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林冠群:尚结赞于何时继谁之后为吐蕃大论考实——汉史料载记纠缪及补阙举隅

发布时间:2022-12-08 15:38:00 | 来源:川大藏学所 | 作者:川大藏学所 | 责任编辑:

2022年11月9日晚7点,林冠群教授以“尚结赞于何时继谁之后为吐蕃大论考实——汉史料载记纠缪及补阙举隅”为题,发表了一场精彩的线上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名家讲坛”第二十四讲,讲座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黄维忠教授任评议人。  

一、前言

吐蕃关系着中国中古时期的历史发展,对于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形成重大影响原因主要在于吐蕃长期不间断地对唐朝实施扩张政策。策划并执行对唐扩张政策者,就是历任的吐蕃大论(宰相),因此研究吐蕃历任的大论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次讲座讲述的主要对象——尚结赞(sNa nam zhang rgyal tshan lha snang,? -796)便是典型例子之一。尚结赞是赞普墀松德赞(Khri srong lde btsan, 742-797)所任命的第五位大论,在大论任内期间,叱咤吐蕃政坛,活跃于唐蕃之间,主掌对唐的作战,经历唐蕃之间多次影响重大的事件,如唐蕃清水会盟(783)、吐蕃平凉劫盟(787)等,可谓是墀松德赞晚年最得力且最出色的大论,对吐蕃内部以及唐蕃关系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但尚结赞究竟取代何人担任墀松德赞的第五任大论?在汉史料与敦煌古藏文卷子载记之间有所出入,究竟是汉史料所记载的尚结息?还是敦煌古藏文卷子所载的论达札路恭?再者,尚结赞究竟于何时就任大论?

二、此前学术界的看法

对于上述的问题,学术界有不同观点。日本佐藤长在《古代チべッ卜史研究》(1958)中引《旧唐书·吐蕃传》所载认为尚结赞和尚结息的大论职位更替,只能于建中二年(781)至三年(782)间进行。然而,其后引敦煌古藏文卷子认为大论先后顺序为:尚结息之后为恩兰达札路恭,之后为那曩尚结赞拉囊。但佐藤长既无说明也无解释汉藏史料所载为何不同。陈楠撰文(1997)认为尚结息之后是尚结赞,对具体时间没有进行考察。才让在《吐蕃史稿》(2007)中主张尚结赞取代尚悉结为大相,其后又据PT.1287认为,尚结悉之后是恩兰达札路恭,之后才是尚结赞。英国黎吉生(Hugh Richardson)主张尚结赞于公元783年接替恩兰达札路恭为大相,达札路恭任期为782-783年。林冠群的三本著作《吐蕃赞普墀松德赞研究》(1989)、《唐代吐蕃宰相制度研究》(2014)和《唐代吐蕃史研究》(2010),先接受汉史料的记载,后改接受佐藤长、黎吉生的主张,但没有加以论证。直至第四本《玉帛干戈:唐蕃关系史研究》(2016)才修正尚结赞就任大论的时间点,但仅论及779-782年间更换了两任大论。

三、汉史料载记及其问题所在

《旧唐书·吐蕃传》记载:

(建中三年)九月,和蕃使、殿中少监、兼御史中丞崔汉衡与蕃使区颊赞至。时吐蕃大相尚结息忍而好杀,以尝覆败于剑南,思刷其耻,不肯约和。其次相尚结赞有材略,因言于赞普,请定界明约,以息边人。赞普然之,竟以结赞代结息为大相……

《新唐书·吐蕃传》载云:

明年(德宗建中三年、西元782年),……,其大相尚悉结嗜杀人,以剑南之败未报,不助和议,次相尚结赞有谋,固请休息边人,赞普卒用结赞为大相,乃讲好。

上引汉史料珍贵之处在于:在蕃方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的情况下,揭露了吐蕃内部官场之倾轧与尚结赞获任大论之情形。但汉史料对于吐蕃内部的记载,常因传闻或对蕃廷内部情形的隔阂,颇有导致失真的顾虑,故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尚结赞取代恩兰达札路恭为大论

公元779年墀松德赞兴佛证盟诏书中的与誓官员名讳中,尚结赞所任官职为宰相同平章事,排名位于尚结息舒丁(Blon chen po zhang rgyal gzigs shu ther)及恩兰达札路恭之后。德宗即位后,因早年与回纥嫌隙(762年陕州之耻),立即转变对蕃策略,主动求和。根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吐蕃廷臣分成两派,一为不接纳议和的大论尚结息,一为赞成议和的次相尚结赞,最终赞普接受了议和派提议,且任命尚结赞为大论主持与唐议和。但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大论更易时间有所疑义,而且遭撤换的大论也张冠李戴。

根据敦煌古藏文卷子PT.1287《吐蕃赞普传记第二》记载,在尚结息与尚结赞之间,实际上还有一位大论恩兰达札路恭,亦即尚结赞所取代大论官职的对象是恩兰达札路恭,绝非尚结息。但恩兰达札路恭的上台时间并不清楚,汉史料所载尚结赞前任大论下台的原因为:“以尝覆败于剑南,思刷其耻,不肯约和”,因此吾人必须查核剑南之役究竟发生于何时?吐蕃何人领军?

