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史海钩沉
刘星雨:绿营视域下的帝国边疆 ——图解“营制总册”《云南标下元江营》
本文选取了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云南标下元江营》为研究范例,从该本营制总册记录的元江营营建背景的梳理、“夷图”与“舆图”内容的挖掘以及作者修撰心理的分析三个方面入手,希冀以一种新角度为此类“营制总册”的解读做出尝试,进而为探索少数民族图册研究开辟新路径。
杨铭、索南加:敦煌古藏文P.T.1285所载小邦王名称研究
法藏敦煌古藏文1285号(简称P.T.1285)写本主要内容是关于祭司和苯波在治病能力上竞争的故事。其中涉及的众多吐蕃小邦地名、王名,以及家臣、苯波的名字,对研究吐蕃时期小邦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经过与P.T.1286所载小邦王名称对比,以及两件写本所载同名小邦王的考释,可以看出吐蕃小邦王的名称构成的格式为:地名+称号+名字;同时,相对P.T.1286而言,P.T.1285有关小邦王名称的书写,略显杂乱无章,证明其编成的时间要早于前者,所载内容反映的是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青藏高原上小邦林立的情况。
魏文、谷新春|从玛哈噶喇庙到普度寺:从旧影与遗存重构北京普度寺慈济殿的原貌
关于普度寺历史和文物的详尽研究可见于中国人民大学谷新春博士的论文《北京普度寺沿革考》,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年第5期。本文是笔者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和讨论,敬请方家指教。
杨毛措: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
吐蕃王权一直以来都是海外藏学界西藏古代史研究领域的主要关注点之一,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首先梳理了吐蕃王权研究在海外学界缘起的学术背景,阐述其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主要通过介绍和评述该领域重要研究成果、经典理论命题和主要学术争论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观点,分析了近70年来海外吐蕃王权研究在学理路径、研究范式和方法视角等方面的主要特色和主要成果。基于对海外吐蕃王权研究历史脉络和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初步总结了其理论经验和学术价值,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存在问题作了尝试性探讨。
刘凤强:拉萨小昭寺源流考
按照藏族传说,小昭寺由文成公主修建,这一说法影响深远,实是对小昭寺的误解。根据汉藏史料互证,小昭寺是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宫殿,文成公主为供奉释迦牟尼像进行了扩建。文成公主去世后,汉僧在此长期居住活动,逐渐演变成了寺庙。明代阿勒坦汗仿照拉萨大昭寺所藏十二岁释迦牟尼等身像,塑造佛像并建寺供奉,以蒙古语寺庙之意称其为召。在蒙古语中小昭寺的名称是依八岁释迦牟尼等身像而来,汉文小昭寺的名称则是清初从蒙古语或满语转译而来,小昭寺的修建以及名称演变充分体现出藏蒙满汉各族历史上密切的文化交流。
霍巍:西藏考古为何重要?
考古学是一门实证科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学科特性超越了传统文本书写的偏见与片面。中国考古学不断取得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之一。在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考古学用实物组成“证据链”,向世界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西藏人类史、文化史和文明史的新篇章,作出了独特的科学贡献。
王军涛 | 生态美学意象与诠释:《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之比较
《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都是闻名于世的史诗,两部史诗各自都已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研究体系。对它们的比较研究,以往主要是从史诗理论的角度、从文学的创作模式角度、从复合角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随着生态美学的方兴未艾,以此观点对两部史诗的比较研究虽略有涉及,但总体上还显得比较薄弱。文章从生态美学意象入手,对两部史诗有典型意义的草原与海洋、骏马与快艇、湖泊与岛屿、雪山与云山等四种意象进行了诠释,旨在明确两部史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意象且各有特色,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及独到的民族生态美学理念,其生态意象审美观具有启示意义和研究价值。
张总:西夏文与西藏文《十王经》关联新见
《十王经》是一种中古时期非常流行的中土撰述佛典,不仅有数种汉文经本流布,还有译成回鹘文、西夏文及西藏文的多语种经本流传。其产生不迟于9世纪,因为结合民俗丧仪,流行于东亚多国地区,甚至延续至今。
史金波: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典籍的翻译和传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思想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大量儒学经典宣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成为各民族共同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及启示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灿烂的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一统,形成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第一次由北方游牧民族主导的大一统新型交往模式,为中华大家庭的发展写下了独有的篇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示。
