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最新书刊
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方弘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最近出版图书目录-可供书目(最新出版)
中国藏学出版社北京大方弘文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可供图书目录2021-09-03
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关系研究
本书以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对今年影印出版的敦煌古藏文文书进行深入的研究,详细而系统地阐释了唐代吐蕃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其中包括吐蕃与青藏高原、天山南北诸族的关系,吐蕃与南亚、中亚各国的关系,吐蕃文书中所见的西域部族和名号,藏、汉文献中所见的西域地名与交通以及吐蕃历史文献的考论等方面的内容,对民族史和地方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一部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的力作。
民国时期西康资料汇编(全五十四册)
本书收录民国时期西康史料106种,大致可分为概况研究类、政务类、经济建设类、教育类、游记类及其他等六类资料。概况研究类主要收录有关介绍西康历史沿革、行政概况、自然风貌等各类概况资料及研究西康历史、风俗、宗教的期刊等;政务类主要收录政府工作报告、施政纲领、政务统计、法规汇编、职员录、预算表、办事细则等资料,涉及县政、粮政、社政、户政及警务等各方面;经济建设类主要收录经济建设方案、农业建设、畜牧发展、工业发展、交通建设、矿产、会计、税务等方面的资料;教育类主要收录小学教育、民众教育、教育概况等资料;游记类主要是学者在西康考察时的记录资料;其他类收录党务建设、民族、妇女工作等资料。这些资料中既有线装本,也有平装本,既有图书,也有期刊,其中很多资料是首次影印出版,为研究民国时期西康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以及西康建省进程、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建设等方面都提供了丰富的文献支撑。
藏族古代法典译释考
《藏族古代法典译释考》系著名藏学专家周润年、喜饶尼玛等共同译著。精选整理了吐蕃王朝及元、明、清三代统治西藏时期,西藏地方政府或中央政府制定的19部藏文法典,基本囊括了历史时期对古代藏族社会有过重要影响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每部法典都以解题、译文、注释进行译注和考证,对其渊源、内容、价值、意义、影响等进行学术分析,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藏族古代法典,展示了藏族古代法典在西藏地方政权及民众社会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反映旧西藏社会面貌的权威史料。
近代青海考察记与调查资料汇编
青海考察记与调查资料,指清末民国官员、学者自内地到青海地区出使、考察、旅游或任职青海时所留下的纪行文字。其记载涉及到青海地区的地理、物产、农业、经济、宗教、民俗等等内容,包括了建设、开发青海的建议。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了建设抗战大后方,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广大西北地区的开发,大学和政府机构派出多个调查团赴青海地方各县市深入调查,撰写成调查报告,是往昔青海社会面貌的实录之作,也包括蒙藏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等,多侧面地反映了近代青海地区的自然、社会风貌,是深入了解青海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随着国民政府建设新青海的主张提出,诸多专家学者发表文章或专著,创办《新青海》月刊、边事月刊,刊登相关文章,提出建设新青海的对策。由于它是私家之作,所记皆是亲自所得,具有真实性,记事考证与写景抒怀并举,是史学、游记、民族研究的一大创造。考察记、调查报告、期刊是青海历史文化研究组成部分,本汇编选录了19世纪以来青海考察记、调查报告、刊物共40种,约2000万字,辑为40册。时间跨度为自1840至1949时期,其内容涉及200年来青海各方面情况,是了解近代青海社会的窗口。
抗战建国与边疆学术:华西坝教会五大学的边疆研究
华西坝教会五大学,是抗战时期华西协合大学与西迁至此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大、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五所教会学校的合称。本书以华西坝上五校联合办学为中心,系统梳理诸校学人同舟共济的协作历程与同气相求的合作渊源。从时、空、人三个维度,立体呈现抗战时期华西边疆学的学术圈和大后方学术社会的生活图景。以华西坝五校师生组织边疆服务团,开展社会调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活动等生动的史实,揭示其与边疆服务运动的关系,展示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促进团结,充实国家能力的理想和精神。
极简藏传佛教史
本书根据王辅仁先生开设的《西藏佛教史》课程授课讲稿整理而成,先生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勾勒了藏传佛教历史发展的清晰轮廓,并对藏传佛教的教理、教义、师承源流以及学程、仪轨等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乃是读者了解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一把入门钥匙。
交融共享:多民族文献与“丝路”文化
本书是2016年9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共收录文章27篇,其中汉文论文20篇,藏文论文6篇,会议综述1篇。内容涉及敦煌文献、吐蕃历史、西夏文化、石窟佛像、宗教戒律等多个方面,展示了目前敦煌少数民族语言文献等研究的最新成果。
西藏乡村五十年社会变迁
本书根据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囊色林谿卡和柳谿卡的调查材料和本课题回访计划,对朗塞岭村和柳村半个世纪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变迁进行调查和研究。书中不仅反映了人口家庭、社会组织、生产活动、产业结构、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还有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变迁、民族政策的实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等等。通过梳理出的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和模式,为了解和研究西藏其他乡村社会变革提供参考。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史略
本书根据丰富的藏文和汉文资料,系统梳理了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历史,尤其对元朝时期的萨迦达钦法王政权、明朝时期的帕主第悉法王政权、清朝时期的噶丹颇章和噶厦政府等西藏地方历次兴衰更迭的政教合一政权进行了较为明晰的论述;同时,对清代活佛转世制度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包括清代四大活佛世系、拉萨四大林活佛世系、西藏摄政王、驻京八大呼图克图、金瓶掣签、册封赏赐等都作了全方位的解读。
文明与记忆空间——百年藏学研究口述史1900-2000
