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王晶波:从埃及、印度到中国——金牛太子故事的丝路传播与演变

发布时间:2022-11-30 15:04:00 | 来源:​壹号国学生 | 作者: | 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日知”系列第58期,暨西域所建所15周年系列讲座第七讲,在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讲座题目为《从埃及、印度到中国——金牛太子故事的丝路传播与演变》,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晶波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维忠主持。

“金牛太子”脱胎于印度佛本生故事,沿丝路流传到中国,常与“狸猫换太子”传说相联系,成为一类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王晶波老师从敦煌发现的唐写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出发,分别叙述了“金牛太子”故事在东亚从佛本生故事到民间故事,在西亚经波斯到阿拉伯《一千零一夜》故事集的流传脉络,并剖析了古埃及“努特”神话对“金牛太子“故事核心情节的影响。最后,王晶波老师又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的角度,探讨了“金牛太子”故事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及其在丝路沿线流传演变的不同形态。

一、由唐写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引出的问题

在敦煌唐写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发现以前,人们常常以为“狸猫换太子”及“金牛太子”故事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故事类型。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是这一故事唯一存世的写本文献,由两件俄藏残片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主体部分共同构成。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已有提及,将其归为“佛教故事”,只不过彼时敦煌学研究对佛经的关注程度远不如世俗文献,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也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图 1俄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残片

图 2国图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卷首

图 3国图藏《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卷尾及卷题

1988年,方广锠先生重新检视这几件残片,引发了学界对《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进一步关注。这个残卷首先讲述了一个富有神异色彩的银蹄金角牛犊子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前缺)栴陀罗颇黎国王有三位夫人。当他外出时,第三夫人生了太子,另两位夫人用猫子掉换了太子,将太子裹在草中喂了母牛,谎报说三夫人生了猫子。国王信以为真,将三夫人打入磨坊。母牛生下一只银蹄金角小牛犊,国王非常喜欢。两位夫人装病要吃牛心肝,国王令屠户牵牛回家宰杀。牛犊向屠户求情,屠户用黑狗心肝代替牛犊心肝。牛犊逃出,经舍婆提国,恰逢国王女儿招亲,选中牛犊,舍婆提王逐牛犊、公主出城。牛犊与公主行至金城,牛犊脱去牛皮,变回人身,当了金城国天子。太子带兵回栴陀罗颇黎国探母。国王投降,太子对国王讲明真相,救出母亲。国王欲杀两位夫人,太子阻之。国王让位出家,太子报恩,封屠户为国相。不久太子及母亲肉身成佛。两位夫人不悔改,被天帝释惩罚而死。

据方广锠先生考证,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未见著录,也没有收入历代大藏经。不过,隋唐时曾有四部经录先后著录过一部《银蹄金角犊子经》,其中后两部著录了《银蹄金角犊子经》的别名《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因此,方广锠先生判定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即古代经录中的《银蹄金角犊子经》。

不过,前代经录皆定《银蹄金角犊子经》为“疑伪”或“伪妄”。方广锠先生依据敦煌本的文本内容,从故事结构、表现方法、语言词汇、思想特点等方面举出13个证据,证明了《犊子经》不是疑伪经,而是印度佛教初期密教所撰的佛本生故事。

我们由此可知,“金牛太子”故事的源头是佛本生故事《银蹄金角犊子经》,后来发展出《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的别名,并在敦煌石窟中以《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为名保存下来。

“金牛太子”故事中用猫子掉换太子的情节与中国民间“狸猫换太子”故事的相似性颇为引人注目,学界对此也有所讨论。李小荣指出,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残卷中有关第三夫人生子被用猫子调换的记载,应当是中国“狸猫换太子”传说的最早源头。林彦如、金荣华、刘守华等人没有注意到《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但注意到《六度集经》《杂宝藏经》中的“国王本生”“莲花夫人缘”“鹿女夫人缘”的类似记载并有讨论。伏俊琏先生则认为汲冢逸书《古文周书》中周穆王宠姬以玄鸟替换王子的故事才是正源。王晶波老师总结道,综合以上观点及目前所能见到的材料,《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应当确实是“狸猫换太子”传说的直接源头。

