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民族新闻工作的“田野笔记” ——读《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西藏记忆—张小平日记选编》

发布时间:2022-04-10 13:14:35 | 来源:西藏日报 | 作者:周德仓 | 责任编辑:刘怿艺

《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西藏记忆——张小平日记选编》一书封面

著名藏学家、资深民族新闻工作者张小平先生的《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西藏记忆——张小平日记选编》(中国藏学出版社,2021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值得热烈祝贺!这是因为,这不仅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历史记录,更是西藏社会历史变迁、新闻传播事业和中国民族新闻宣传工作的历史发展记忆,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

日记是个人化的信史。张小平先生的日记选编,选取个人生活中与西藏相关的篇幅,立足于还原自己的西藏记忆,更由于个人的特殊经历和突出的社会影响力,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张小平先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藏语文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副总编辑,参与了西藏很多重大事件的报道;作为援藏干部,曾担任西藏广播电影电视厅副厅长,直接参与了西藏广电事业重大建设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在退休后,先后担任国家藏学权威学术期刊《中国藏学》执行主编、国家重点涉藏网站“中国西藏网”总编辑等重要学术、专业职务,在藏学界、涉藏新闻传播界具有广泛影响力。这些重要身份和职务,使他的日记成为西藏当代社会进步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形象历史记录。

在这部55万字的厚重日记选编中,作者不仅展示了个人丰富多彩的生活轨迹,而且重点记录了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历史奉献了宝贵的民间文献档案。

1960年进入中央民族学院读大学和1963年到西藏进行专业实习,是作者初步认识西藏的历史机遇。无论是选择藏语文专业,还是在西藏实习所经历的丰富、新鲜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都体现了作者崇高的革命理想、历史使命感和坚强的意志力。这为作者此后终生奉献西藏发展和进步的伟大事业铺设了光荣的底色。这里记载的很多细节,质朴、纯真,有很多属于个人的独特记忆,读来十分亲切,时时被感动和激励。实际上,从选择藏语文专业,立志奔赴西藏建设边疆开始,就决定了作者的一生与西藏的不解之缘,是西藏成就了作者,而作者也无愧于西藏的深情期待。

1966—1973年,筹建恢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和开始在雪域高原采访报道,成为作者投身民族新闻事业浓墨重彩的历史阶段。藏语广播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早开播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966年,作者等致信周恩来总理,请求恢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得到周总理的直接批示。日记详细记载了作者肩负历史使命,在西藏各地物色专业人才和以记者身份采访的曲折过程,充分感受到藏族群众对藏语广播的热切期待和恢复这一广播的迫切性,全面体验和理解西藏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沐浴和感受神奇的西藏文化。这一段历史,标志着作者对西藏的了解和认识进入实地感受阶段,也是作者成长为优秀民族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时期,而作者在恢复国家电台民族广播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就,必将载入中国民族新闻传播和广播事业的史册。

1978年3—5月参与中国、伊朗联合攀登珠穆朗玛峰登山活动和1985年春天中日联合攀登那木纳尼峰登山活动,成为作者新闻事业经历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传奇性的历史时刻。作者通过真实生动的文字,详细记录了参与采访的整个过程,而在关键登山活动的记录中,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刻。作者对登山艰苦环境的详尽记录,对特殊采访经历的细致描述,对登山队英雄们的拼搏和牺牲的再现,对于友谊和意志的赞美,读来难以忘怀、感受至深。作为西藏最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登山过程和登山报道不仅体现专业水准,更彰显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日记中的相关记载,既成为中国登山运动史实录,也成为新闻报道的经典案例,刷新了作者的新闻报道高度。作者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登山报道,而且在体力遭遇严重挑战的时刻,依然坚持用笔记录这些历史场景和细节,其敬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1996—1999年,组织、参与电视剧《西藏风云》拍摄工作,是作者作为西藏广播电视职能部门领导和西藏文化学者所完成的一项重大文化艺术工程。作者详细记录了组织创作、拍摄的过程,涉及的人物众多,很多细节首次披露,为人们了解该片的社会和艺术内涵提供了珍贵资料。特别有趣的是,作者还应急扮演了其中的僧人角色,亲身感受西藏那段风雷激荡的伟大岁月。这部电视剧再现西藏和平解放的难忘岁月,忠于西藏当代历史,人物形象真实、个性鲜明,播出后广受好评,为不可多得的涉藏电视艺术珍品。

