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服务动态
>
讲座信息
【讲座简讯】叶海林:印度涉藏心态及对华政策的根源
1月10日下午,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叶海林研究员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及广大观众在线开展了题为“印度涉藏心态及对华政策的根源”的学术讲座。本讲为“西藏文化讲坛”活动第4期,也是2023年的第1讲,由西藏文化博物馆副馆长达瓦次仁主持,近千名线上线下听众聆听并积极互动。讲座取得圆满成功和良好社会效果。
【讲座预告】喜饶尼玛: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抗日战争烽火中的藏族僧俗民众
【讲座】张建林:西藏石窟寺形制的几个问题——兼谈石窟寺遗迹的主要形式
【讲座纪要】罗文华:经堂式护法殿——皮央石窟IV区32窟护法殿的一些思考
2022年11月30日晚7时,应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之邀,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罗文华研究员为我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经堂式护法殿——皮央石窟IV区32窟护法殿的一些思考》的精彩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创新2035先导计划”专项资助项目,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彬教授主持,讲座吸引了众多校外师生听讲。
【讲座简讯】当增扎西:元代汉藏文化交流——以夏鲁寺建筑与壁画艺术为例
2022年12月27日下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西藏文化讲坛”第三场活动如期举办。西藏文化博物馆研究馆员当增扎西作题为“元代汉藏文化交流——以夏鲁寺建筑与壁画艺术为例”的讲座,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互动。讲座由西藏文化博物馆副馆长达瓦次仁主持。
【讲座】叶海林:印度涉藏心态及对华政策的根源
【讲座】任小波 | 常阅常新: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研究琐谈
敦煌藏文佛教文献数量巨大、门类多样、内涵丰富,堪称研究早期西藏和中古西域佛教史的文本宝库。仅以个人之力,固然不可能囊括并研究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所有卷号和门类。然而,研究实践表明,我们仍然需要有对其加以整体把握的意识。主讲人基于个人的阅读和研究中的一得之见,试图从学术标准、传统课题、坐标文本、问题意识、目录编制等几个层面,对于相关研究进行回顾、述评和展望。
【讲座】史忠平:敦煌石窟中的“狮子搏牛”图
【讲座纪要】朱丽霞:五台山信仰与清代藏民族内向心力的建构
2022年12月6日晚7点,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朱丽霞教授以“五台山信仰与清代藏民族内向心力的建构”为题发表了一场精彩的线上学术演讲。此次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明清时期的藏族与中国边疆”系列学术讲座第四讲,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熊文彬教授主持。
【讲座】侯浩然 | 神圣的遗物:西藏中世纪的圣物和舍利崇拜与争夺——以两尊自生观音像为中心
讲座围绕着藏传佛教传统中两尊重要的观音像展开:一尊是现存布达拉宫的白旃檀木自生圣世间自在像(’Phags pa Lokeśvara);一尊现为不丹国宝,传说为竹巴噶举派创始人藏巴嘉惹(gTsang pa rgya ras,1161–1211 )荼毗时在其脊椎骨中出现的自生观音像(Rang byung Khasarpaṇi)。
【讲座】齐光:1750年后清朝通过拉达克收取准噶尔情报事务考
2022年11月22日下午3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齐光副教授以“1750年后清朝通过拉达克收取准噶尔情报事务考”为题,带来一场精彩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举办的“明清时期藏族与中国的边疆”系列学术讲座第三讲,讲座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邹立波副教授主持。
【讲座】胡箫白 | 成次宝方,壮观西土:碑刻所见明代前中期西部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特质
2022年11月8日下午,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明清时期的藏族与中国的边疆”系列讲座正式开讲。第一讲邀请的讲座嘉宾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胡箫白副教授。此次讲座的题目为《成次宝方,壮观西土:碑刻所见明代前中期西部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特质》。讲座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邹立波副教授主持。
【讲座】当增扎西:元代汉藏文化交流——以夏鲁寺建筑与壁画艺术为例
以夏鲁寺建筑与壁画艺术为例
【讲座】安海燕:从密教解释学看古代汉文藏传密教文献
二十一世纪以来,学界发现了大量西夏、元、明时期翻译、编订的藏传密教文献。此前我们研究这批文献的基本方法是佛教语文学,即考订、勘同这些文本的藏文原本或者相关的藏文来源,进而明确这些文本的在藏传佛教体系中的脉络及其定位。本次报告尝试从宗教学、密教解释学的角度出发,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汉文藏传密教文献,结合《时轮本续》《密集本续》《喜金刚本续》《心经》《金刚经》《楞严经》等显密经典以及《米拉日巴传》《马尔巴大师文集》等文献,揭示这些文献的密教内涵及其特色。
【讲座】张建林:吐蕃寺院的两个类型——大昭寺与桑耶寺
宿白先生创立了中国石窟寺考古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运用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系统勘查研究了我国各地的重要石窟寺,建立了中国石窟寺发展的时空框架,开启了宗教考古的新纪元。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和“9.28”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中国石窟寺考古研究的深入发展,加强云冈学建设,值宿白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云冈研究院特联合举办此次石窟寺考古系列讲座活动,计划于2022年内邀请20位知名专家学者,讲述宿白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讲座将以线上与线下形式结合进行。
【讲座】李肖:考古学视角下的西域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讲座纪要】胡岩:“美国人眼中的旧西藏”讲座——回顾历史,审视今天
12月13日下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西藏文化讲坛”活动邀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岩作了题为《美国人眼中的旧西藏》的线上学术讲座。讲座由西藏文化博物馆副馆长达瓦次仁主持。线上线下300余人聆听了讲座。
【讲座】姚霜:藏传佛教绘画理论探索——工巧明文献的叙事策略
在藏传佛教的语境中,造像(或造型艺术)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三所依”(rten gsum),即认为佛身、佛语、佛意分别由佛像、佛经和佛塔来表示,所指导其实践的“工巧明”(bzo rig pa)属于藏传佛教知识体系“五明”(rig gnas lnga)系统中的一类。在这一佛教哲学文化下,一幅唐卡的绘制、一尊佛像的塑造,一个壁画群的完成,一座寺院的修建无不在为佛教事业而付出努力。在此语境中,评判一件艺术作品的标准并非审美的、历史的,而是是否“如法”。然而,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这些脱胎于印度文化的工巧学(śilpavidyā)知识被西藏等地祖师不断改造,在艺术论著与实践中,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此次报告将围绕工巧明文献的叙事,通过对工巧明文本目录的研究与不同工巧明文本的解读,探寻西藏绘画艺术生成的佛教教义、显密经典与典故与艺术实践理论,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叙述西藏艺术的新视角。
【讲座】张小刚:丝路檀像:以敦煌石窟木雕佛像为中心
张小刚,1977年生,历史学博士,敦煌研究院研究馆员、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石窟文献释录与图文互证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石窟考古与敦煌学。已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或省部级课题10余项,曾获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
【讲座】张建林:西藏石窟的形制
石窟形制的调查与研究是石窟考古的重要内容,与内地相较,西藏石窟形制的研究起步很晚,2016年发表的《略论西藏石窟寺平面形制》对西藏的石窟形制做了初步的类型学探讨,但仍有必要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13世纪以后,形成西藏本土的方形平顶或略微弧拱的形制,四壁绘制壁画,间或有塑像。内容提要:据最新的调查资料,西藏自治区境内有石窟寺遗址65处,分布于除那曲市之外的6个地市,其年代从吐蕃时期延续至明代。
1
2
3
4
5
6
7
8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