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服务动态
>
讲座信息
【讲座】郑弌:新德里藏斯坦因所掠西域及敦煌佛教美术品初识
郑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2016年度获中国美协海外研修工程资助,前往印度新德里国家博物馆及其他遗址考察;2019年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学。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魏晋隋唐佛教美术、中亚佛教美术及中国美术史学史。2009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6项,参与全国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等7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石窟及古建调查20余次,出版《中古敦煌邈真论稿》等专著2部,发表《道成舍利:重读仁寿年间隋文帝奉安佛舍利事件》《瓦莱里、普鲁斯特与博物馆》等论(译)文共45篇(约80万字)。
【会议】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十五周年系列活动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届西夏学青年学者论坛日程
【讲座】张元林:湿婆·韦什帕克·摩醯首罗天——敦煌摩醯首罗天图像的跨文化旅程
张元林,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2014~2015年度哈佛—燕京学社协同研究访问学者。现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敦煌图像学、敦煌艺术与丝绸之路艺术比较研究。独立出版《中国壁画全集·西魏卷》《敦煌北朝—隋时期》等专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
【讲座纪要】谢光典 | 回不去的勇士:噶玛洛的祖源记忆、地域变迁与民族认同
2022年11月7日晚7点,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谢光典博士以“回不去的勇士:噶玛洛的祖源记忆、地域变迁与民族认同”为题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线上学术演讲。此次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举办的“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第四十九场,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宏博士主持。
【讲座】齐光:1750年后清朝通过拉达克收取准噶尔情报事务考
本报告旨在利用最新发现的第一手史料,阐明1750年西藏“珠尔默特纳木扎勒事件”后至1755年开始平定准噶尔为止的时间内,清朝利用拉达克一线继续收取准噶尔情报事务的详细情况,并以此探讨当时包括西藏在内的西部边疆形势、军事防御及清朝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讲座】刘国威:台北故宫典藏的清代藏传佛教文物
【讲座】王瑞雷:明代宫廷罗汉画法对西藏绘画的影响
西藏罗汉画法始终与汉地艺术保持着密切的关联,它属于汉地罗汉在雪域独特文化背景下的衍生与在地化体现。汉式罗汉绘像在西藏的发展演变可溯源唐蕃互动及其与敦煌等地间的文化交流,特别关涉对中原宫廷的朝觐。本次讲座基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乌斯藏高僧朝觐明廷期间,明代宫廷当时赐赠给西藏高僧的罗汉画礼物,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图像特征的同时,重点讨论该画作对西藏罗汉画法,乃至对西藏绘画所带来的革新性影响。
【讲座】李婵娜 | 废稿、残片与敦煌佛教文献研究:以重构8-10世纪敦煌流行的藏文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中心
历史上涉藏地区本土僧侣以受习根本说一切有部律为主,这点甘珠尔中律部文献可以明佐。然而,对8-10世纪敦煌地区的藏人僧侣所使用的律部传统,我们却知之甚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流行于敦煌的藏文律部文献至今未被充分研究。这类文书保存状态不甚良好,或者文本残缺,或者书写潦草,难以识别。
【会议】艺术研究新视野:四川大学第三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艺术研究新视野”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基于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推出的学术品牌,第三届国际宗教艺术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是其重要的学术交流阵地。本次会议将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在成都召开,诚邀同行学者和喜爱宗教文化艺术的朋友莅临参会。
【讲座】沈卫荣:观音菩萨观念、崇拜与仪轨在欧亚大陆的跨文化传播与演变