以上仅仅是作者日记选编中对若干重要经历的记述。实际上,作为国家媒体记者和广播机构负责人、西藏广电职能部门领导和著名藏学家、作家,作者的西藏经历特别丰富多彩,这些弥足珍贵的阅历,在日记中也得以实录。包括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中央召开的西藏工作座谈会;6年援藏岁月,组织推动各类重大工程;青甘川滇四省涉藏之行;出访日本、英国、法国;西藏阿里之行;在新闻院校、媒体授课;担任《中国藏学》主编4年、“中国西藏网”总编辑8年;一系列涉藏重大政治事件的采访与学术、文化采风活动……作者在日记中还多次出现关于西藏民族学院(今“西藏民族大学”)毕业生应邀在该校参加学术活动的记录,笔者身为该校教师,感到特别光荣。这也是作者对西藏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的具体体现。

在阅读这部日记的时候,还会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用心之细、谋划之精,体现出严谨的历史和专业情怀。日记中呈现的涉藏内容,主题明确,不是简单地按时间排列,而是将自己的西藏记忆划分为五个阶段,名为“五部”,分别题名“初识西藏(1960-1965)”“认识西藏(1966-1973)”“感受西藏(1974-2003)”“展示西藏(2004-2013)”“享受西藏(2014-2019)”,每一部分又有提要导语,突出重点经历,清晰地勾勒出作者的西藏活动轨迹,俨然是一部读者心目中具体可感的西藏社会发展简史。

在日记体例上,作者也多有出新、出彩的地方。日记中收录了作者在藏工作时笔录的一些历史文献,包括碑文、西藏社会资料、中央代表团馈赠西藏的礼品清单等,功能有如档案;作者随兴创作的诗歌、随笔等也收录其中,成为日记记载事件内涵的延伸;出于学者、记者的职业使命感,作者还对日记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履历做出简要介绍,并附于页下,扩展了日记的外延,让历史活灵活现;书中附有许多配图,增加了日记的直观传播效果,让历史具体可感。这些选编方式,体现了作者尊重历史的良苦用心,也是日记体裁的创新,拓展了日记的记述、传播功能,给读者以极大启迪。

当然,这部日记最鲜明的定位,是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的西藏传播实录。印象最深的方面,主要包括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状况的调查、评价、恢复和建设构想;作者的藏语文专业素养在西藏地区开展新闻传播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工具价值和文化意义亦得以生动展示。作者用自己的采访实例,有力证明了掌握民族语言在民族地区开展新闻采访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正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藏学学者、新闻和文化工作者、社会管理人员所具备的独特优势,值得深思。关于西藏的对外传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作者认为,在民族地区从事新闻采访和社会管理,如果没有对这个民族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传播他们的生活、文化;作者以切身体验,记录了西藏各族人民对党和毛主席的无限深情,对民族团结的珍爱和呵护;作者高度赞赏在西藏艰苦地区工作所需要的奉献牺牲精神,认为这应该是民族地区新闻工作者必备的意志品质;作者还以自己新闻工作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民族新闻报道和宣传应该通俗、简洁,用事实说话,这样才能获得良好传播效果;关于系统的民族传播、宣传的理论研究,张小平先生已经有学术专著《民族宣传散论》正式出版,而在日记中随行记载的感想和意见,不仅是作者新闻传播思考的火花,而且是作者民族新闻、宣传学术思想形成的基础;在日记中,可以时时看到作者关于采访、写作和深夜修改稿件等专业工作过程的记载,足以与作者正式出版的作品集《雪域在召唤——世界屋脊见闻录》《天上西藏》等相互参照,相得益彰,加深对作者民族新闻成就的理解。

张小平先生是集藏学学者、媒体记者、媒体高层管理者和作家于一身的杰出新闻工作者。扎实的藏语专业修养,使他在民族地区的采访如鱼得水,尽得语言文字工具便利;学者素养赋予他的采访报道具有历史深度,显示出思想的力量;媒体高层管理者的阅历,为新闻采访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提升了传播的境界;作家所具有的丰富感情和语言功力,让新闻报道充满感染力。

如果我们把张小平先生的西藏日记作为一部西藏当代历史笔记、西藏新闻传播档案、中国民族广播事业发展史、中国民族宣传画廊和精美的随笔来阅读,一定不会辜负作者的初心吧!

(文章来源:《西藏日报》2022年3月29日第07版,作者周德仓教授,系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图书购买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