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服务动态
>
讲座信息
【讲座】山部能宜:“分别”(Vikalpa)在瑜伽行派种子(Bīja)理论框架中的位置
“种子”和“习气”通常被当作同义词。在已经确立的瑜伽行派体系中,这种等同没有问题。然而,在《瑜伽师地论》的较古老部分中,这种等同似乎不成立。据我观察,在这些较古老部分中,“习气”用于表达的意义范围比“种子”狭窄得多。我认为,对于“习气”用法的扩展而言,“分别”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正是本次演讲的主旨。
【讲座】霍巍:青藏高原吐蕃时代的考古新发现
青藏高原近年来相继发现和发掘了一批唐代吐蕃重要的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金银器、丝绸、冠饰与面具,展示出唐代吐蕃通过“高原丝绸之路”与祖国内地、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本次讲座将围绕这批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对唐代吐蕃的陵墓制度、中外文化交流、多民族共创高原文明等问题展开阐述。
【讲座】沈卫荣:滇藏全景——从多重认同中溯源真实的西藏
【讲座】魏建东:从阐化王入贡谈清初卫藏朝贡体制的确立
2022年5月13日晚上7点,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魏建东博士以“从阐化王入贡谈清初卫藏朝贡体制的确立”为题发表了一场线上学术演讲。
【讲座】荣新江:华戎所交,不同而和——《敦煌民族史》中的敦煌
【讲座】北京藏医院刘英华:中印传统医药学的相互影响
何星亮: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理论依据
林伟正:重构智化寺万佛阁的宗教空间
【讲座动态】葛承雍:穿越西域的“青海道”丝路文物
2022年6月9日下午18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日知”系列第46期,暨西域所建所15周年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国学馆204室如期举行。讲座题为《穿越西域的“青海道”丝路文物》,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葛承雍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华乌云毕力格主持。讲座同时藉由腾讯会议平台线上直播,参会人数近300人。
【讲座预告】班玛更珠:《水晶鉴》与传统藏史的西藏地方政治史书写
【讲座】罗鸿 | 佛身蠡测:西藏唐卡绘画史上一场争论的文献学考察
人民大学:“学科史的读与写”论坛
孙伯君“西夏藏传佛经译本的语文特征”讲座纪要
2022年5月19日晚7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伯君研究员以“西夏藏传佛经译本的语文特征”为题发表了一场线上学术演讲。此次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举办的“珠峰名家论坛”第二十二讲,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张长虹研究员主持。
《敦煌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丛书出版启动暨专家咨询会即将举行
第二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西藏与涉藏州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预告
“第二届青藏高原发展论坛暨西藏与涉藏州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学术研讨会”将于2022年6月11日—12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召开。
孙鹏浩:给忽必烈的礼物——再谈邬坚巴的地理著作
基于范德康2004年论文,本次报告继续探索邬坚巴的地理作品,并重点讨论两个问题:邬坚巴的中亚旅行为元朝带来了哪些宗教以外的新知识,藏文叙事对这一礼物做了哪些加工和美化。
葛承雍:穿越西域的“青海道”丝路文物
本次讲座介绍“青海道”是丝路外来文物又一源流,展示的丝绸织锦、金银器、玻璃器等异域精美文物,不仅融会和见证了多元文明的艺术之美,而且带给我们多样文化互鉴的启悟,集中反映了6至9世纪中国、中亚、波斯和地中海等世界文化纽带的关联与互动。
黄维忠:迷雾重重的《吐谷浑大事纪年》
英藏敦煌藏文文献IOL TIB J 1368《吐谷浑大事纪年》尽管只有50余行,而且还是残卷,但仍吸引了很多国内外学者关注、研究,就是因为它是探寻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情况的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孙鹏浩 | 藏语词lo rgyus的前世今生:不仅仅是“历史”
各时期的藏文文献中,lo rgyus都十分常见。一般来说,用“历史”对译,不会产生问题。反过来,现代的“历史”一词在藏译中也基本以lo rgyus对译,如藏译《毛选》。
人民大学何建明:中国现代佛教的宗派问题
1
2
3
4
5
6
7
8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