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中心概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走近藏学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藏研中心专家讲坛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社会经济
“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8年10月19—21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中国藏学》杂志社、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泸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藏区精准脱贫案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隆重召开。来自京、藏、川、滇、甘、陕等地的20家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的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6篇,有22位学者在大会及小组讨论中发言交流。
甘肃省甘南州: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果这块被神封闭的区域开放观光,它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1925年夏,美国“植物猎人”约瑟夫•洛克在卓尼土司杨积庆的藏兵护送下抵达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深入嘉陵江支流白龙江江源,这里动植物资源之丰富令他瞠目。
“乡村振兴战略下藏区精准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乡村振兴战略下藏区精准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深入田野 摸清党的治藏方略在甘肃省甘南州的成功实践经验 ——藏学专家学者畅谈甘肃省甘南州调研之行
走进“藏地江南”:领略生态林芝,感受幸福生活
杜冰梅: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集大成之作 ——简评《西藏民主改革60年·生态环境卷》
马亚美、杨勇:甘南藏族自治州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格桑卓玛、杨涛:一幅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西藏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行15年义务教育和免费“三包”政策,即农牧区和城镇低保家庭的孩子从学前两年到高中阶段“吃、住、学习费用”完全免费。
苟灵: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决打赢“十三五”时期西藏脱贫攻坚战
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决打赢“十三五”时期西藏脱贫攻坚战
王文长:新时代西藏的乡村建设
新时代西藏的乡村建设
袁晓文、陈东:辨证施治:四川藏区农牧民致贫原因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四川藏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北接青海、甘肃,西连西藏,南邻云南,东南紧接四川盆地与川西南山地,是汉藏文明交流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本区战略地位十分突出,既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生态屏障与我国多个大江大河的源头和流经区域,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汉藏彝羌等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前沿。生态安全、民族和谐、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稳藏安康,对于这块属于限制或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无一不是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尤为重要的是,该区域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返贫率高,是目前四川省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其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态保护的关键环节,也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王文长:贫困遗存的可能状态及治理方式
贫困遗存的可能状态及治理方式
何文海:四川藏区与彝区精准脱贫两个样本的调查分析
川西北藏区的白马藏族乡和川西南彝区的金曲乡,同属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地区。两乡人口均居住于海拔2000—2700米之间的区域,社会文化迥异,各自以藏族和彝族为主体民族。1950年前,两乡所在区域交通闭塞,对外联系甚少。分别流传于两地的谚语“穷不过的西番三岗土”“干巴巴的山沟要数金曲拉达”,表明两地藏族与彝族群众历史上的贫困处境。然而至2016年,两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白马乡依靠乡村旅游业实现了经济繁荣与群众增收,而金曲乡经济发展依然滞后,精准脱贫任务繁重。笔者将借助历史视角和比较方法,考察白马藏区与金曲彝区的生计变迁、人口增长、民俗支出、精准脱贫路径选择等方面的异同,对造成两乡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及其对精准脱贫的启示进行讨论。
达瓦次仁:论生态经济对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次会议等相继提出的“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发展”等旨在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具体要求,突出了生态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从局部走向全面、从不协调进入全面协调发展阶段,充分彰显了我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以及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坚定决心和态度。西藏自治区“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存”的发展思路,这既是实现生态西藏目标的途径,更是增强西藏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为西藏的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向和路径。因此,西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西藏,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突出贡献。本文将探讨生态经济与生态产品的关系以及发展生态经济对生态建设的深远意义。
格桑卓玛:从生计资本角度分析西藏牧区贫困成因——以班戈县为例
1980年代始,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进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一系列重大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明确要求到2020年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西藏和四省藏区在内的边疆民族地区也要与全国一道实现小康目标。
杨阿维、张建伟: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差异研究
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差异研究
格勒:西藏家庭与西藏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笔者几乎每年都带课题组进藏,进行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我们每次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家庭,包括农民、牧民和城市居民的家庭。我们调查方法中最有效的是入户问卷调查。
刘天平、谢春花、孙前路: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劣势分析
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整体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其贫困程度就全国而言比较高,其扶贫难度也比较大。由于受土地、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的限制,仅仅依靠农业增长来提高农民收入、降低贫困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要转移农村劳动力 [1]。但是,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很多问题和制约,部分学者梳理了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特点[2],分析了转移的必要性 [3]和特殊性 [4],剖析了转移的问题和制约[5-7],并给出了一些转移的途径和策略[8-10],对后续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现有文献对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主体研究不够全面、完整,笔者认为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制约在劳动者,因此本文将从劳动者的角度,分析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优势和劣势,为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建议。
1
2
3
4
5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