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科研动态
【讲座】王瑞雷:大明永乐皇帝与明初汉藏佛教艺术交流
宫廷艺术和礼仪向来是探究帝制时期中国政治生活史的重要窗口。本讲座首先以现藏于布达拉宫的卷轴画“大明永乐皇帝御像”为切入点,将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明初卷轴画——“永乐皇帝御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布达拉宫所藏“大明永乐皇帝御像”的绘制年代及其入藏历史脉络。其次,基于该卷轴画及五世噶玛巴·德银协巴等藏传佛教高僧与明廷的互动往来与法事活动、永乐和宣德皇帝赐予藏传佛教高僧的礼物,以及明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佛教高僧的封赐与建寺脉络等,探究明代初期汉藏佛教艺术自上而下交流交融的历史原境及其蕴含在其内的政治文化意义。
【讲座】魏文 | 十四世纪涉藏地区的汉式大木构建筑:以聂塘卓玛拉康以及相关寺院建筑为中心
聂塘(sNye[mNyes/gNye] thang)卓玛拉康(sGrol ma lha khang)位于拉萨西南20公里处的吉曲河西岸,早期常被称作聂塘斡[斡莫](sNye thang’or[’or mo]),始建于11世纪中期,是西藏后弘期早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地和安葬地,因此在历史上一直是西藏的佛教圣地。现存建筑迭经后世修缮,只余一层最右一间无量寿佛殿年代最为久远,其建筑和佛造像信为始建时期原构。通过对此间佛殿残存的汉式大木构的考察和测绘,我们初步认为卓玛拉康早期建筑的形制即类似于夏鲁寺布顿堂的带周匝副阶转经廊的汉式大木构殿堂。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我们回迁家乡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不久前,我翻看到介绍新疆回迁藏族牧民群众的文史资料,不由得想起采访这些“叶落归根”的牧民群众穿越昆仑山的故事。
【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藏北草原寻“宝“记
不久前,我惊喜地获悉,藏北草原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在班戈县开馆了。作为班戈县“荣誉县民”,我顿感无比自豪!同时也想起了曾在藏北草原采访有关民俗文化的一些背后故事。
【学习二十大】党的二十大文件民族文字版出版发行
习近平同志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壮文共7种民族文字版单行本已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民族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这个敦煌文化研讨会,大量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兼容并蓄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敦煌研究院时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
【课题】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关于开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招标课题公告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学校党委关于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首要政治任务的部署要求,研究阐释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2011协同创新中心决定设立“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招标课题,在校内外公开招标,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期刊】《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4期(全文收录)
【讲座】林冠群:尚结赞于何时继谁之后为吐蕃大论考实——汉史料载记纠缪及补阙举隅
唐高宗时期咸亨元年(670),唐蕃之间首度发生青海大非川(今青海惠渠南切吉旷原)大规模战役,直到穆宗长庆二年(822)双方和盟停战,吐蕃对李唐的侵扰长达152年。历任的吐蕃大论(宰相)是对唐侵扰扩张政策的策划者和执行者。因此,研究吐蕃历任的大论,对于唐代吐蕃史、唐史、唐蕃关系史以及中国中古时期历史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孙靖国:透过舆图看历史
【讲座】北京藏医院特聘专家刘英华主讲《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藏文医书残片》
洪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锻造藏学出版精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西藏这十年】洪涛:挑战就是怎样适应时代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文化发展成果丰硕,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族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高。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专门的藏学书刊国家级公益出版机构,中国藏学出版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面对电子化冲击,对出版人来说,挑战就是怎样适应时代的变化。
【讲座】谢光典 | 回不去的勇士:嘎玛洛的祖源记忆、地域变迁与民族认同
噶玛洛(bka’ ma log)是今天安多藏族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祖源记忆之一。它字面上的词义一般解释为没有接到赞普的命令就不得撤退返回故土。
【讲座】胡箫白 | 成此宝方,壮观西土:碑刻所见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特质
研读、剖析今日陇东、西安、固原一带留存的数通碑文,是考察明代前中期西北地区藏传佛教发展特质的有效途径。十五世纪前中期,明廷为藏传佛教出台了宽松的宗教政策,西北地区高僧如岷州班丹扎释者,利用“直通京师”的特权,推动了藏传佛教在南北两京的发展,并重塑了陇东一带的宗派格局。西安荐福寺僧人勺思吉监参则在修复寺庙的过程中,灵活利用王朝政策以最大化在地利益。
【期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与内容提要
【期刊】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全文)
【讲座】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
在历史上,佛教是连接汉藏多民族之间的精神纽带和文化桥梁,推动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之间的繁荣共生,为缔造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届边疆地区社会工作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成功举办
2022年10月22日,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的喜庆日子,由西藏民族大学法学院承办,新疆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大学协办的第三届边疆地区社会工作论坛在西藏民族大学成功举办。
【讲座】姚勇:西藏门隅(达旺)南界考述——暨门隅段“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新探
姚勇(1987-),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中缅边界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成果专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相关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历史学文摘》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