《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虽为敦煌孤本,其中“金牛太子”故事的影响却没有止于中国。日本学者齐藤隆信和牧野和夫发现了韩国藏朝鲜时期翻刻的明正统《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其中“第七地”记载的恰好就是孝顺子牛犊子的故事。方广锠先生也对此进行了讨论,认为它虽然在国内失传,却在朝鲜保留了下来,现今国内流行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可能就是由朝鲜“回流”而来。

图 4韩国藏朝鲜翻刻明正统《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

从文本的内容、时代、性质、来源、影响等几方面来看,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及其影响下的故事,从隋朝起即在欧亚大陆上流传,其流传时间长、影响地域广,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种多样,涉及问题众多,是我们考察丝路文化交流融汇的一个极好例证。

另外,王晶波老师指出,就本质而言,这一故事的核心并不是人们以往所看重的“狸猫掉换”情节,而是新生儿变牛、复生,以及其后的曲折经历。综合故事的核心及主人公形象特点,相比于“狸猫换太子”,这类故事更应以“金牛太子”或“牛犊娶亲”作为概称。

二、从佛本生故事到民间故事:金牛太子故事的东亚流传

在中国的经录当中,《银蹄金角犊子经》于公元602年由彦琮在《众经目录》最早著录,于800年由圆照在《贞元新定释教目录》最后著录,而《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发现地,即敦煌藏经洞大约在十一世纪初年封闭,可以看出,该经在中土流传的时间在大致在隋至宋初(7世纪初至11世纪初)之时。在这四个世纪间,它最初以《银蹄金角犊子经》流传,逐渐获得《孝顺子应变破恶业修行经》之名,到晚唐早期(8世纪)的抄本上又写为《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

王晶波老师指出,虽然经录中记载的《银蹄金角犊子经》没能留下文本以供核验,但仅从经名中从“犊子”到“孝顺子”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其文本可能正通过突出“孝顺”的价值观念,来迎合中国民众的信仰和需求。

朝鲜半岛流行的《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记载了十个佛祖释迦牟尼最有名的本生故事,保存下来的三部刻本都藏在韩国,其中高丽大学图书馆藏《释迦如来十地修行录》,是朝鲜时期由明正统十三年(1448)本翻刻而来。

《释迦如来十地修行录·第七地》,亦即《金犊太子》,故事内容与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基本相同,只是文体有所变化。敦煌《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完全是散文体裁,没有韵文,而《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改用讲唱结合的体式,韵散相间,文白结合,在散文叙述中插入了大量诗偈,可能反映出其传播方式由传抄为主变为以讲唱为主。从前序和后跋来看,《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编成于元泰定五年(1328年),编者不详。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南伊王府承官普秀在“少室山人”校勘的基础上加以重刻,该本后传至朝鲜,并译为韩文,朝鲜半岛流传的“金犊太子”故事多由此而来。

朝鲜本的流传情况让我们了解到,敦煌藏经洞封闭以后,“金犊太子”的故事没有完全散佚,依然在民间流传。同时,我们还可以据其补全敦煌本卷首因断而残损的部分:

昔日如来在波利国中为太子。王有三夫人,一名殊胜,二名净得,三名普满。如来投胎在普满腹中。忽一日,波利国王梦见金殿崩崔,龙旗悬倒。遂召大臣,名范察。“朕昨夜三更,忽得一梦,如此如此,是何祥瑞?”范察答言:“其梦大凶,国有不安之兆。”帝曰:“如何回避?”范察言曰:“宜出人马往清凉山避暑。至中秋过了回宫。”帝允其言,于四月初一日就殿宣三夫人。帝问曰:“朕回宫之日,三个后〔妃〕,有何物迎接?”

