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数说”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之基

发布时间:2025-08-31 21:50:07 | 来源: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地理环境所提供的生存条件,生于斯、长于此,其民族文化特质也会刻上深深的自然环境痕迹,正所谓生态兴则文明兴。西藏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大规模的保护活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生态基础。一组真实、宏观的数据,足以说明这个深刻的事实和道理。

西藏“高地”特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西藏自治区平均海拔4000米、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主体,犹如一个隆起的高地。这个高地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历代政权抵御来自中亚西亚侵扰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阻挡了西风、催生季风,让中国南方免于沙漠化。

西藏“水塔”特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有利的生命之源。《中国水资源公报》(2024)显示,西藏地表水资源量4420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5%、位列第一。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8条,长江、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世界级大江大河均发源或流经于此,是实实在在的“中华水塔”。

西藏“能源”特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庞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火”成就了人类,清洁能源成就了蓝色星球。西藏水能资源蕴藏量约2亿千瓦,占全国近30%,太阳能理论蕴藏量为8.4×1015MJ,居全国之首。2025年7月开建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项目,计划年发电量达3000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9000万吨标准煤,减少3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将有力支撑中国能源转型。

西藏“碳汇”特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冲击的屏障。2023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变暖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剧,过去十年间平均气温已上升1.2℃。2025年联合国秘书长在气候峰会上发出警告:“地球正变得越来越热、越来越危险,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增加碳汇正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举措。2024年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发布会显示,西藏生态系统碳汇4800万吨/年、人为排放1150万吨/年、碳盈余接近3700万吨/年,早已经实现碳中和,正为全国“3060”双碳目标作出可观的碳汇贡献。

西藏“生物”特征,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基因宝库。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西藏是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高原特色动物黑颈鹤超过1万只,野牦牛达到4万多头,藏羚羊超过30万只,特有植物超过1000种。在这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背后是西藏各族人民的伟大付出,在西藏国土面积中,自然保护区占比高达34%,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到50%,生态相关用地面积达到90%。

西藏“高原生态文化”特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特色源泉。生活在高原上的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大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同高原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观念及其影视作品如2024年《雪豹》,正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来源,推动着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并走到世界文明的舞台。

简言之,“数字”的背后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西藏贡献及其自然与文化支撑。事实上,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的历史,正是一部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央关爱、全国对口援助支持下,利用其独特生态地位和生态资源,持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之基的历史。未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西藏的实现过程,推动西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也将是一次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之基的新征程。

(作者杨涛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