黄维忠:从《吐蕃大事纪年》看吐蕃巡守制度
目前学界并未关注到吐蕃礼仪制度中的巡守制度问题,文章根据敦煌藏文文献对吐蕃巡守制度作初步探讨。在敦煌藏文文献中,与赞普巡守有关的专用词汇为གཤེགས(gshegs)。文章对《吐蕃大事纪年》中出现的གཤེགས一词进行了统计与分类,指出该词总体而言有3种意思,最多的与赞普巡狩有关。根据《吐蕃大事纪年》,吐蕃多位赞普在任期间,外出巡狩共计29次,巡狩范围所及可分狩猎、政事巡狩、避寒等3种;其中政事巡狩的情况相对复杂,又可细分为4种。文章认为,吐蕃巡守制度是探究吐蕃礼仪制度的重要门径之一,值得学界持续关注。
丹珠昂奔:“賨王”考——兼议“古孜”(古宗)之来源
唐高宗即位伊始,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旋即进封“賨王”。汉文典籍中有“賨王”“宾王”“宝王”等多种写法,不同解释形成歧义,至今未归一致,故而藏文翻译自然也难能统一。此封号与称藏族为“古孜”(古宗)等同,学界亦有多说,各执其理。文章在结合大量藏汉史籍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使用“賨王”一词的原因,认为唐高宗加封松赞干布为“賨王”,盖与賨人、賨国及其历史文化相关,是褒义;而“古孜”(古宗)应为藏语“སྤུ་རྒྱལ།”(宝髻)之音变。
谢继胜:四臂观音与转经筒:宋夏元时期多民族佛教信仰的汇聚与趋同
2022年5月7日晚18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知”系列讲座第41期暨西域所建所15周年系列讲座第2期《四臂观音与转经筒:宋夏元时期多民族佛教信仰的汇聚与趋同》成功线上举行。讲座由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谢继胜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乌云毕力格教授主持。来自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师生和公众500余人参与了线上讲座直播,国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于国学馆204室共同参会。
杨明洪、孙勇:论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阶段性与保障条件——从边疆治理“元问题”说起
边疆治理“元问题”是研究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对这些“元问题”的理解需要从中国边疆治理的实践出发加以考察。边疆治理现代化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同构同步,边疆与国家腹地之间关系的一体互动。
唐莉等:距今3000年前西藏中部的农牧民已开始采用以青稞为主的农业体系
糌粑为西藏百姓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主食。因其耐寒耐高海拔的优点,青稞在高原多地广泛种植,为西藏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古代汉藏文献均记载了以青稞为主的农业体系 (简称“青作农业”)对西藏社会发展贡献极大。
张云:700多年前,一场会谈如何让河西走廊铸剑为犁?
1247年,中国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场重要的会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河西走廊从战争走向和平,从“隔绝羌胡”到联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丝绸之路上的关隘到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通途。
魏文:瀛国公赵㬎与合尊法宝——从末代皇帝到雪域高僧的传奇一生
据汉藏文史料的记载,赵㬎被迫出家后号合尊法宝(Lha btsun Chos kyi rin chen),弱冠即修学汉藏佛教,继而被遣往萨思迦寺闻习佛法,校译佛经,最后竟登总持位。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锦绣河山之缩影,民族团结之象征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凝结着民族团结的历史记忆,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西夏王朝与元代藏族历史——访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
陈庆英先生一生致力于我国藏学事业的发展,他精通藏文,有很深的藏族文化底蕴,他给后人留下了十几部译著和学术专著。
完玛冷智、华旦旦增:十世班禅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之初,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未雨绸缪,特别指示保护和尊重十世班禅,充分利用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的“统一战线”,以电报、信件、谈话、聚会致辞等方式,积极争取和团结十世班禅,与之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在党中央的关怀、培养和帮助下,十世班禅在稳定西藏局势、和平解放西藏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还亲自创建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积极投身藏传佛教中国化事业,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爱国典范。
1
2
3
4
5
6
7
8
9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