本书共四卷,作者在历时7年的时间里,通过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按照中国藏学珠峰奖学科(领域)分类办法,以问题叙史、人物(学派)叙史、学科叙史角度,成立专题智库,选择藏学领域的老专家(共选专家147人:西藏40位,青海30位,四川25位,甘肃25位,云南10位,北京17位,平均年龄63岁)进行抢救性访谈。访谈领域涉及青藏高原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藏医、宗教等,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共涉及22个大小学科),构成藏学各领域的学科思想史、人物史、各学科史三大板块内容的整部成果(共计190万字)。
西藏东部吐蕃佛教造像
芒康、察雅两县所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昌都地区),自秦汉时期便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吐蕃时期佛教的引进、传播和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吐蕃佛教石刻造像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随着时间的流逝,依附在这些造像上的历史信息正在慢慢减少。因此,尽早对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记录,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摸清其保存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意见,迫在眉睫。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张建林、田友前、胡春勃,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夏格旺堆,西北大学席琳等为主的联合调查队,于2009年对这两个县6处吐蕃佛教造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资料整理。本书是对吐蕃时期西藏昌都地区现存佛教遗迹所做的正规考古学调查,包括文字记录、实测图、影像和墨拓等,资料丰富,是目前有关这一区域佛教遗迹*为全面的介绍和原始档案,对研讨吐蕃东部地区佛教造像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纪念凉州会谈7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年是凉州会谈770周年,由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武威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纪念凉州会谈7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威举行,会议围绕“凉州会谈的历史及意义”“元朝中央政府治理西藏”“蒙藏关系史研究”“武威地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研究”等主题展开,来自北京、西藏、甘肃、四川、陕西、江苏等地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西藏通史》:自述与评论
《西藏通史》出版以来,获得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在2017年相继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本书特将全书总序言、各分卷前言、总后记、在试印本发布会和研讨会上的发言、编撰者的自述心得、学术界专家的评论、部分专家的点评、编辑们的编撰感受、历史研究所年轻学者们参与研究与编撰的体会,以及部分媒体对《西藏通史》编者的采编报道等汇编成册,以反映这套巨著艰难曲折的创作过程,总结经验得失,并与学界及读者分享成功的喜悦。
北京藏传佛教艺术
本套书完整展示了首都北京自元以来汉藏民族交往的形象历史,以文物个案的研究构成纵向历史框架,将北京藏传佛教美术与整个中国多民族美术史的发展与演变结合起来,集中考察北京藏传佛教文物,从留存的寺塔、壁画、金铜佛、唐卡、卷轴画、石刻碑铭、经板印画等个案研究入手,搜集涉及北京藏事的汉藏文史料,结合其赖以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建构北京的汉藏传佛教艺术史,以文物与艺术的特殊视角叙述一部浓缩的西藏地方与中央政权的政治关系史,当然也是元明以来藏族文化艺术在祖国内地的发展传播史。本套书对北京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作为我国各民族文化互相交融的文化现象进行总体把握,将汉藏紧密的政治文化联系及汉藏美术交流作为主线,从中揭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
明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研究
明前期北京印、藏佛教兴盛,在北京形成了一个“西域僧团”,该僧团之中除了藏人、汉人之外,还有不少来自印度、安南的僧人,他们追随大慈法王、智光、班丹扎释等高僧大德,以大慈恩寺、大能仁寺、大隆善寺等皇家寺院为依托,积极弘扬藏传佛教。现存大量明代汉文密教文献也印证了明代北京藏传佛教以三大高僧为主导,以三大寺院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基本格局。本书选取《大乘要道密集》所收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明代汉译密教文献进行文本解读和研究,已期呈现明代北京藏传佛教的真实面貌。
西藏民主改革60年·宗教卷
在本套丛书中,“宗教卷”关注的是以藏传佛教为主的西藏宗教在民主改革之后的发展变化,记述了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之后的藏传佛教在寺庙管理、活佛转世、僧才培养、经典教义、僧尼生活等方面逐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历程。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民生卷
《西藏民主改革60年·民生卷》在概述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在西藏的实践历程,并分别就人口、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生活、民族交往与交融等领域展示了西藏民主改革60年来民生领域发生的巨大变迁。
克松村60年
《克松村60年》是作者苗运长在2012和2016年先后两次在克松村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该书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对克松村60年的发展历程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总结,内容涉猎克松村的人文地理、衣食住行、交通教育、组织建设、特色产业和文化精神等,对全面掌握该村发展变化以及进行农村发展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拉萨影痕 : 1951—1953
1951年6月13日,作为三人医疗小组的成员,作者随同张经武将军奔赴西藏拉萨,成为中央派遣的首批进藏医生。利用手中的相机,作者记录了1951—1953年赴藏途中,以及在拉萨行医、体察社会民情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藏和平解放后拉萨的风土人情、社会面貌。1952—1953年任拉萨市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期间,完成了多项外科手术,见证了西藏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雪域山水藏地人:我的西藏生活
《雪域山水藏地人》是一部纪实性的长篇回忆,书中作者饶有趣味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10岁随父母进藏的经历,以及此后在西藏读书到长大后在留在西藏工作的种种经历。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