殊胜奏言:“妾有四季之果,接我皇回宫。”帝不允。殊胜夫人有偈:……

净得夫人再言:“妾有御衣万件,接我皇回宫。”帝不从。……

普满夫人身怀太子,已八个月。奏曰:“我王回宫,妾当一子迎接。”王大喜。普满夫人有偈:小妾今朝奏我主,千般巧计未为奇。锦衣岂用扶王社,花菓焉能壮帝基。贱体方娠怀圣子,秋来决定降金枝。大王一日回鸾驾,我在御前献子儿。

由此可知,前两位夫人之所以有机会陷害太子,是因为彼时国王正往清凉山避暑,而她们之所以要如此作为,可能也是因为国王临行前一番讲话所引起的嫉妒之情。

不过,虽然朝鲜本与敦煌本的内容如此相合,国内“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并非由朝鲜回传而来。王晶波老师考察发现,国内自明清时期起,便有许多从“金牛太子”传说直接发展而来的宝卷类故事,即《金牛太子宝卷》,也称《金牛宝卷》或《金牛卷》,今存二十余种,可大致分为佛本生性质的故事、由佛本生衍生出的通俗化故事两个系统。

佛本生性质的故事是这类宝卷的主流。它们以宣佛劝善为目标,有的抄本卷首题写“佛说释迦牟尼尊佛金牛太子本行集经”之语,或者书口题写“金牛化身”四字,保留有较多的佛本生故事痕迹。这类宝卷以波利国(或作玻璃国)金牛太子的出生及成长为主线,以达劝喻世人奉佛行孝的目的。由佛本生衍生出的通俗化故事则以中国宫廷为背景,讲述太子出生、成长中的磨难,宣扬孝行伦理,它们偏离了“佛本生故事”的叙事传统,更向世俗趣味与民间价值观靠拢。

当代的“金牛太子”故事流传的区域相当广泛,遍及中国、朝鲜半岛及蒙古地区,涉及到汉、回、满、藏、蒙古、朝鲜、达斡尔等多个民族。它们已经不再具有佛教本生性质,而成为以“牛犊娶亲”为核心情节的民间神异故事,讲述了一个传统多妻家庭的“庶子”自出生起便遭长妻迫害,经历狸猫掉换、喂牛、变身牛犊,以及逃亡、成亲、脱去牛皮、归家认亲等神奇波折的故事。王晶波老师从各地民间故事集中搜集到了30多个这样与“金牛太子”相似的故事,它们的名称大多与牛犊有关(如《牛犊子娶媳妇》《小牛招亲》《金角银蹄牛犊》《牛孩儿》等),不同程度地反映了《银蹄金角犊子经》等经文的影响。

三、从印度到阿拉伯:“金牛太子”故事与《一千零一夜》

在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也有一个与“金牛太子”类似的故事,即第一夜《商人与魔鬼的故事》中“第一个老人的故事”,梗概如下:

一个阿拉伯商人娶妻多年不育,后娶小妾,生育一子。在儿子十五岁时,长妻趁他外出经商之际,用魔法将小妾和儿子变成了牛,交给牧人,谎称小妾病死,儿子出走,商人非常伤心。一年后的宰牲节上,商人在长妻怂恿下杀死了小妾所变的母牛,皮骨之外一无所获。长妻又逼迫商人杀掉儿子所变的小牛,小牛流泪哀求,商人不忍杀害而放过。第二天牧人报告,说他懂魔法的女儿认出那头小牛正是主人的儿子。牧人女儿请求商人答应她与其子结婚,并将长妻用魔法锁住。女孩解除了小牛身上的魔法,使之恢复人身,并用魔法将长妻变成了羚羊。女孩与商人儿子结婚,不久之后,儿媳生病死去,伤心的儿子去了印度。商人带着长妻所变的羚羊四处流浪,寻找儿子的音讯。

