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涉藏地区作为我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是历代中央政府治藏、稳藏、建藏、兴藏的重要战略基地,在历史上一直是先民频繁往来迁徙、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经济互通的宝地,是沿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近代以来,四川涉藏地区进入政治、经济、社会大转型的时期,作为“政治特殊地带”“经济枢纽地带”“文化交汇地带”“地理过渡地带”“族群交融地带”和“资源富集地带”,中央政府加大对该地区的经营,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入繁盛时期,民族汇合、经济交流、文化碰撞成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2024年9月,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研究》一书,即是对这一现状的研究。该书为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汉藏研究书系”出版的首部专著。作者何洁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硕士,长期从事涉藏历史和民族问题等研究。该书是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亦是其多年研究心血的结晶。
作为责任编辑,认为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一、选题明晰契合时代
该书以四川涉藏地区族际互动交流为切入点,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当前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系统梳理近代以来四川涉藏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现了该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场景,总结了民族交流对增进国家认同、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关系、加快文化交融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全书36万余字,由总序、前言及7章30节内容构成。第一章通过对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的环境、背景及动力的分析,阐明该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及强烈的交流意愿。第二章描述了汉、藏、回、羌、彝、纳西、蒙古等民族在近代的族际互动,阐明民族交流是他们的共同选择,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具有深厚的群众根基。第三至第六章将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研究结合起来,探讨民族交流对近代四川涉藏地区人口、血缘、城镇、交通、社会生产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及生活习俗产生的广泛影响。第七章总结了民族交流对近代四川涉藏地区各民族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等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分析了该地区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存在的客观阻碍因素。
历史上的羌族背夫
该书生动地呈现了四川涉藏地区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展示了该地区近代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场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地区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视角。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生动实例,对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全面拓展广深并进
该书在借鉴与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关系史、区域史的研究有所拓展与深化。
首先,现有关于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的研究成果多以宏观视角,从政治、经济方面分析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及其蕴含的历史因素,缺乏对社会基本构成即民众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等方面发展的“自下而上”的研究,且其相关成果多为资料整理、粗略描述或个案研究,缺乏对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的系统研究及其带来的社会发展的系统、全面研究。而本书不仅关注了该地区汉、藏、回、羌、彝、纳西、蒙古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深入分析了这种交流对该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至第六章从微观层面探讨了近代四川涉藏地区的人口流动、血缘融合、城镇发展、交通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包括农牧业、手工业、商业、其他行业)、精神生活方式(包括宗教信仰、语言变化、社会风尚、文教艺术、节日庙会)、社会生活习俗(包括饮食习俗、传统服饰、建筑习俗、婚丧习俗、医疗卫生)、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这种全面的分析视角,使得本书在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为读者思考现实问题、地区推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西康北路著名之白利桥
其次,现有关于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的研究多集中于川边甘孜地区,很少涉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而本书研究区域则涵盖了四川涉藏地区的32个市县。作者从大量史料中搜集整理出关于阿坝州与木里县近代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的资料,对此两地尤其阿坝地区的民族交流、人口、交通、商业贸易、建筑文化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如第二、第三章,对近代四川涉藏地区回族和羌族在阿坝地区的松潘、阿坝、懋功、茂县、汶川、马尔康、若尔盖、南坪(今九寨沟)、理县、黑水等地的分布及人口情况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第五、第六章中则有关于木里地区的宗教信仰、教育情况及节日习俗、饮食习俗等的全面介绍。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该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从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化、历史与社会等角度,站在中华民族演进历程的高度,力图厘清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信仰、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运行机理,剖析民族互动过程中特殊社会群体如通事、垦夫、技术人员等,以及特殊商业组织如锅庄、歇家等在推动近代四川涉藏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勾画出多维、立体的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轮廓。如书中对语言中介“通事”与近代康定城特有的商业组织“锅庄”进行的专题研究,从中可以看到二者在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存在的弊端及其发展兴衰过程。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和深度,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途径。
三、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尽可能穷尽地搜集近代以来有关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的各类史料420多种,其中既有近代以来的传教士、探险家、科学家、文人游客等,关于四川涉藏地区自然地理、社会状况、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日记、游记、诗集、调查报告;也有著名学者如任乃强、李安宅、马长寿等对该地区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进行研究出版的各类著作及调查报告;同时还有民国期间众多考察团以及政府要员等在期刊报纸上发表的关于该地区社会各方面的文章、社会调查报告及游记。此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版的大量档案史料、史籍史志、文史资料等,包含有近代四川涉藏地区社会的民族分布、民族关系、社会发展的大量翔实资料。作者充分利用上述丰富史料,从中耙梳出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流与社会发展的脉络,提炼出该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线索与资料,描绘出一幅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经济往来、互相学习、团结友爱的生动画卷。不仅让读者对该地区的历史有了更加直观、生动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汶川九子屯汉羌融合的屯守备衙门
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本书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而是以流畅的文笔,穿插引用民族交流过程中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故事,同时还引用了大量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谚语与方言词汇,以及穿插其中的40余幅民国时期的珍贵图片,都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尽管该书个别章节因资料搜集有限而略显单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由于藏文与汉文档案文献中关于近代四川涉藏地区民族交往与社会发展的记载稀缺而导致引用不够充分。然瑕不掩瑜,这并不影响其整体学术价值。总之,该书是一部书学术性较高、可读性较强的综合性著作。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尤其是涉藏地区的多民族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仅适合学术研究人员参考,也适合对民族学和地区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来源:《中国西藏》2025年第3期,作者杜冰梅系中国藏学出版社副编审)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