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目草:保护挖掘梵文贝叶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25-09-04 11:10:29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西藏梵文贝叶经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承载着佛教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保护和挖掘梵文贝叶经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对于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展现中华文化包容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西藏梵文贝叶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西藏地区保存的梵文贝叶经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经卷年代跨度大、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主要形成于7—13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吐蕃王朝与中原王朝交往最为密切的阶段,也是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现存实物来看,这些梵文贝叶经成为汉藏佛教经典对勘依据的珍贵写本。以大昭寺珍藏的《般若波罗蜜多经》梵文写本为例,其与敦煌出土的汉译本在内容和形式上相互印证,充分展现了古代译经僧人的卓越智慧和精湛技艺。深入研究表明,西藏梵文贝叶经中保存着丰富的中原文化元素。从物质载体来看,部分经卷采用唐代流行的“经折装”装帧形式;从传播路径来看,不少西藏梵文写本流传到中原地区;从思想内容来看,许多经典反映了汉藏佛教思想的深度交融。这些确凿的实物证据无可辩驳地证明,西藏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西藏梵文贝叶经的题跋中详细记载了古代高僧大德跨地域、跨民族的弘法事迹。这些珍贵史料不仅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更为我们研究古代民族交往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系统整理这些史料,不仅可以有力驳斥“文化隔离论”等错误观点,更能切实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系统保护: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梵文贝叶经作为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遗产,具有多重文化价值。它既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见证。系统性地保护、挖掘和研究梵文贝叶经,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更能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深厚滋养。我国对梵文贝叶经的保护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就设立了“西藏现存梵文贝叶经的整理与研究”课题,该课题被列入国家“七五”重点社科基金项目,标志着西藏梵文贝叶经正式纳入国家研究视野。1986年,藏研中心派遣罗炤研究员带队赴拉萨,对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所藏的梵文贝叶经进行系统拍摄。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工作,共拍摄9盘缩微胶卷,收集183函复制品,涉及700多部经典,圆满完成首批资料收集工作。

2006年,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梵文贝叶经研究所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专业贝叶经研究机构。研究所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在贝叶经保护与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特别是在西藏自治区实施的“贝叶经保护工程”中,建成了世界首个高原古籍修复中心,成功攻克了高原环境下贝叶经修复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已完成首批1000函贝叶经的数字化建档工作,实现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同时,通过系统培养,形成了一支以藏族学者为主体的专业古籍保护队伍,为贝叶经保护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深入挖掘:彰显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自1990年起就开始了对西藏梵文经典写本的编目、整理和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完成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收藏的西藏梵文贝叶经目录》的编纂工作。1998年,中心又设立《梵文法华经写本及藏汉译文资料研究》重点课题,对珍藏的3个不同版本的《法华经》梵文手写本进行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成果于2005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为加强国际合作,2004年,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与奥地利科学院亚洲文化和思想史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对西藏梵文经典手写本的校勘研究工作。这项合作的重要成果是由拉巴平措研究员和恩斯特·斯坦因凯勒教授共同主编的“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进入新时代以来,这项工作得到持续高水平推进,截至目前,该丛书已出版26卷,内容包括佛教哲学的中观和唯识理论、佛教逻辑学因明学说,以及大量密教珍贵文本。这些不同时期的西藏贝叶经写本,鲜明地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梵文贝叶经研究项目具有多重意义:既是国家支持西藏文化保护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球化时代人文交流的成功范例;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永恒守护。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国际学术力量,将这一“冷门绝学”转化为促进人类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

四、创新传承:让古老文明焕发时代光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创新思路和方法,推动梵文贝叶经保护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首先要加强科技赋能,运用多光谱扫描、三维建模等先进技术,提升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其次要深化国际交流,建立跨国研究联盟,共同破解学术难题。再次要注重成果转化,通过数字化展示、文创开发等方式,让文物活起来。特别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既懂传统文献学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对年轻学者的培养,通过“传帮带”等方式确保研究工作的延续性。此外,还要鼓励跨学科研究,吸引语言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在学术研究方面,设立国家重大课题,对贝叶经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文本校勘和翻译,建立完整的文献数据库;二是历史背景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民族交往史料;三是思想价值研究,阐释其当代意义;四是保护技术研究,开发适合高原环境的文物保护新技术。

结语:守护文明根脉,共创美好未来

梵文贝叶经的保护、挖掘与研究,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通过系统性保护、创新性研究、创造性转化,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成为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切实做好梵文贝叶经保护研究工作。让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让这一文化瑰宝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

(作者录目草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藏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