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史海钩沉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七:结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撰写的《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一文,以时间为线,纵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史实,有力证明了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藏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型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鲜明例证。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六: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时期,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发展的民族政策开启西藏和四省涉藏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新纪元。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五:中华民国时期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撰写的《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一文,以时间为线,纵论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史实,有力证明了在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藏民族与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典型特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鲜明例证。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四:明清时期
在明代,西藏各族人民与内地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艺术等各方面双向交流和融合持续进行,茶马贸易是最典型的例证。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三:元朝时期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行政管辖之下,西藏地方的历史发展继吐蕃王朝之后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二:唐宋时期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617-650年)统一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各部落,建立吐蕃王朝,创立和完善各项制度,繁荣民族文化,并采取开放政策,积极加强与唐朝的关系,通过和亲联姻等方式,大力吸收和借鉴祖国内地的物质、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密切两地人民之间的联系。
王晓春:民国四川藏族档案史料评介
张云: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考察之一:从远古到唐朝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西藏各民族文化为丰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云:凉州会谈及其历史意义
公元1247年发生在今天甘肃武威的凉州会谈是元代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面世,但依然有不少问题值得深究,同时也有一些歧说有待辨析。
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
自古以来,疾病与战争就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马援南征交趾,遭受“瘴疠”侵害,士卒死亡十之四五,学术界更有观点认为正是他的南征给中原带回来了恶性疟疾;[1]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据说就是为了避免“瘴气”;英帝国靠海军争霸世界,一度却因为水兵坏血病而导致舰队战斗力急剧下降,直到1747年海军军医詹姆士·林德(James Lind)寻找到以柠檬、酸柚汁治疗的方法,才使得英帝国海上霸权得以维系。[2]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张亚莎:吐蕃时期的禅宗传承
据藏史载,公元8世纪80—90年代,在吐蕃赞普的王室寺院——桑耶寺曾进行过两次历史性的法诤:第一次是吐蕃原国教苯教与新进入的印度佛教对决,结果是苯教败北,苯教因此被迫让出吐蕃国教地位并从此一蹶不振;第二次是汉地禅宗“顿悟”派与印度中观“渐悟”派之争,结果是汉地禅宗“顿悟”派失利,藏史说汉地佛教因此而退出吐蕃本土,印度佛教最终在吐蕃生根[1]。
陈庆英: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
西藏首次遣使清朝史实探讨
王海兵:清代至民国时期康区的盐市、盐政与族群关系
康区食盐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的井盐和湖盐(池盐),川盐、滇盐等内地盐一般流通于康区的汉藏杂居之地。不同地方的盐业资源在康区形成了各自的行销区域。食盐贸易是维持康区内部及其周边族群关系的重要机制和纽带。康区食盐交换对象以粮食为主,茶叶及其他日用杂货为辅,食盐的运销商主要是藏商。康区盐产多被土司或寺庙控制,自由贸易是盐业的常态。自清代开始,部分嘉绒藏区以及中甸、维西等地先后导入内地的引岸制。清末盐井被收归官办后,实行以盐税征收为核心的商人包销制。随着官府对康区盐务管控的加强,毗邻省区之间的盐利之争成了康区盐务的重要症结。特殊的自然、人文和历史形成的传统交换关系,以及多元化的盐务管控,共同造就了康区盐市与盐政鲜明的地域特征。
王维强:班丹顿珠事件述略
班丹顿珠事件述略
黄颖:唐代汉藏文化交流 (下)
黄颖:唐代汉藏文化交流 (上)
唐代汉藏文化交流 (上)
赤列顿珠:元代的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
元代的朵思麻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和名称
冯智:以七次会精神为指南推动新时代藏学研究
“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到目前共召开了七次,这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关怀西藏各族人民。每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都极大地推动了西藏的大发展和大变化,有几个里程碑。如果说第三次(1994年)和第四次(2001年)西藏工作座谈会是推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里程碑的话,那么‘七次会’将是新时代推动西藏再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因为,‘七次会’召开恰逢重要的历史节点,即西藏处于‘六次会’以来‘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的阶段,处于我国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处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所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负责人、研究员冯智日前接受本网专访时说道。
霍康•强巴旦达:近代霍康家族和西藏的几大高僧 ——西藏档案馆口述系列之一
近代霍康家族和西藏的几大高僧 ——西藏档案馆口述系列之一
中央党校教授:开展历史教育,增强五个认同
1
2
3
4
5
6
7
8
9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