本讲座想要尝试打破印度、汉传和藏传佛教之间早已被人为地建构起来的种种界定和壁垒,重新把印度佛教、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视作一个整体的、连续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宗教传统,从而尝试从整体的、内在的和历史的视角出发,来开展汉藏佛教比较研究。
【讲座】谢继胜:李域、琍玛与紫金琍玛——艺术史、语文学与物质文明史
Li最初是善于造像的于阗人的自称,居住的地方藏文文献称为“李域”(li-yul),li加上藏语中性名词后缀 -ma构成藏语指代金铜佛像的专名“琍玛”;“紫金琍玛”(zi-khyim li-ma)则是16世纪第四世竹巴法王白玛噶保等藏地学者对汉译佛典“紫磨金”或“紫金”的音义合璧翻译,明清之际指代最顶级的金铜造像,清宫造办处对应汉文专名“紫金琍玛”。于阗在7至11世纪的多民族宗教文明语境中是佛教图像传播的中心,从li-ma一词的形成路径,可以观察佛教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之而来的汉藏多民族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汉藏金属与合金等技术文明的进展,进而说明语文学、物质文明史与艺术史研究的关联。
【讲座】李鸿宾:唐朝地缘政治中的河西走廊
【讲座】闫雪:回向圣地——西藏甘丹彭措林寺壁画艺术
位于西藏自治区拉孜县境内的甘丹彭措林寺(dGa’ ldan phun tshogs gling),由著名的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多罗那他(Tāranātha,1575-1634年)主持修建于1615年,是藏传佛教历史上一项杰出的建筑艺术工程。此寺仿照古印度须达多长者敬献给佛陀的祇园精舍之格局而建,堪为西藏寺院建筑之孤例。尤其是集会大殿内保存的绘制于17世纪初的壁画,系统呈现了觉囊派的显密教法思想,从题材到图像表现都体现出一种复古与创新并举的新风貌,同时也反映出建寺者多罗那他的“印度迷恋”式的宗教和审美志趣。
【讲座】王瑞雷:大明永乐皇帝与明初汉藏佛教艺术交流
宫廷艺术和礼仪向来是探究帝制时期中国政治生活史的重要窗口。本讲座首先以现藏于布达拉宫的卷轴画“大明永乐皇帝御像”为切入点,将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初卷轴画——“永乐皇帝御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布达拉宫所藏“大明永乐皇帝御像”的绘制年代及其入藏历史脉络。其次,基于该卷轴画及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等藏传佛教高僧与明廷的互动往来与法事活动、永乐和宣德皇帝赐予藏传佛教高僧的礼物,以及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佛教高僧的封赐与建寺脉络等,探究明代初期汉藏佛教艺术自上而下交流交融的历史原境及其蕴含在其内的政治文化意义。
【讲座】魏文 | 十四世纪涉藏地区的汉式大木构建筑:以聂塘卓玛拉康以及相关寺院建筑为中心
聂塘(sNye[mNyes/gNye] thang)卓玛拉康(sGrol ma lha khang)位于拉萨西南20公里处的吉曲河西岸,早期常被称作聂塘斡[斡莫](sNye thang’or[’or mo]),始建于11世纪中期,是西藏后弘期早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地和安葬地,因此在历史上一直是西藏的佛教圣地。现存建筑迭经后世修缮,只余一层最右一间无量寿佛殿年代最为久远,其建筑和佛造像信为始建时期原构。通过对此间佛殿残存的汉式大木构的考察和测绘,我们初步认为卓玛拉康早期建筑的形制即类似于夏鲁寺布顿堂的带周匝副阶转经廊的汉式大木构殿堂。
【讲座】林冠群:尚结赞于何时继谁之后为吐蕃大论考实——汉史料载记纠缪及补阙举隅
唐高宗时期咸亨元年(670),唐蕃之间首度发生青海大非川(今青海惠渠南切吉旷原)大规模战役,直到穆宗长庆二年(822)双方和盟停战,吐蕃对李唐的侵扰长达152年。历任的吐蕃大论(宰相)是对唐侵扰扩张政策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因此,研究吐蕃历任的大论,对于唐代吐蕃史、唐史、唐蕃关系史以及中国中古时期历史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孙靖国:透过舆图看历史
【讲座】北京藏医院特聘专家刘英华主讲《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藏文医书残片》
【讲座】谢光典 | 回不去的勇士:嘎玛洛的祖源记忆、地域变迁与民族认同
噶玛洛(bka’ ma log)是今天安多藏族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祖源记忆之一。它字面上的词义一般解释为没有接到赞普的命令就不得撤退返回故土。
【讲座】胡箫白 | 成此宝方,壮观西土:碑刻所见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特质
研读、剖析今日陇东、西安、固原一带留存的数通碑文,是考察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特质的有效途径。十五世纪前中期,明廷为藏传佛教出台了宽松的宗教政策,西北地区高僧如岷州班丹扎释者,利用“直通京师”的特权,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南北两京的发展,并重塑了陇东一带的宗派格局。西安荐福寺僧人勺思吉监参则在修复寺庙的过程中,灵活利用王朝政策以最大化在地利益。
1
2
3
4
5
6
7
8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