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史海钩沉
冯智:藏学的故乡在中国——兼论藏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藏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综合性学科,以国内外对她普遍关注的程度而言,称她为21世纪的一门显学也并不过分。[①]说她古老,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对藏学的研究,虽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概念,但无论是历史上藏族学者进行的“闻、思、修(thos bsam sgomgsum),讲、辩、著(vchad rtsod rtsom gsum)”的实践,或是历史上汉族学者进行的地理性考察、见闻性记录、描述性研究,以及官方的史料编著,都赋予了学与研的内涵,千百年来延续了“藏学”的一些基本内容。说她年轻,是因为藏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提出,仅有几十年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始,学术界进行过“西藏学”的讨论,之后达成共识,很快为“藏学”所代替,并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曲晓丽、程早霞:苏俄与中国西藏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历史上,沙俄政府较早染指西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为维护其亚洲利益对西藏政策经历了由争夺到放弃的转变过程;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苏俄努力恢复与西藏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冷战开始及其发展使得苏俄与西藏的关系经历着历史的不断演变。
邓锐龄、邱熠华、梁俊艳:答客问治明清两代西藏史经验
今春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等莅临寒舍,要求我谈一谈治史的经历和经验,而且最好集中在研究明代和清代西藏历史方面,词意恳切,很难推辞。未料到后来杂事丛集,执笔时间不多,为了快些交卷,就由我边忆边说,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邱熠华、梁俊艳同志记录。她们主动地增添了小注,我再整理成篇。又请历史所张云研究员、《中国藏学》黄维忠编审二同志审阅,他们都提出很好的应该补正的地方,我都遵办了。下面就从我研究明代和清代西藏历史的情况开始。
霍川、霍巍:汉晋时期藏西“高原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历史意义
所谓“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代汉代中原王朝与西域、中亚和南亚等地的交通路线,因其以丝绸的贸易最为著名,故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
林冠群:近五十年来台湾的藏族史研究
文崇一教授于1972年曾以为台湾的史学多半停滞在描述的阶段,而民族史的研究与历史学的研究相较,可能还落后一大段路。[①] 1984年4月间,日本著名藏学家山口瑞凤教授来台参加学术研讨会,与边疆学界接触以后,曾直言以为台湾的中国边疆研究水平,除少数人外,仍比不上清末的水平。[②] 1989年5月6日,满族学者那思陆教授更讥评台湾的边疆研究乃“闭门造车”。[③]适巧,在同时期大陆知名藏学家王尧教授亦撰文批评,台湾藏学界自我封闭,真正是“闭门造车”。[④]准上述人士所云,台湾的有关中国边疆研究,在1989年以前,似乎没有获得很好的评价。
多杰才旦:回顾与展望我国的藏学研究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于1986年5月20日成立。这是藏族人民的大喜事,也是我国学术界长久以来翘首盼望的一件大事。当时人们预测,它的成立,必将推动我国藏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人们高兴地看到它已开始发挥这样的作用。现借《中国藏学》创刊的机会,对我国的藏学研究略作回顾与展望,就教于国内外藏学界,以求共同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李有义:关于开展西藏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藏族是我们伟大祖国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优秀民族之一。藏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璀璨的古代文化。它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仅在国内是少有的,就是在全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国内对藏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形成一门西藏学或藏学是当之无愧的。
拉巴平措:中国藏学今昔
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的藏学界,迄今对藏学的研究范围还未统一。有人认为藏学是对藏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人认为是对藏族一般精神文化或狭隘文化的研究,有人则认为是对藏族及其社会和文化现象及特点的研究。我认为,对于藏族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对其文化、社会的研究,对其过去、现状和未来的研究,对其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研究等,综合起来就称为藏学研究。藏学既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领域,也涉及自然科学的一些领域,例如藏医药学、藏传佛教密宗气功的研究就是这样。
