲的问题。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与国际话语权的建构内外统一、相辅相成。构建西藏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不仅要拓展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话语传播场域,也要注重西藏生态文明传播话语表达的创新性。

1.话语场域的构建

提升国内话语自信,寻求国际话语认同。“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西藏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西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西藏生态文明传播话语自信的根基。西藏生态文明传播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立体式传播,是“美丽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高原生态保护的关切,主动参与国际生态治理讨论,推进全球生态治理探索也是中国的责任担当。要发挥西藏在“一带一路”和南亚大通道建设中的支点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互惠共赢的同时,拓展中国生态理念对外传播的新平台,寻求更多的国际理解、国际认同和国际支持。

提升对外传播水平,争取国际舆论阵地。在全球传播体系中,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凭借发达的传播体系和先进的传播技术掌握着全球传播的注意力资源和话语体系,“国际舆论操控能力”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软权力”的构成要素。随着国际化社交媒体的兴起和我国主流媒体的“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借筒传声”等一系列对外传播策略的实施,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日渐提升。Youtube、Twitter(X)、Facebook(Meta)、TikTok等全球性社交媒体中,不仅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主流媒体入驻,而且大量带有中国身份和文化标识的自媒体账号也积极传递中华文明的声音。西藏地方宣传部门和媒体机构应积极通过推动“互联网+”转型、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包括官方、非政府组织、海内外用户在内的多主体跨平台传播网络。

健全国际传播理论体系,重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生态文明与环境、健康、民生领域息息相关,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亟需符合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需求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作为支撑。为了实现全球参与对话和协同治理,我们需要对国际生态传播的主要议题和理论研究进行反思,对“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等源自西方的国际通行概念进行合理吸收与本土化阐释,并纳入中国生态文明的话语系统中,找准西藏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结合点、突破点和发力点。同时,必须重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储备资源,以敏锐的新闻感知力和洞察力捕捉生态传播的新动向。要鼓励更多热爱中华文化、对西藏发展具备认同感的海内外自媒体从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方面塑造真实西藏形象,讲好西藏人民与高原生态相互依存的故事,展现丰富立体的“西藏人、西藏事、西藏景”,激发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2.话语表达的创新

适应对象国语态,提高生态文明传播效果。面向全球的西藏生态文明传播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生态文明传播不仅需要实现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成果的高质量传播,还需要灵活把握和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受众文化背景和传播语态。较之以往的对外传播经验,我们的对外传播更多是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出发,较少能引起国外受众的共情,在海外的传播效果不够理想。考虑到跨文化传播语境的差异,推进西藏故事和西藏声音的全球化表达,要善于构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事实框架,如以纪实手法呈现农牧民挖虫草时的植被保护细节,在转移牧场时让草原休养生息的自觉保护等。采用大主题、小视角的风格将国家宏观叙事与民间微观叙事相结合,实现政治话语对外传播向生态话语跨文化传播的有效转换。生态成就报道不仅要善于用数字说话,还要挖掘数字背后西藏人民面向现代化变迁的典型故事,提升西藏生态传播的亲和力、说服力和解释力。特别是针对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周边国家的传播,要进一步凸显山水相依的生态共同体意识,展示好中方对“亚洲水塔”、“圣山圣水”生态保护的切实举措和为香客转山信仰朝拜活动提供的保障措施,提升西藏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效能。

设置生态文明相关议题,丰富渠道传播。西藏生态文明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需要及时关注全球生态热点,争取报道先机,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把握跨文化传播规律,适时调整议题。中国对西藏生态文明发展拥有充分的表达权、信息首发权和概念定义权,通过主动设置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扶贫、水美乡村、生态科研、生态旅游等议题设置,不仅能够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对于地球生态文明保护的高度重视和科学举措,另一方面也能有力批驳了敌对势力对于西藏进步发展的恶意抹黑,积极回应“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议题,牢固树立我国对于西藏生态文明的引领性话语权。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智能推荐平台等多种传播渠道,发挥国内国际环保公益组织的力量,培育具有多语种表达能力的国内外“网红”,构建传播西藏生态文明议题的节点网络。应抓住“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藏博会、外交部西藏全球推介活动等重要场合,与国外政要、学者、民众传播交流中国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

创新生态文明传播形式,具化西藏形象。在以往的生态文明传播过程中,多以官方媒体传播的制度性、规范性内容为主,传播话语从国家总体观的角度出发,叙事较为宏大。随着全球媒介生态的变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中“微传播”“生活化”的内容与话语更加生动活泼,传播场景更为灵活,传播内容更加具象化、个性化,采用可视化图表、数据新闻、H5作品、MG动画等传播形式能够更形象地呈现中国共产党高原生态治理中的新成就、新理念和新范畴。在生态文明主题的微电影、纪录片创作中宜使用或归结“和平”“绿色”“美丽”“幸福”“自然”“可持续”等共通性话语,融入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精神追求,淡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现实利益上的分歧。挖掘西藏生态保护中真实可信、生动感人、以小见大的故事素材,以情感和精神为突破点进行报道策划,多平台、多视角、多维度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藏现代化建设进程,具化美丽幸福的西藏形象。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