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史海钩沉
藏学专家:以人民为中心,描绘西藏美好发展蓝图
张雅军等:从头骨形态学和古DNA分析探寻公元3-4世纪西藏阿里地区人群的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于2012年至2014年间在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发现了一个古代墓群,称为故如甲木墓地。
邓锐龄:九十自述:如何走上藏史研究之路
我识字很早。回想起来,大概4岁开始识字,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就能看懂一些文言的笔记小说了。那时候家里穷,买正经书很困难。大概五六年级的时候,有人给我一部商务印书馆的图书目录,后来又得到一部中华书局图书目录。我看着图书目录,心里很羡慕,目录上的书定价都很贵,有的是几毛钱,有的是几块钱,家里是不会给我那么多钱买书的,就想,要是哪天能买到这些书该有多好啊!我最偏重看的是古典的书,尤其是诗文集和历史方面的书。偶然和同班同学谈起来,有的同学很诧异:“你怎么知道那么多?!”我就是想找书读,当时翻看那些图书目录,就好像不能到馆子里去吃饭,却拿一个菜单子在那里看着解馋一样。所以对于这些书目,历史、小说方面,就比较熟,谁做了什么集子也特别清楚。
拉巴平措:呕心沥血捧出《西藏通史》
拉巴平措:呕心沥血捧出《西藏通史》
西藏昌都八宿县发现明代苯教壁画
近日,《中国唐卡文化档案苯教卷》项目组成员、《中国西藏》杂志通讯员范久辉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进行田野调查时,在洛隆县腊久乡的向导四朗仁青的带领下,于八宿县夏里乡左西村附近的薪日寺内发现了明代苯教壁画。
许新国、格桑本:东嘎•洛桑赤列先生与都兰血渭6号墓出土的木牍
东嘎•洛桑赤列先生与都兰血渭6号墓出土的木牍
荣新江:中国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
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拥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敦煌学史,没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敦煌学史,更没有“评判高下,辨别优劣”的敦煌学学术史。已经出版的一些敦煌学史著作,只是根据已经发表的研究论著来罗列成果,比如说某一年陈寅恪先生写了什么文章,取得了什么看法,如此而已。要撰写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史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本文只就贯穿整个中国敦煌学学术史的“国际视野”和“爱国主义”问题做一番清理,并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访谈
著名藏学家陈庆英先生访谈
继续行进在藏学研究领域 ——访著名吐蕃史研究专家巴桑旺堆先生
继续行进在藏学研究领域 ——访著名吐蕃史研究专家巴桑旺堆先生
郭美兰: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的整理者和研究者
郭美兰:清代边疆满文档案的整理者和研究者
蒲文成自述
蒲文成自述
次仁卓玛、切藏卓玛:王远大先生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关系研究访谈录
次仁卓玛、切藏卓玛:王远大先生近代俄国与中国西藏关系研究访谈录
黄辛建:清代“唐古特”考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康氏家族与归义军瓜州刺史康秀华考
敦煌归义军时期的粟特人是学术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陈国灿先生研究认为,敦煌地区的粟特人聚落是由罗布泊地区迁居敦煌的粟特人康艳典部后裔组成。
王娟、旦正才旦:历史书写中的“文成公主”
在当代中国人关于“民族史”的知识体系中,“文成公主”是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以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为例,关于“民族史”的内容仅存在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包含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段的民族关系。在这些内容中,“文成公主”是着墨最多的人物。教材以大字和小字两部分记述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事迹。其中,小字部分关于“文成公主”的描述颇为生动和丰富:
张闶:两金川土司军事力量初探(1771-1776年)
乾隆朝第二次金川战争,是乾隆帝“十全武功”之一,以其丰富的内涵长期以来受到学界关注,已经积累了众多成果。
朱丽双、黄伟忠:《古藏文编年史》研究综述
敦煌所出P.t.1286《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P.t.1287《吐蕃赞普传记》及P.t.1288+IOL Tib J 750&Or. 8212.187两种《吐蕃大事纪年》合称《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是研究吐蕃史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刘进宝: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
沈卫荣、侯浩然:藏文文本的生成与西藏历史叙事的创建
藏文文本的生成与西藏历史叙事的创建
乌云毕力格:乾隆皇帝与颇罗鼐家族——以西藏蒙古文档案为中心
西藏档案馆收藏着一批清代蒙古文档案。这些档案主要包括清朝皇帝的诏谕、有关中央机构和官员的咨文、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官员的呈文、驻藏大臣各种文书及蒙古僧俗贵族与群众致西藏僧俗首领的书信等。
1
2
3
4
5
6
7
8
9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