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最新书刊
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方弘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最近出版图书目录-可供书目(最新出版)
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方弘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可供图书目录2021-09-03
发达地区对口援藏与云南藏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研究
本书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达地区对口援藏与云南藏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研究》成果,主要从对口支援内涵、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特征入手,概述国内外对口援藏与藏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研究概况。以西藏为例,阐述发达地区对口援藏政策效应突出,对藏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较为显著,对口援藏已成为东西部协作的一大品牌。突出主题,着力阐述了上海对口支援云南藏区历程、举措、主要成效及经验,并结合问卷回归统计和调研实证分析,辅以专题和案例研究,剖析了发达地区对口援藏与藏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困难,构思新思路,提出新举措。
中印涉藏关系史(1904~1914):以“麦克马洪线”问题为中心
英国学者阿拉斯泰尔·兰姆在充分利用各种档案、通信集、文集、蓝皮书和地图等资料的基础上,叙述了1904年至1914年的中印涉藏关系史,分析了在此期间中、英两国采取的对藏政策及其贯彻实施情况,重点研究了西姆拉会议的召开及《西姆拉条约》的签订,以及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出台过程。
明清时期嘉绒藏族土司关系研究
本书首次运用大量一手的藏文文献,结合第一历史档案馆、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及相关汉文资料,力图在综合中央王朝与地方土司视角的同时,改变研究路径,主要从嘉绒藏族的本土视野出发,围绕嘉绒藏族土司之间的关系,从多层面深入剖析这段历史,既重新审视和探讨明清时期中央王朝治理西南边疆土司区域的策略、嘉绒藏族土司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又揭示出两者间复杂的内在互动关系,为土司问题的研究开拓出新的思路和空间。
藏袍结构的人文精神(藏族古典袍服结构研究)
该书首次以田野调查、文献考案和博物馆标本整理相结合重标本研究的方法,对藏族古典袍服结构进行了系统的信息采集、测绘和复原,并对其结构图谱进行了梳理,确立了藏袍“连袖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基本形制,及其所表现出的“深隐式插角结构”“单位互补裁剪算法”“表整内碎的不对称缝缀”的高寒地域服饰形态。通过藏汉和多民族传统服饰结构的比较研究,藏族服饰结构不仅具有中华服饰“十字型平面结构系统”的共同基因,它们都固守的“布幅决定结构形态”具有中华传统“敬物尚俭”的普世价值,其“深隐式插角结构”“单位互补裁剪算法”的“连袖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承载着中华远古“服制”的人文信息。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二十四章,62万字。上篇为“综合研究”,整理了与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有关的大量文献与图像资料,对汉藏文献和图像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比对,讨论了吐蕃时期敦煌密教的特点与发展阶段,总结了中唐密教在整个敦煌密教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下篇为“石窟个案研究”,通过对蕃占时期敦煌最具代表性的密教洞窟莫高窟第361窟的全面解读,揭示出中唐敦煌密教在洞窟营建方面的成就,反映出当时的佛教界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对多元佛教思想与艺术的整合。本书集中展现了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的整体面貌,突出了中唐密教不同于中原与吐蕃本土的特点,对敦煌密教史和吐蕃佛教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发江山气 帐含桃李风:怀念藏学宗师王尧先生
本书由王尧先生的亲朋好友、藏学界的学者朋友在其离世后为了对其进行追思怀念,表达哀悼之情所著的文章组成。书里的每个作者都描述了自己心中的王尧先生,表达了对其深深的追思,而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又仿佛出现了一个形象完整的王尧先生。
《藏传佛教在西域和中原的传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编》
藏传佛教自西夏时起就已经开始向西域和中原传播,并在元明两代成为中国佛教传统中一个十分醒目和有影响力的传统。以往由于缺乏文献资料,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近十年来,作者在敦煌藏、汉文文献,黑水城出土汉文、西夏文佛教文献,吐鲁番出土回鹘文文献和散见于世界各地的元明善本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汉译藏传密教文献,其中以传自元明清三代宫廷的藏传密教仪轨集成《大乘要道密集》最具价值。本书利用这些新发现的汉译密教文本,发掘其藏文原本,通过对这些文本进行细腻的分析,重构了11至15世纪藏传密教在西域和中原传播的历史。
吐蕃时期藏译汉传佛典《善恶因果经》对勘与研究
汉文《善恶因果经》,堪称中古时代汉地佛教世俗化的代表性经典。此经虽被定作伪经,内容通俗,义理浅显,但却流行甚广,影响亦大。8-9世纪之交,或经吐蕃译师释迦光之手,此经于吐蕃本部(拉萨/桑耶)被首次译为藏文。
《西藏通史·民国卷》(上下册)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民国时期虽只是短短的38年,却是西藏地方历史中重要的一页。《西藏通史·民国卷》全书14章,分上下编。上编以西藏地方政治史为主,全面讲述民国时期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西藏地方的历史,下编展现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的政教制度、社会经济、宗教与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文化与社会生活及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及其特征,突出表现了西藏各族人民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做出的可贵贡献,与各兄弟民族共同谱写了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中国历史的伟大篇章。
《西藏通史·清代卷》(上下册)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西藏通史·清代卷》全书29章,分上下编,叙述1644—1911年清代西藏地方的历史。上编纵向,依年代再现清代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下编横向,分章叙述清代西藏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清代是西藏地方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也是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上极为重要的阶段。在清朝中央政府的治理下,藏族与汉、满、蒙等各民族频繁往来,促进了西藏地方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取得长足的发展。清代西藏各族人民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缔造多民族统一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等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书力图以充足的史料、平实客观的叙述再现清代西藏地方历史的面貌。
