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洛:仓央嘉措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

发布时间:2025-11-23 21:54:30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仓央嘉措是第六世达赖喇嘛,生活在300多年之前。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仓央嘉措的热爱已经走出高原,跨越民族。不仅因为他隽永绝美的诗歌作品,还因为有越来越多的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吟诵、翻译、模仿他的诗句,构成现象级的文化奇观,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仓央嘉措的诗歌是灰暗政治环境中一束耀眼的人性光芒。仓央嘉措生活的时代,西藏地方政治正经历动荡巨变,蒙藏上层贵族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在波诡云谲的政治漩涡中,仓央嘉措经历了隐匿漂泊的少年时光、苦闷抗争的青春岁月。无论生活环境多么艰难扭曲,仓央嘉措始终坚守着人格尊严和对美好情感的追求。他传世的60多首诗歌,就是一位聪慧睿智、才情俱佳的少年僧人,用最深情、最炽烈的语言,表达对恋人的相思、对真情的渴望,这是对崇高人性的顽强彰显。他像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那个时代的灰暗天际,成为西藏人民追求美好情感的精神引领。

仓央嘉措对真善美的歌颂感染着各民族的读者,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仓央嘉措的人生充满悲剧色彩,他的青春率真、对真善美的歌颂,成为政治攻讦的借口,25岁时,他圆寂于押解途中。然而,他的诗作早已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1930年,于道泉教授翻译的藏汉英对照本《仓央嘉措情歌》面世,迅速获得内地读者的青睐,随后西方国家开始出现不同语种的翻译作品。近年来,与仓央嘉措相关的歌曲、舞台剧、影视作品日益丰富;翻译、模仿仓央嘉措诗句成为世界范围文学爱好者之间比拟技巧、较量才华的特殊载体。如今,仓央嘉措的诗歌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托名之作也已增加到200首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奇观。仓央嘉措文化的蓬勃发展,说明仓央嘉措的人生故事和诗歌作品,深深地感染着各民族读者,激发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仓央嘉措诗歌的广泛流传和仓央嘉措文化的高潮迭起,深刻揭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仓央嘉措文化的核心是追求率真纯洁的情感、自由奔放的人格、纯粹唯美的意境,对这些精神品质的认同是仓央嘉措文化得以在中华大地传播与发扬的真正动力所在。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血脉相通、亲密无间的同胞情谊,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我们以“仓央嘉措文化节”及各种文化活动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要传承中华文脉,不断开拓创新,通过挖掘、阐释、发扬包含在仓央嘉措文化中的宝贵精神元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作者扎洛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六届仓央嘉措文化节开幕式上的发言整理)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