拉巴平措:中国藏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今天,我们举行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15周年学术报告会,与藏学界的同行和各方面的朋友们共聚一堂,探讨西藏的发展和藏学的有关问题。
石硕、刘欢:康区被称作“人区”考——兼对藏文史籍中“黑头人”概念的考察
传统上,藏族将其居住地域分为“卫藏”(དབུས་གཙང)、“安多”(ཨ་མདོ)和“康”(ཁམས)三大区域,[1]三者既是藏语的三大方言区,也是三个不同的人文地理单元。
史金波:西夏的藏传佛教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1138—1227年),其主体民族是党项族,当时称为“番”,境内又有汉、吐蕃、回鹘等民族。其地域在宋、辽(金)、回鹘、吐蕃的中间,形成了西夏文化的多民族色彩。西夏境内流行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其中以佛教信仰最甚,势力最大,地位最高。西夏统治者在提倡佛教时,开始主要吸收中原佛教,译经时又得到回鹘僧人的帮助和支持。同时西夏对吐蕃佛教也采取兼收并蓄、容纳吸收的态度。藏传佛教在西夏中后期迅速传播,由西部向东部蔓延,其地位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就连位于西夏东部的首府兴庆(今宁夏银川)一带也成为藏传佛教势力影响很大的地区。西夏佛教形成了多来源、多宗派、多层次的特点。
陈虹:藏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藏学是以藏族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同时兼及自然科学部分领域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廖祖桂、张蜀华:中国藏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
藏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优秀成员之一。藏民族现在主要聚居于国内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五省区,此外还有少数侨居于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国或地区。自古以来,藏族人民在同各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藏族文化。藏族地区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文化,为中国藏学研究提供了广阔天地。藏族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世界文化领域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王尧、王启龙、邓小咏:中国藏学概述
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是长期历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多民族共同体。数千年来,这个伟大而神奇的人类群体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创造了古老悠久而又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其中藏族人民所创造的藏族历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创造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如今备受世人瞩目的历史悠久的藏族文明就是藏族人民数千年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杨克林、王小彬、依苏:“热振事件”再审视——热振大师殉国和西藏两寺起义70周年祭
1947年8月25日,在上海出版发行并具影响力的《新闻报》破例发表了一篇长达一万六千多字的消息,该文正标题为《西藏政变实录》,实谓“热振事件”。该文中的热振活佛即西藏前摄政五世热振活佛图旦绛白益西丹巴坚赞(1912—1947),其遇害、色拉寺和热振寺僧众举行大规模武装暴动,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喜饶尼玛、叶小琴:拉萨“四大林”辨析
拉萨“四大林”辨析
杜永彬:中国藏学研究对西藏发展的独特贡献
中国藏学兼具学术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中国藏学工作者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以及弘扬藏族文化、繁荣祖国藏学事业的使命。
恰白·次旦平措:藏史研究发展的回顾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之际,我区各族人民都在回顾在过去的40年里,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夏格旺堆、普智:西藏考古工作40年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西藏考古工作者从内地各大专业院校毕业,充实到西藏考古队伍以来,国家投资委托内地专业院校,举办了大专以上学历的西藏文博班2个,专门为西藏培养了60多名专业人才。除此而外,从内地专业院校毕业的汉族和藏族专业人员,也先后投入到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的队伍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西藏文物考古队伍中的骨干。
仁青卓玛:探析藏族传统官职囊索的历史演变
囊索是藏族传统的一个官职。“囊索”一词,在《汉藏史集》和《帝师贡噶坚赞贝桑布1336年颁给夏鲁各拉德的法旨》[1]等藏文古籍、文告中时常出现,近年来已有学者开始对其加以关注,发表了相关研究文章若干篇,但内容过于简略和笼统,仍很难对其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鉴于此,本文拟就藏族传统官职囊索在不同历史时代微妙的演变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以求教于方家。
1
2
3
4
5
6
7
8
9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