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最新书刊
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方弘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最近出版图书目录-可供书目(最新出版)
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方弘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可供图书目录2021-09-03
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2016修订版)
作者纵览西藏地区数千年风云,从中撷取西藏历史上十数个最富有生气的历史时代和最精彩的历史片断,以及数十个西藏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在中华民族演进史的大背景下,娓娓道出,细细评点。大至王朝兴衰,小至个人命运,有一些是众所周知的,更多的属于发掘所得,既是史实,更是传奇。
菩提遗珠——敦煌藏文佛教文献的整理与解读
本书分五部分,对于海内外所见藏文文献中佛教文献的部分择要进行分类整理和汉译、释文,并对相关的藏文、藏传佛教、藏族历史和人物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各章以流通广泛的典型佛教文献(包括经藏、论藏、杂藏、续藏等部分的经典和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于文献进行录文翻译,并对文献的内容、性质、版本比较、译者、流通情况以及其反映的历史、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内容加以分析。
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桑日镇帕竹村北,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由噶举派僧人多吉杰布创建,至1616年帕竹政权被藏巴汗政权取代,法脉共传20余代。
文本与历史 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
该书以对藏文文献的介绍和研究入手,通过对各种类型的藏传佛教文献分别在不同时期的出现、形成和发展的描述,来讨论藏传佛教之各种历史叙事的内容,及其建构和变化的过程,从而说明藏传佛教文本的形成与藏传佛教历史的建构之间的紧密关系。
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
本书简明扼要地论述了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的历史、教法基础、仪轨、象征物、修习与解脱之“受”。书中每一小节均可作为一部辞书的大条目。全书既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又有较高的可读性。它对“密教”这一神秘的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其资料翔实、内容丰富、评价公正、文笔生动,实为一本难得的海外藏学著作。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又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学术名词,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学范畴。
西藏经济学概论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而且还紧扣西藏的民族经济特色,详细阐述了西藏三次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是国内第一部以西藏特殊的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论著。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该书将民间故事作为讨论汉藏文化关系的视角,也是讨论的对象,并且落笔在汉族、藏族民间叙事传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上,以小见大,具体而微,并将民间故事看成是汉藏民族情感交流、文化交流的结晶体现。
西藏农区民生事业五十年
本书以1960年由民族学学者开展的对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艾玛乡的调查为蓝本,对艾玛乡50年来的民生变化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是对中央政府不同时期的西藏改善民生的政策研究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特点的研究;微观层面则集中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医疗、养老、教育等涉及民生的领域进行了专项调研;重点是对1960年调研中曾经访谈的农户进行回访,实行个案剖析,微观解读。
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潜在资源分析与保护对策
本书对西藏自治区境内现存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西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调查与研究分析,客观描述了目前已经获准成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文物点的实际状况、资源特点、利用开发程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主、客观条件等问题,并对西藏自治区境内目前潜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资源情况进行了对照分析,发掘和阐述其所具有的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地域性特色等属性,并对其保护现状与客观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了研究,提出预期性的政策措施。针对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现状,本书还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所获得的资料,对目前西藏自治区境内已具备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价值加以了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宏观指导性意义和可操作性的保护对策建议。
清代西藏方志研究
全书共5章4篇附录。作者在对清代西藏方志长期关注的前提下,通过查阅史料、对照古籍、分析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清代西藏方志的诸多方面,涉及《西藏志考》《西藏志》等书著者及成书时间的考证,清代西藏方志的资料来源及几部主要著作间的关系考,《西藏志》、宣统《盐井乡土志》等方志的特点及其资料价值;此外,还通过对《藏纪概》《西域遗闻》等来探讨清代西藏方志的编撰问题;最后,对清代西藏方志的序、跋、例言及目录著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作者以题为《清代西藏方志发展的两个高潮》一长文作为前言,对清代西藏方志发展的全过程及这一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进行了论述。
东去西来: 11-14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
印度、克什米尔等地佛教艺术历经发展,造就了登峰造极的艺术经典,但在11-12世纪盛极而衰,逐渐凋零。与此同时,西藏地区佛教艺术在吸收印度、尼泊尔和唐以来汉地造像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元代汉藏文化交流密切,在汉地孕育出宫廷藏传佛教流派。《东去西来 11—14世纪藏传金铜佛像精品展》精选印度、尼泊尔以及国内西藏等地的佛教造像,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佛教艺术的星点瑰丽。
难迈的步伐:20世纪上半叶西藏社会变革史论
本书将清末民初在以西藏为核心的西南藏区举办的两次新政改革运动放在中国近现代史大背景下,从交错复杂的情境中导出历史发展的客观状况,深入分析清末民初西南藏区政治、经济结构及其发展的内在理路,全面考察两次新政改革运动发生的背景和条件、动因和措施、效果与影响等,分析其内外因缘,并进而对20世纪上半叶西藏社会发展的内在理路进行较为深入的学理探讨。
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
格鲁派主属寺系统的历史文化研究
全书以明清时期格鲁派寺院之间的层级结构为主题,探讨了格鲁派主属寺系统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分析了其内在的“教”与“人”的因素及外在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提出“教”的因素即宗喀巴大师的佛学思想是格鲁派在青海形成主属寺系统的内在理论依据,“人”的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影响着格鲁派主属寺分布格局的变化。基于这种主属寺系统组织性的特点,格鲁派在青海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逐渐成为青海藏区主要的教派。
西藏古格擦擦艺术
擦擦”指的是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它曾是伴随着佛教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造像艺术形式之一。古格擦擦是其中更为闪耀的佼佼者,浓缩古代藏传艺术精髓,承载千年的历史。作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丛书》之一种,《西藏古格擦擦艺术/西藏文化博物馆丛书(6)》从艺术家、收藏家李逸之先生收藏的700余件西藏古格擦擦中挑选出经典之作予以研究展示,几乎囊括了古格王国不同时期的大多数种类,其中数十种为以往所未见。收录的全部作品均由藏传佛教艺术史专家逐一定名、判定年代,并将擦擦上的梵文、藏文逐一辨识、转家、翻译,是研究古格时期擦擦艺术的重要资料。
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成果。该书是石硕教授牵头的课题组集体经过数年调查研究完成的。上编石器时代主要从西藏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出发,论证西藏古文明中的中原文化因素。下编则从吐蕃时期以藏、汉文字记载为依据,明显看出中原文化因素对西藏地区日益加深的影响。本书有理有据,实事求是,材料丰富,论证充分。
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研究:以拉萨三大寺为例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情况,系统调研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的建设、发展及其演变历程,西藏佛教寺院事务管理的法规、制度建设情况以及目前加强与创新寺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萨迦世系史》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一个教派,对西藏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许多重要事件都与萨迦派密切相关。随着藏族史研究的深入发展,萨迦派史料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突出。《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萨迦世系史藏族史籍》的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即:光明天界之世系,无垢昆氏家族之世系,由萨迦昆氏家族分出的四个拉章之世系,结束语部分即萨迦历任法座亦称历任达钦。在叙述这些内容时,作者主要依据大学者贡觉伦珠所著的《萨迦世系史——贤者口饰》,同时参考了尊胜萨迦派的历辈祖师的传记,还补充了许多上师的口头的传说,是研究萨迦派的重要基本史籍。
西藏特色经济发展研究
农牧业是西藏社会经济的基础;西藏的矿业资源丰富,潜力雄厚,是国家矿业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可支持农牧民脱贫致富;旅游业作为西藏的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农牧业、矿采选业和旅游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彼此间形成了相互关联、支持的商业性共赢。本书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搜集、组织国际会议等途径,对西藏地区农牧业、旅游业和矿产业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