王晶波老师将其与中国民间流传的“牛犊”故事仔细对比,发现二者的情节段落基本能够实现一一对应。

图 5“牛犊”与“第一个老人的故事”情节比较

虽然阿拉伯故事增添了魔法的元素,“牛犊”的母亲也没能存活,但同中国民间故事一样,主人公都是在变成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女子,并通过与女子成亲而脱去牛皮,变回人身。可以说,“牛犊子”的故事与《一千零一夜》中“第一个老人的故事”本质上还是一个故事,它们有着共同的来源,即印度的佛本生经典。

法国东方学者叶理绥(Nikita Elisseeff)于1949年便提出推测,认为《商人与魔鬼的故事》至少有一部分的内容或故事框架出自波斯故事集《希佐尔·艾夫萨乃》(意为“一千个故事”),而《希佐尔·艾夫萨乃》应当来源于印度。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同,只是一直没能获得强有力的证据。现在,敦煌唐代写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的发现,终于证实了学者对《一千零一夜》中首个故事来源的推测。

四、“金牛太子”故事与古埃及“努特”神话

王晶波老师表示,在金牛太子故事的八个主要情节当中(见图5),人们往往比较看重“狸猫掉换”的情节,这是因为它与李宸妃的故事有关,在中国民间影响较大。但就故事本身而言,“婴儿被母牛吞食,变身为牛犊而复生”才是核心,有了它,此后两位夫人装病要吃牛心肝、屠夫放牛、牛犊逃亡、成亲、恢复人身等后续情节才能顺利展开。所以,尽管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流传,故事本身的性质也经历了从佛教本生到民间通俗故事的转变,但这些故事无一例外,都保留了“婴儿被母牛吞食,变身为牛犊而复生”这一实质为“死亡、再生、变形”的关键情节。

如此,便难以忽视“牛”在这个故事中的重要地位。古代雅利安人对牛的崇拜众所周知。他们视牛为“圣兽”,三大神之一的湿婆,是公牛的象征,坐骑也是一头雄壮的大白牛。早期吠陀时代,以畜牧业为生的雅利安人,为得到牛而向神祈祷。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人中牛王,喻其有像牛王一样广大无边的威仪、德行与力量……

印度神话中的母牛,也多是大地母亲的象征。大地女神化成母牛的形象,以乳汁和种种物产养育人民,母牛也就成为一切产出和丰饶的象征。婆罗门教禁止虐待母牛和杀害母牛。

《梨俱吠陀》中常提及的众神之母阿底提(Adit),在仪典中也常为母牛形象。阿底提是无限之化身,为众神之母,据说雷雨之神因陀罗和印度教主神毗湿奴都是她所生。她还诞下日月星辰,支撑天空,滋养大地,维系万物的生长繁息。这与牛犊故事中吞食太子、产下银蹄金角犊子的母牛确实很像。

不过,综合来看,印度的牛崇拜与阿底提神话大多只视母牛为生育、洁净、神圣之象征,而未有如“金牛太子”传说中能吞食一物并使之再生的能力,这一特征或许要从古埃及传说中寻找源头。

王晶波老师指出,古埃及创世神话中有关努特(Nut)女神的传说,与牛犊故事中母牛吞食/再生的情节十分接近。

努特有两种形象:四肢撑地的天穹和母牛。

图 6天穹形象的努特神

图 7天穹形象的努特神

图 8母牛形象的努特神

努特作为天空女神,是众神之母,生命女神伊西斯、冥神奥西里斯等都是她的所生。与此同时,她又是死亡之神,可以保护死者获得再生,法老的棺椁和陵墓多刻有努特的雕像,或直接以“努特”命名,以示处在她的庇护之下。这样同时具有生育与再生两种能力的特征,与“金牛太子”故事中的母牛形象颇为接近。

