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亮相西藏拉萨分会场。视频截图
提及以西藏为主题创作的歌曲,人们自然会想到歌声高亢、旋律欢快,脑海中浮现出湛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成群的牛羊……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雪域高原上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歌曲。这些歌曲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多角度反映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歌唱各族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色经典到当代的流行旋律,各族儿女以音乐为桥梁,接续传承创新,将西藏主题歌曲发展成为各民族共创共赏、共有共享的艺术,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编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音乐经纬。
红色经典:社会变革中的时代和声
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的历史洪流,催生了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批经典歌曲。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反映西藏巨变的纪录片《今日西藏》,影片编导李堃与作曲家阎飞合写了主题歌,取名《翻身农奴把歌唱》。“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歌曲流露出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朴素心声。
这首歌曲的原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也是翻身农奴的女儿,当时她还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才旦卓玛将藏式唱腔的原生态张力与声乐训练的气息控制相结合,让“驱散乌云见太阳”的长音拖腔跨越三个八度,传达出高原人民的喜悦和兴奋。半个多世纪里,这首歌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久唱不衰。
《北京的金山上》的旧曲新编,为西藏传统民歌赋予新的生命力。1960年,西藏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在西藏山南地区采风时,听到当地民间艺人扎西别出心裁地将祝酒歌的旋律编入新词,表达藏族人民对毛主席的敬爱和新中国的赞美之情。歌唱演员常留柱和作曲家马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经过反复修改创作,将这首古老的民歌旋律搬上了舞台。从“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到“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再到以藏语衬词“巴扎嘿”收尾,让北京与西藏的深情在歌声中自然流淌。
“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是谁帮咱修公路,是谁帮咱架桥梁……”诞生于1964年的《洗衣歌》,展现了汉藏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李俊琛是新中国首批进藏的女文艺兵,她曾看到一群藏族妇女到河边背水时,争相帮助解放军战士清洗被风雪打湿的军装,“解放军帮我们分了土地,我们洗几件衣服算什么?”接到创作任务后,这个记忆深刻的场景让李俊琛舍弃了宏大叙事,转而使用朴实的问答式歌词,将军民鱼水情融入歌舞。作曲家罗念一则从锅庄、弦子、堆谐(踢踏舞)中汲取养分,将昌都弦子的踢踏节奏与汉族秧歌的韵律融合,“出打出打嘿嘞哒”的藏族劳动号子与规整的四二拍旋律形成共振。轻快活泼的《洗衣歌》一经演出便轰动全国,成为传世经典。
《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逛新城》《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远飞的大雁》……这一时期丰富的西藏主题歌曲既是社会变革的见证,也是各民族音乐创作智慧碰撞与融合的反映。
多元共创:改革春风中的崭新面貌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雪域,西藏主题歌曲的创作也进入多元共创的新阶段。
一声清澈嘹亮的“呀啦索”像旋风一样席卷大江南北,让人们记住了《青藏高原》。这首带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西藏主题歌曲出自朝鲜族作曲家张千一之手。1994年,张千一受邀为反映两代官兵修筑青藏公路的电视剧《天路》创作主题曲。看完剧本和影像资料后,他在西藏风格音乐作品中找寻灵感,经过反复打磨,最终提炼出“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的核心旋律。歌手李娜的演绎将藏戏唱腔与通俗唱法熔于一炉,在高音区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演唱技巧,使“呀啦索”的呼喊成为穿透灵魂的文化符号。
如果说张千一的创作来自外来视角的想象,韩红的《家乡》便是内在视角的乡愁。1998年,藏族歌唱家雍西的女儿韩红自编自唱,以民谣风格描绘雪域高原的自然风光和童年记忆。歌曲以深情质朴的“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开篇,用“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细节描写,抒发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与思念,也精准击中了现代人对纯净世界的向往。
这一时期的创作还迎来“跨界突破”。1994年,摇滚歌手郑钧创作的《回到拉萨》,用电吉他的失真音色与扎念琴的扫弦碰撞,唱出“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的呐喊,意外成为西藏文化传播的新载体。自此,布达拉宫不再是画册上遥不可及的建筑,而成为很多人心灵深处“我们阔别已经很久的家”。歌词中“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清,在雪山之巅把我的魂唤醒”的呼唤,也间接推动了上世纪90年代末的西藏“背包客”热潮。
这一时期还涌现出《珠穆朗玛》《一个妈妈的女儿》《向往神鹰》等经典作品。这些歌曲的价值不仅在于艺术创新,更在于构建了双向的理解——内地群众通过旋律聆听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崭新成就,西藏各族群众在歌声中进一步凝聚起创造“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发展奇迹的磅礴力量。
传承创新:文化自信中的旋律共振
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随着社会发展,各族音乐创作者深挖西藏民间音乐内核,结合通俗、流行、电子乐、说唱等形式,让古老旋律焕发新生。
2001年,《天路》的词曲作者屈塬和印青在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时,一位藏族老阿妈对他们表示,多少年来,西藏人民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青藏铁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为藏族人民修筑的“天路”。老阿妈的话语让屈塬写下“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时代叙事。作曲家印青则将抒情的弦子与豪迈的军旅歌曲结合,创作出副歌“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的旋律,表达高原儿女对青藏铁路的期盼,让“天路”成为连接西藏与内地的情感符号。
为庆祝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2007年,音乐人何沐阳将民歌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打造了一首地域性现代民歌《坐上火车去拉萨》。他在采风时发现,西藏民歌中八六拍节奏充满动感,便将其与电子音乐的合成器音色结合,创作出“坐上了火车去拉萨,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的欢快旋律。
《宁吉瓦拉》《幸福时光》《酥油茶》《牵梦西藏》……新时代以来,一首首西藏主题音乐作品陆续出炉,既体现了西藏的风土人情,又展示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唱出了西藏各族儿女对伟大时代和新西藏的礼赞。
纵观发展历程,西藏主题歌曲如同一部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微观史诗。在这里,汉族的五声音阶与藏族的弦子节奏共振,朝鲜族的作曲技法与蒙古族的长调共鸣……当各民族的艺术智慧相遇,便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艺术经典,而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5年9月19日第6版,作者杨梅系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授、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