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张江华: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

发布时间:2023-04-23 19:50:00 | 来源:​中国藏学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序言

——郑堆

封建农奴制度是认识西藏社会与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1959年之前,西藏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这种高度等级化的前现代社会形态,由官家、贵族和上层僧侣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把持了西藏社会的各类资源和公共权力,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奴实施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奴生计艰难,境遇凄惨。社会等级的严重固化不仅极大地制约了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也使西藏绝大部分人的人权无法得到保障。1951年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5岁,现代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事业无从谈起,农牧区社会财富持续不断地流向寺庙和贵族家庭,广大劳动人民普遍陷于贫困的境地。

深入系统地研究、梳理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历史形成过程,客观揭示该制度的落后性、反动性,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其运作逻辑,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机构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和中央政府的安排,在西藏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社会历史调查,并利用这些调查资料,推出了一批关于封建农奴制研究的重要成果。如出版了6本《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其中对旧西藏各类庄园的内部结构、生产关系、剥削制度等做了重点调查和论述。随后出版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研究论文选》(1991年,吴从众主编)、《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1996年,多杰才旦主编)等,这些学术成果为我们认识旧西藏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系统知识。但是,这些成果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当时的田野访谈对象主要是翻身农奴阶层,很少有对原农奴主的访谈,因此对庄园整体的运作方式,庄园主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等阐释不足;相关的研究主要依据田野访谈,很少利用地契、高利贷契约、买卖农奴的字据等文书资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果的权威性。

近20年来,我国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多,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更少。近年来我国藏学界投入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研究的力量也显不足,旧西藏社会形态研究已成为西藏历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随着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亲历者不断年老过世,西藏的普通百姓对封建农奴制也相当陌生,开展相关问题的田野调研已越来越难。尽管废除西藏封建农奴制在国际人权发展史上具有重大进步意义,但是国际“藏独”势力罔顾事实,极力美化旧西藏,试图恢复和延续政教合一制度。在此背景下,继续深入研究封建农奴制及其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推出新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揭露批判封建农奴制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合法性、进步性,驳斥海内外极个别别有用心者的歪理邪说以正视听,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都是极为关键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藏研中心)自1986年成立以来,致力于藏学学术研究,在藏族历史、宗教、文化以及西藏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成果已成为其所在领域标杆性、引领性成果,前面提到的关于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系列研究成果即属此例。在完成这些成果的过程中,藏研中心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共同努力。我与张江华先生最早认识,就是在他参加由藏研中心第一任总干事多杰才旦先生主持的《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课题的时候,后来又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多次相遇和交流,对张先生的学识水平和他对学术孜孜以求的态度钦佩不已,对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也多有关注。此次有幸拜读张先生即将付梓出版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书稿,一方面为张先生的大作即将问世高兴,同时有几点读后感,写出来与读者共勉,也算是完成张先生交代的任务。

张先生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一书基于他多年的研究积累,充分利用近年刊布的新史料,采用比较研究等方法,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发展演变历史,有诸多创新之处:

一是时间跨度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社会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然在延续的特殊社会制度类型,过去对这一制度及其社会的研究多是从横断面上进行论述,重在描述内部结构和剥削本质,很少从制度演进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张先生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则独辟蹊径,对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萌芽、形成、发展和衰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阐释和解析,从7世纪西藏封建农奴社会的萌芽,一直写到20世纪前期的西藏社会,时间历史跨度达千年之久,使我们对封建农奴制度作为突破奴隶制的革命性成果到近现代成为约束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历史有了全面的认识。

二是研究视野广。张先生对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历史的研究,采用了对比研究方法,比如将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发展与中原、西欧的相应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比较,丰富了读者对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认识。张先生曾多次进藏就各地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进行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并参与了多杰才旦先生主编的《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一书的写作,熟悉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藏汉文历史文献、档案等,这些前期研究为他完成《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一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本书中他充分实现了各种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史料文献与田野资料的相互印证,大大提升了观点和结论的科学性、可信性。

三是研究视角新。张先生对元朝以来中央王朝对西藏的治理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制度及其特征,既是西藏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央王朝不断塑造的结果,西藏社会的“独特性”是置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性”之下的,这是过去学界很少关注的视角。他在充分发掘各类土地文书、历史档案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作为封建农奴制社会基础的庄园经济,详细分析了土地的分配、庄园的形成、谿卡的管理、政府租税以及各阶层生存状况,深刻揭示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尖锐的阶级压迫和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从庄园经济运行发现其内在的难以克服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农奴制必然衰亡的历史宿命。

总体看,张先生的《西藏封建农奴社会史》一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中国藏学界有关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研究的最新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该书的出版,一定会成为该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著作。

2020年6月28日


购书请扫码进入中国藏学官方书店: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