王晶波老师从形象、功能、变形与名称四个方面,比较了“金牛太子“故事中的母牛与埃及神话中的努特神,认为印度的佛本生故事可能借用或模仿了古埃及的努特神话,将佛陀比喻为太阳,经由母牛吞咽而又再生,如同太阳每天落下又升起,以象征其神圣性。而印度文化中的牛崇拜与阿底提神话,正是其借用埃及努特神话的重要背景。

由此可见,“金牛太子”故事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流传与演变,其“母牛吞食、太子再生”核心情节和文化蕴涵却没有改变,表明这个故事分别受到埃及与印度神话传说的影响。随后,经阿拉伯、中国、蒙古、朝鲜半岛等地的流传,它又演变出为既有不同地域文化特点,又有共同故事内核的“金牛太子”故事群。

五、“金牛太子”故事在丝路上的传播与交流、融汇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王晶波老师总结出“金牛太子”故事共有五种传播形式:

(1)经文抄写与传刻:如《孝顺子》《释迦如来十地修行记》等。

(2)韵散结合的讲唱:这一类型以宝卷为主,如《金牛太子宝卷》《金牛宝卷》《金牛卷》《小金牛太子》等。

(3)戏曲演出:如秦腔《金牛脱壳》、河南《邓州锣卷戏》中《狸猫换太子》、越剧《金牛太子》、评书《金牛太子走国》等。

(4)散文讲述的多民族民间故事:如东亚的牛犊娶亲故事、世界范围内的“第一个老人的故事”。

(5)本生故事壁画:有三处,分别为(A)晚唐五代天水麦积山石窟“银蹄金角犊儿”本生故事画;(B)明代河北石家庄毗卢寺释迦殿“金牛太子”本生故事壁画;(C)明代山西平遥县南神庙耶输神祠正殿佛本生故事壁画。

从现有材料看,“金牛太子”及其前身故事涉及到的地域有古埃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地区、中、蒙、韩。大致可以勾画出埃及—印度—中国(包括蒙古)—朝鲜半岛、埃及—印度—波斯—阿拉伯地区、印度—东南亚三条路径。其中最后一条路径尚不明确,还有待后续研究。

最后,王晶波老师总结道:自西汉张骞凿空,开辟了亚欧大陆上最重要的东西交通干道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便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开展起来。在这之中,佛教东传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内容在丝路上的交流传播,总能在一些民间故事的流传及演变上得到体现。从这一意义上说,丝绸之路也可以看作为一条故事之路。随着大量故事在丝路沿线的长期传播,许多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文化因素被有机地融汇在一起,并适应各地的社会习俗不断演化、变形,逐渐成为人们习见的形态,以至于今人很难认清其最初的源头,常将外来的因素当成本地的特产。

“金牛太子”的故事,正体现出这样一种情形。它在丝路沿线传播了一千多年,由印度传至阿拉伯、中国,以及蒙古、朝鲜半岛等地,而其中的关键情节,又明显表现出古埃及神话的影响。在敦煌本《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发现以前,人们常将它当作中国独有的一种故事类型。随着对《佛说孝顺子修行成佛经》研究的进一步开展,“金牛太子”故事的源头、其中所蕴含的丝路沿线多种文化因素,以及在各地受本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演变与适应才逐渐明了。对这一故事的剖析与讨论,也有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丝路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会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岗龙进行了评议,对王老师有关金牛太子故事的考察十分赞同,尤其认同她有关“母牛吞食、太子变为牛犊复生”为故事核心情节的判断和分析,并称赞了王老师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从文化起源学研究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对北方草原相关故事源流的研究经验,认为“金牛太子”故事反映了古代民族新生婴儿诞生礼背后的思想,并提供了相关的民族志材料。

王晶波老师对陈岗龙老师的评议作了简单回应,还回答了黄维忠老师及线上观众的问题。讲座达到了预期效果,取得圆满成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