五、尚结赞于公元780年上任

根据《新唐书·吐蕃传》的相关记载,先是马重英(即恩兰达札路恭)778年以“残盐州及庆州而去”,接着以“乃南合南诏众”接续前文,这意味着合南诏众寇剑南(茂、黎、雅等州属之)者,可能是马重英(即恩兰达札路恭)。《资治通鉴》记载蕃诏联兵寇剑南事于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十月初一。因此可推测恩兰达札路恭于779年兵败剑南,亟思再战李唐以洗刷败战之耻,而反对双方议和。按藏文史籍《贤者喜宴》所载,779年墀松德赞兴佛证盟诏书中,大论仍旧为尚结息。林教授先前的研究认为尚结息的大论任期是768年至782年,恩兰达札路恭大论任期为782年至783年,尚结赞大论任期为783年至796年,恩兰达札路恭大论任期甚短。然而这一观点疏忽了各相关年代的月份,以及唐蕃在清水会盟之前相关互动的细节,导致较为粗疏且有疑义的论述。

根据《贤者喜宴》所载墀松德赞兴佛证盟第一诏书中桑耶寺完工时间的记录,尚结息779年正月十七日仍任大论,群相(宰相同平章事)排名第一为恩兰达札路恭,继之为尚结赞。依吐蕃大事纪年所载,尚结息在位时期主持多次对唐战役,确属对唐的鹰派人物,但其至779年距755年任职群相以来已达25年,想必已有年岁,因此,可能于779年退任,由恩兰达札路恭接任。779年十月,恩兰达札路恭率军出征剑南。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尚结息仍任大论,指派恩兰达札路恭领军出征;二、尚结息已下大论职位,由恩兰达札路恭以大论身份亲自领兵攻打剑南。由于大论主要负责对外事宜,恩兰达札路恭于779年十月之前已接任大论的可能性大为提高。其新接大论官职后,亟思速建更多军功,以巩固自己大论的权位。结果剑南之役吐蕃大败,按蕃唐之间战争,蕃军甚少吃败仗的情況下,统帅恩兰达札路恭引以为耻。

然而早在779年八月,唐使韦伦就出发往蕃首度表达与蕃亲善的具体行动,约于该年十一月以后抵达吐蕃,韦伦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四月陪同蕃使返抵长安,带回吐蕃善意的回应。李唐于该年五月二十二日命韦伦再使吐蕃。《资治通鉴》记载韦伦行前啟请德宗亲自撰拟与吐蕃盟誓之书,后由郭子仪辈撰拟,德宗签署。此意味着李唐正式向吐蕃提议和盟。韦伦于同年(780)十二月一日陪同吐蕃群相论钦明思等返唐(出发时间至少于780年八月)。德宗建中二年(781)三月李唐再遣崔汉衡使蕃,崔汉衡究竟于何时出发,史无明言,但其判官常鲁于该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返唐报告,蕃方要求修改致蕃敕书及吐蕃灵州之西以贺兰山为界。由此可知唐蕃之间于780年十二月一日以前已正式就和盟内容往返磋商,换言之,唐蕃之间得以进行和盟事宜的商谈,必须是吐蕃内部已有共识,且排除反对议和的障碍,方能着手进行与唐和盟事宜。因此吐蕃撤换大论的时机,应为韦伦780年十二月抵唐之前数月,而韦伦在返唐之时并未知悉吐蕃大论的更易,否则此事应由韦伦带回向唐廷报告,而非782年九月归唐的崔汉衡,因为《旧唐书•吐蕃传》及《册府元龟》诸书,均将吐蕃更易大论的事件,系于德宗建中三年(782)九月崔汉衡返唐之后。按唐蕃之间的脚程快则至少需四个月的时间,是以吐蕃更换大论的时间约于780年九月一日以后。遭撤换者则为欲雪剑南覆败之耻的恩兰达札路恭,尚结赞于780年就任大论后,就主导与李唐和盟事宜。781年三月出使吐蕃的崔汉衡所面对的就是“足智多谋”的新任吐蕃大论尚结赞。再者,倘若尚结赞于783年接任大论,783年正月十日尚结赞就与李唐代表张镒会盟于清水。果如是,唐蕃议和的商议与筹备都在反和派的恩兰达札路恭手中完成,可能吗?

另一方面,唐修改致蕃国书一事,也可作为780年九月以后更易大论的佐证。韦伦两度递交国书予吐蕃,史籍未载吐蕃对上述两封国书体例,甚或用字遣词有何意见,但待崔汉衡于建中二年(781)入蕃后,吐蕃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包括对李唐国书的非难与挑剔等,造成李唐的困窘而屈从于吐蕃的需索。三件李唐国书彼此均间隔未及一年(779年八月、780年五月以及781年三月),格式、体例或用语不可能差异太大,按面对韦伦所呈之两封国书与崔汉衡所呈的国书,都是同一位赞普墀松德赞,但因大论不是同一人,可推断780年九月以前是恩兰达札路恭,对于韦伦所呈两件国书沒有意见,同年九月以后尚结赞就任大论,吐蕃立马对崔汉衡所呈李唐国书提出修改要求。由是得知,吐蕃向李唐所提出的要求,乃出自尚结赞的献策。

六、结语

基于以上所述,墀松德赞所任命第三任吐蕃大论尚结息,任期为768-779年;暂定第四任大论恩兰达札路恭任期为779-780年;第五任大论尚结赞的任期,则可确定为780-796年。尚结赞之所以能够就任大论职位,是以其能看清大局,利用客观形势,迎合主上,得以使那曩氏族再次叱吒于吐蕃政坛。

最后黄维忠教授和霍巍教授分别谈了自己的感想,黄维忠教授提出两点:一是对历史人物的研究需要不断深入,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展开分析;二是对吐蕃史的考察需要综合各种文献,尤其要重视文书(社会经济文书等),展开综合性研究。霍巍教授谈到:吐蕃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困于史料不足,相关材料集中于汉藏两方面。在材料使用方面,林先生和杨铭先生的两次讲座为我们作出了示范。林教授对听众的问题也进行了耐心解答。

来源: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