《西藏通史·明代卷》(上下册)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明朝对西藏的管辖和治理是对元朝在西藏近百年统治的历史继承,但由于明朝的政治条件和民族关系背景所致,与元代又有很大不同。《西藏通史·明代卷》全书14章,分上下编,上编反映明王朝根据当时形势、自身的政治特点和西藏地方政教关系的变化情况,制定了一整套行政管理和宗教管理政策,尤其在明初采取“多封众建、贡市羁縻”的政策使中央王朝的统治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还介绍了帕木竹巴政权的兴起与衰落,以及帕木竹巴时期西藏各主要地方势力。下编记述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与交流、文学、艺术、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发展及传播等,展示明代西藏诸多方面的情况。
《西藏通史·元代卷》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西藏地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行政管辖层面纳入到中央王朝的统一体系之中。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继吐蕃王朝之后出现了第二次高潮。《西藏通史·元代卷》全书16章,分上下编,上编突出了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行政管辖之下这一主线,展示了从1239年蒙古汗国对西藏的经营开始,中经1260年忽必烈继大汗位,建年号中统,再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将“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直至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之间的西藏地方的发展历史。下编叙述了元代管理西方地方的中央机构、职官制度、行政体制、军事法律、社会经济、宗教、史学和艺术等。
《西藏通史·宋代卷》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该书把公元869年吐蕃王朝结束,即宋代之前到1239年蒙古汗国势力进入西藏前的370年间,青藏高原分治割据的历史纳入研究范围。长期以来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是西藏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西藏通史·宋代卷》全书12章,分上下编,上编着力把握这一时期的两个阶段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将这一段历史与北宋南宋大的历史背景对应起来研究,突出西藏历史发展的主线索,充分讨论了从吐蕃王朝统治地域到元代形成包括卫藏、阿里的今天西藏行政区域的雏形的这一过渡阶段,反映出其阶段史的历史发展规律。结合这一条主线,下编横向展示这一阶段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与成就。本书的编撰与出版,是对西藏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
《西藏通史·吐蕃卷》(上下册)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西藏通史·吐蕃卷》全书21章,分上下编,上编叙述吐蕃王朝政治史的发展脉络,说明吐蕃王朝自身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推动吐蕃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揭示吐蕃与唐朝的密切往来、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的相互联系,以及吐蕃文明所显现出的多元特征;下编叙述吐蕃的制度和精神文明,包括吐蕃的行政建制与人口、行政管理制度、军事、法律制度、经济、交通、语言和文字、文学与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体育等,以廓清传说的迷雾,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西藏通史·早期卷》
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西藏通史》分卷本之一。《西藏通史·早期卷》全书16章,分上下编,上编以西藏地方遥远时代为起点,以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为下限,展现现行藏文创制之前西藏的历史,下编横向铺展西藏远古时代的经济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和苯教源流,远古时代的农牧业科技、纺织技术、天文医学、采矿冶炼、建筑等领域的科技成就,早期的岩画石刻、音乐舞蹈、诗歌谜语、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成就,以及军事艺术和体育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画卷,揭示了西藏史前考古文化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并勾勒出西藏地方早期政治史的发展轮廓,是一部深入探索西藏史前史的创新之作。
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三村
本书是作者历时三年对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的田野调查之作。作者以青海玛查理村、果洛新村、和日村三个藏族生态移民新村为田野点,透过对三个村落各自独立的田野报告的呈现,审视和了解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的整体概貌。
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在藏族地区及其当代启示
本书从红军长征经过藏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活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藏区的探索与实践,藏族各界人士对红军长征胜利的贡献及红军长征对藏区的深远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红军长征在藏族地区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启示进行了探讨。
近代传媒与中国西藏的社会变迁(全三册)
本书分上下编,共三册,1970千字,上编为理论探讨,下编为资料汇编。资料汇编所选资料为清末民初国内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时论、要闻、电报及相关资料。由于清末民初报人对西藏的关注,在报纸上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舆论宣传提供了重要信息。
吐蕃敦煌抄经研究
吐蕃统治敦煌期间,吐蕃政权在敦煌进行了大规模的弘佛运动,组织了佛经的翻译、抄写和传播。抄经运动,对敦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对吐蕃占领敦煌期间的抄经做了较细致的梳理和研究。
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分析:以西藏城镇、农区和牧区三类基层社区为例
本书主要论述了“十二五”期间西藏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政策与实施情况,总结其成就,分析其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本书对于了解西藏基层社区医疗卫生状况及其今后之改进方向很有参考价值,为西藏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