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服务动态
>
讲座信息
黄维忠:迷雾重重的《吐谷浑大事纪年》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尽管只有50余行,而且还是残卷,但仍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就是因为它是探寻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情况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孙鹏浩 | 藏语词lo rgyus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是“历史”
各时期的藏文文献中,lo rgyus都十分常见。一般来说,用“历史”对译,不会产生问题。反过来,现代的“历史”一词在藏译中也基本以lo rgyus对译,如藏译《毛选》。
人民大学何建明:中国现代佛教的宗派问题
索罗宁 | 大鹏展翅:西夏藏传佛教研究的成果和前景
廖旸:神格的复合与重构——从西藏阿里札达东嘎2号窟壁画法界语自在文殊形象谈起
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的代表性视觉艺术遗存,约12世纪凿建的东嘎2号窟形制严整,保存状况相对良好,充分展现出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的时代风貌。窟内绘塑与建筑空间相结合,营造出庞大的神系结构。窟顶壁画设计为立体的法界语自在曼荼罗,而四面八臂的主尊文殊形象(部分残毁)与目前进入学术视野的文本描述以及大多数存世视觉材料有所不同。通过辨识壁画中尚存的特征持物,比对多种成就法,有可能阐释该形象的特异之处。文殊多象征“大智”,而东嘎2窟主尊的独特图像特征充分展示出此多面多臂化身形象的复合神格,丰富了对于文殊菩萨图像志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特定时代佛教的发展、西藏跨文化交流交往中的包融与创造。
陈建明: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和投稿常见问题漫谈
复旦大学杨志国:敦煌西域所出藏文文献的检索与利用
何贝莉丨在田野中发现历史——我的人类学研究之旅
安海燕 | 从“乌斯王逆旨”事件看明廷与西藏地方的关系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高层论坛简讯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主办,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高层论坛于2022年5月21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清华“边疆思想史的空间与可能”学术会议预告
为进一步探究中国边疆民族地区之间在历史与当下的互动,以及“人—地”关系的结构、传统与变迁,清华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将邀请国内院校近20位学者,召开线上学术会议“边疆思想史的空间与可能”。
马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历史、理论与实践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政治话语传统组成部分的“民族”理论体系与中国现实社会之间的脱节逐渐显现出来。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导致学生和民众难以真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具体观点,也难以将其与中国民族关系现状和身边社会现实联系起来。
中国民族学学会2022年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学术研讨会
【讲座】珍妮特·嘉措 | 超越争吵:《诗镜》、五世达赖喇嘛和博凯巴(Bod mkhas pa)
本讲座将讨论《诗镜》(Kāvyādarśa),即 Snyan ngag me long,在西藏的接受情况。尽管梵藏文学之间有巨大的语言差距,但是《诗镜》在13世纪被译成藏文之后迅速成为藏地文人创作诗歌的标准理论基础。虽然有些本土学者不太接受印度kāvya诗歌的程式化美学,但许多作品,包括赞颂、书信和历史等等,都在研究和模仿《诗镜》。17世纪,当世界主义(cosmopolitan)文化态度在拉萨繁荣之时,对kāvya的精通与否标志着一个人的学识和修养。本文将详细研究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Ngag dbang Blo bzang rgya mtsho,1617–1682)——他本人是kāvya专家——与和他同时代的被称为“博凯巴” (Bod mkhas pa,意为“西藏智者”)的迷旁·格勒朗杰(Mi pham dGe legs rnam rgyal,1618–1685)之间的互动。他二人以《诗镜》——这部印度的庄严论(alamkāraśāstra)著作——为媒介,向对方施以诙谐的、讽刺的和尖锐的抨击,并完成政治上的自我定位。
罗文华 | 来自梵域的圣物:清宫仿古造像的考察
梵像、瑞像、圣像的瞻仰膜拜是佛教徒追崇的目标,古有法显、玄奘、义净等求法高僧巡礼天竺之国,莫不取瑞像以归,供奉于寺庙之中,这些寺庙又成为新的朝圣之所。这是佛教自西向东传播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现象。藏传佛教对于来自于梵域圣物的追求、珍藏和供奉之风更甚,甚至借此建立自己的朝圣路线与宗教节日。
川大藏学所讲座 | 孙伯君:西夏藏传佛经译本的语文特征
本次讲座基于“党项式”汉语的典型特征和汉传、藏传佛经翻译传统的差异,梳理西夏藏传佛经译本的语文特征,包括对音规律、译音用字、佛名翻译等。同时比较元代与西夏藏传佛经译本在语文特征方面的共同性,从而为进一步明确党项遗民于蒙元时期曾继续从事藏文佛典的翻译以及元代藏传佛经译本的传承背景提供帮助。
李德成: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述略
考古、文字、文献与文本——西域古典学研究博士生论坛
杨富学:华戎所交不同而和——敦煌文化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杨富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西北民族大学、燕山大学、新疆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博导。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化交流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甘肃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钱币学会副会长。
王建民: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学科转型
讲座从对于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的学术史回顾入手,说明学科出现的几次转型及其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进而讨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民族学学科如何实现学科转型,荣膺时代使命。
1
2
3
4
5
6
7
8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