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鹏 、余艳:遵循四大路径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25-11-10 09:08:52 | 来源:中国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作为一门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规律、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新兴交叉学科,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深化民族理论研究、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凝聚民族复兴伟力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我们必须遵循清晰路径,扎实推动该学科走向成熟与完善。

深化理论研究,提升科学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要行稳致远,必须构筑起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

要明确研究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深入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研究方向应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建构、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交往等核心议题,着力构建能够解释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引领中国未来的自主知识体系。 

要创新研究方法。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属性,亟需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深度融合。例如,分子人类学中的基因测序技术,通过对古今人群基因组数据的比对分析,能够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为中华民族的起源、迁徙和融合历史提供客观而精确的科学证据,从而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论断奠定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要加强学术交流合作。应搭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学术对话平台,既要鼓励国内不同学术机构、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要积极开展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互鉴。可定期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高端论坛,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机构就古代民族迁徙、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开展联合考古与研究项目。通过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吸收借鉴有益理论成果,系统地向世界阐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国学术话语权。

聚焦人才培养,筑牢学科根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人才队伍,是学科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构建起核心突出、层次分明、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为核心课程,同时开设“中华民族发展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沿问题研究”等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还要加快教材体系建设,组织权威专家编写出版《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心理》等一批奠基性、标杆性教材,为规范化教学提供基本遵循。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突出“跨学科、高水平、有特色”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平台的教学科研人员核心作用。要精心打造由知名专家引领,汇聚历史、民族、心理、教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骨干教师组成的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协同攻关能力,能够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核心主题,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形成综合性的教学与科研成果。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构建协同培养新机制。应突破学校与地域壁垒,探索各试点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合培养路径。例如,可利用A高校在历史研究、B机构在边疆治理、C地区在民族文化资源方面的各自优势,通过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共享、学生交换等方式,培养知识复合、能力全面的学生。要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小而精”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国家“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战略需求,优化课程衔接,强化科研训练连续性,为学科长远发展储备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文化传承,厚植学科底蕴。文化是民族的根脉,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的丰厚滋养。学科建设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强化对中华文化整体性的研究与解释。

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指导,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学科建设应着力加强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研究,阐明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要系统研究中华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探索如何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融为一体,熔铸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应通过对中华文化基因的解码、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

注重社会服务,拓展学科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作为一门具有强烈实践导向的学科,必须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

其社会服务应该面向全国,重点服务以下领域:一是服务于边疆治理与民族地区政策优化,提供关于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区域协调发展、兴边富民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咨询。二是服务于民族地区治理风险的精准预判与防范,通过对社会心态、族际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监测研究,提出前瞻性的对策建议。三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的提升,通过知识普及、理论宣讲、文化产品创作等方式,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内容。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理论深化、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四大路径,久久为功,系统推进。唯有如此,才能将这门前沿学科建设成成熟学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来源:《中国新闻》报2025年10月20日第12版,作者陈立鹏系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副院长;余艳系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