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张云主编:《西藏历史55讲》

发布时间:2021-10-31 18:55:0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宣传办 | 责任编辑:

《西藏历史55讲》

主编:张云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西藏历史55讲》是在西藏卫视“珠峰讲堂•西藏通史”系列讲座的基础上形成的,又与“珠峰讲堂”的内容有所不同。一方面采取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和图文并茂的方式传播有关西藏历史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以较为扎实的史料和客观的史实展开叙事,期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和思想的大一统观念不断深入,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造就了中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世代生息繁衍在西藏地区的藏族和其他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他们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而他们在历史上所建立的大大小小的政权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区域政权,中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

西藏历史是中国地方史或者区域史的内容之一,西藏地方历史发展曾经历了“三个高潮”“两个低谷”,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吐蕃王朝时期,松赞干布在父祖建立的基业上,开疆拓土、统一青藏高原地区,建立吐蕃政权。这一时期吐蕃创制文字,制定法律制度,发展了社会经济,繁荣了区域文化,改变了青藏高原地区长期分裂和发展滞后的局面。吐蕃政权瓦解后,西藏地区出现了一个低谷,也就是所谓分裂割据时期,政局动荡,民不聊生,藏传佛教各个教派相继应运而生。元朝时期西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之下,元朝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清查户口、征收赋税、修筑驿站、驻扎军队、推行法律,实施充分有效的管辖,西藏地方历史发展进入第二个高潮,中间经过明朝时期的过渡,清朝的持续发展。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到 1949年之前,西藏处在历史发展的第二个低谷时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走向衰落腐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造成边疆危机并出现“西藏独立”逆流。第三个高潮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西藏经过和平解放、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建立自治区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迈上全新的轨道,成为整个西藏地方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第1编

从远古到唐宋:西藏历史起源与中华文明一体

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伟大祖国的创造与发展过程中,尽了自己光荣的责任。西藏地方自古是中国一部分,藏族与世居青藏高原的古今许多民族为开发、建设和守卫祖国的西南边地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灿烂文化的发展谱写了不朽的华章。西藏地方的藏族和祖国内地的汉族及各兄弟民族,也在共创中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现在就让我们翻开历史,走进那让人心潮起伏的遥远过往。

第1讲汉藏同源的历史脉络

第2讲阿里考古新发现

第3讲从聂赤赞普到囊日论赞

第4讲吐蕃名主松赞干布

第5讲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与传说

第6讲金城公主

第7讲茶叶和瓷器传入西藏

第8讲唐蕃长庆会盟

第9讲茶马贸易

第10讲宋末帝赵㬎萨迦学法


第2编

元朝西藏历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统一、隋唐统一之后第三个大一统时期,为中国历史版图的奠定、中华民族的形成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元朝时期将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辖之下,在中央设立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在西藏地方建立行政体制、任命官员、清查户口、征收赋税、建立驿站、驻扎军队,实施了充分有效的行政管辖,让西藏地方更加密切了与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有许多人物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有许多事件感人肺腑,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壮怀激烈的伟大情怀,看看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第11讲凉州会谈:萨迦班智达的故事

第12讲社会变革者帝师八思巴的故事

第13讲文化交融:元朝宫廷的藏传佛教

第14讲从万户长到史学家:蔡巴•贡噶多吉的生平与成就

第15讲大司徒绛曲坚赞

第16讲 《汉藏史集》的传说与历史


第3编

明朝西藏历史

明朝时期,开启了明清大一统的又一个历史时期。“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越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于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明朝继承元朝治理西藏的措施,并结合自身实际,在西藏地方设立行政机构,封授官员,恢复驿站,通过茶马贸易控御西藏地方。明朝还重视西藏地方各个宗教势力,采取多封众建,册封三大法王、五大教王,实现了维护地方稳定,保障西藏与内地各方面联系畅通的目标。与元朝相比,有所不及;从自身而言,却也可圈可点,很有特色。

第17讲明代西藏的政治

第18讲明代西藏的三大法王

第19讲活佛转世制度的发展

第20讲明代西藏的经济文化

第21讲明朝晚期西藏地方政局


第4编

清朝西藏历史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康雍乾三朝时期走向鼎盛,制度建设成果丰硕,改革措施多种多样,国力空前增强,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有序增长。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西藏纳入治下,强化管理,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清朝对西藏地方行政、军事、宗教、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措施逐步落实,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制度,驻藏大臣制度,金瓶掣签制度,摄政制度,驻军守边制度相继建立,对西藏地方管理的法制化大为增强,西藏与祖国内地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但是,在1840年鸦片战爭爆发、清朝由盛转衰加剧的背景下,作为边疆地区的西藏地方和全国一样,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中华民族在奋起抗击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中谱写了一曲曲涤荡心魄的英雄悲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清朝西藏地方历史波澜壮阔、曲折复杂,更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引为借鉴。

第22讲册封与管理西藏地方政教首领

第23讲噶伦主政制度

第24讲郡王主政制的兴废

第25讲驻藏大臣制度

第26讲噶厦

第27讲摄政制度

第28讲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

第29讲争议中的琦善及其改定章程

第30讲五世达赖喇嘛晋京

第31讲恼木汗活佛与北京

第32讲六世班禅东行朝觐

第33讲三世章嘉与乾隆皇帝

第34讲八世达赖喇嘛与清中央政府

第35讲十三世达赖喇嘛朝清

第36讲西方人对西藏的早期认识

第37讲 18世纪以来英国人在西藏的“探险考察”

第38讲英国第一次入侵西藏与西藏人民的抗英运动

第39讲英国第二次入侵西藏与西藏人民奋起反抗

第40讲张荫棠、联豫的清末新政


第5编

民国西藏历史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中国历史由此进入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时代,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的38年,称为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虽然只是短短的38年,却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一页。以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历史为主体,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执政、热振活佛摄政和达扎活佛摄政三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历史主要有以下四个主要特点:第一,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藏族与内地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关系,仍然是影响和决定这一时期西藏地方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民国时期,英国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活动,是影响这一时期西藏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西藏地方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三,民国时期,西藏地方仍保持着自清代以来的政教合一的体制。第四,尽管在民国时期西藏社会出现近代化萌芽,但是其政治体制仍然是牢固的政教合一体制,支撑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

第41讲民国政府任命的西藏办事长官

第42讲 1919—1920年甘肃代表团入藏

第43讲九世班禅被迫出走内地

第44讲巾帼特使刘曼卿

第45讲致祭专使黄慕松

第46讲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赴藏始末

第47讲西藏僧俗各界的抗日活动

第48讲热振活佛:耸立在爱国爱教高僧之林的一座丰碑


第6编

西藏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翻开崭新一页。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西藏地方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驱除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结束了西藏各族人民遭受外来殖民势力侵害和掠夺的屈辱历史。在中国共产觉的领导下,西藏地方经历了平息叛乱消除分裂主义势力,实行民主改革使百万农奴翻身,成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改革开放繁荣发展,到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这一切都离不开西藏的和平解放,离不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决策和卓越实践。

第49讲从“不可鲁莽,不可操之过急”到“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

第50讲毛泽东的策略:“一箭三雕”“联印牵英制美”

第51讲靠政策吃饭靠政策走路

第52讲为和平解放西藏而献身的五世格达活佛

第53讲北京和谈之前鲜为人知的先期接触与预备谈判

第54讲 《十七条协议》的合法性永载史册

第55讲 《十七条协议》“附件”缘何在制定后40年公布


图书购买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