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恩实:中国边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5-05-06 09:51:56 |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边疆史研究既是中国边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立足点、出发点。回顾学术史,中国边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史料体系和话语体系,特别是忠诚履行“经世致用”的学术职责,充分体现边疆学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展望未来,在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道路上,中国边疆史研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应着重推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完善,夯实史料体系基础,积极融入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潮流,推动边疆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多学科研究,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一、中国边疆史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形成中国特色的边疆史理论体系

一是阐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构建的基本问题。早在1939年,面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局面以及在舆论上制造的混乱,顾颉刚即明确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论断。1949年以后,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深入讨论了历史上的“中国”以及历史时期的民族关系,认为中国历史即是生活在当今这块土地上各民族的历史,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确定了秦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开端的基本认识。张博泉提出“中华一体”理论,认为从夏朝开始中国的政治结构就是“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即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于考古文化的研究基础,考古学家夏鼐在《新中国的考古学》一文中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严文明则在苏秉琦“满天星斗”说基础上,发现中国早期文化中多样性中有统一性,总结出中华民族与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形成模式,即所谓“重瓣花朵模式”。正是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费孝通结合民族国家话语体系,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概念,从悠久历史出发,指出中华民族是当代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是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这些关于历史中国、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关系的核心概念,将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历史疆域形成联系起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版图完整、统一的历史根基。翁独健即指出:“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国家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曾活动过的地区,都可以算是我国不同时期的疆域范围。”

二是确定中国历史疆域范围之准则。20世纪50—60年代,白寿彝、孙祚民、翁独健等学者即积极探讨中国历史疆域范围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相关讨论进一步深入,基本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疆域应该以“清朝所达到的稳定的最大疆域为范围”的认识,即“清朝完成统一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即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同时确定了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处于政权分立时期,则由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管辖的民族和地区出现的政权,都应是当时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从而为历史中国统一与分立局面的交替出现提供了科学解释。

(二)通过多语种文献资料以及考古资料的挖掘、整理与出版夯实了学术基础

资料的挖掘和积累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边疆史研究在多语种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的挖掘和积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是传统文献的辑录、考订,如《东北古史资料丛编》《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民国边政史料汇编》《民国边政史料续编》《二十四史两汉时期西域史料校注》《二十四史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史料汇编》《二十四史唐宋元明清时期西域史料汇编》《〈册府元龟〉吐蕃史料校证》《通鉴吐蕃史料》《藏族史料集》等;二是档案资料汇编,如《珲春副都统衙门档》《东北边疆历史档案选辑》《清代新疆档案选辑》《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清内阁蒙古堂档》《清内阁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清代钦差驻库伦办事大臣衙门档案档册汇编》《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黄慕松、吴忠信、赵守钰、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民国时期西南边疆档案资料汇编》等;三是出土文书、墓志的整理、汇编,如《吐鲁番出土文书》《大谷文书集成》《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等;四是多语种文献的整理翻译,《中国新疆历史文化古籍文献资料译编》《西南彝志(彝文)》《励史(傣文)》《景谷土司世系(傣文)》等;五是外文文献的译介,如《俄国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蒙古问题》《俄国解密档案:新疆问题》《大英图书馆藏英国政府涉中国西藏情报档案全编》等;六是有关考古资料的不断发现、刊布与汇编整理,如边疆各省区的《文物地图集》,《中国考古集成》的东北卷、西北卷、西南卷、华南卷等。

(三)边疆通史类著作大量涌现,专题史研究全面发展,中国边疆史话语体系已经建立

在边疆通史类著作方面,一是总体边疆史著作,如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林荣贵主编《中国古代疆域史》、吕一燃主编《近代中国边界史》、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二是分区域边疆史著作,如《中国东北史》《中国海疆通史》《东北通史》《北疆通史》《西域通史》《西藏通史》《西南通史》等;三是边疆省区通史,如《黑龙江通史》《吉林通史》《辽宁通史》《内蒙古通史》《西藏通史》《云南通史》《广西通史》等,搭建起边疆史的基本框架。在专题史研究方面,包括历代中原王朝边疆治理史、边疆本土族群族系源流史、边疆区域政权发展史、边疆开发史、边疆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边界沿革史等,均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从而形成完整的边疆史话语体系。

(四)海疆史研究不断发展是新中国边疆史研究的突出亮点

《中国海疆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国古代海疆史纲》《中国海疆通史》等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海疆史研究的学术体系渐趋成熟。《中国南海疆域研究》《南中国海:历史与现状》《钓鱼岛列岛归属考——事实与法理》等著作,则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的学术特点。

(五)建成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系列学科平台和阵地,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

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这一“国家队”外,在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建成系列科研平台和学术阵地,尤其是部分“冷门绝学”研究领域得到特别扶持,不断补齐学科短板,有中国特色的边疆史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日益成熟。

二、中国边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未来展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认识到,边疆史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还有着一定的短板和不足,不仅存在内部的认识分歧,还面临着国际学界的竞争和挑战,一些分支学科的研究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学界,“冷门绝学”扶持计划尚未取得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与服务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未来推动中国边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一)加强理论体系建设,通过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善和发展中国边疆史理论体系

1949年以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中国边疆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研究方法,由此推动中国边疆研究走向第三次高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旗帜和灵魂,中国边疆史研究要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新需求,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民族、疆域的论述为基础,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统一性、包容性特征,立足于中国大一统疆域和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实际,进一步推动有关中国历史疆域的讨论,不断超越历史王朝国家和近代民族国家疆域观念的束缚,完善和发展疆域形成史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刻揭示“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民族理论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各民族历史关系、历史上的民族竞争与融合等关键问题,从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视角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理论基础、完善话语体系。三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如生产工具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阶级结构分析、生产方式变化与社会组织演进的关系等加强边疆地区发展史研究,构建中层理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二)加强史料体系建设,从基础入手,努力夯实学术根基,在国际学术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巩固领先优势

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学术根基在中国,但是在学术发展历程中,即便在基本的史料体系建设上也面临国际学界的激烈竞争,包括边疆民族古文字史料的占有和解读,相关考古资料的发现与阐释,特别是应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资源库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落后于国际学界的情况。为此,我们亟须从基础做起,加强史料体系建设,努力在国际学术竞争中取得优势。一是进一步发挥汉文史料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体系化建设,推动以汉文史料为框架的话语体系逐步成为国际认知主流。二是注重边疆民族古文字史料的发现、研读与利用,尊重学术规律,以培育精英团队思路扶持“冷门绝学”,形成高素质人才的代际传承,推动与汉文史料的有机结合,不断产出符合时代需求,站在学术前沿的高水平成果。三是重视域外涉我边疆史研究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拓宽视野、丰富认知,避免学术盲区,澄清学术误区。四是重视考古材料的发现、整理与阐释,围绕边疆史研究重点专题,开展有计划考古发掘、全面资料汇编、集中研究阐释等体系化工作,从资料提供发展为真正以史学为导向的考古研究。同时,要加强边疆考古领域的国际合作,深度参与周边国家涉我边疆史相关考古工作,提升国际学术话语权。五是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依托重点学术机构,打造中国边疆史研究信息资料库和数字人文实验室,用信息化平台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推动国际话语传播。

(三)加强话语体系建设,预新时代服务强国建设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学术潮流,通过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丰富中国边疆史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

新时代中国边疆承担维护国家安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等战略任务,以上述需求为导向,形成新时代学术的新潮流,中国边疆史研究应努力“预于此潮流”,从而不断丰富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一是系统梳理大一统国家历史疆域发展的历史脉络,科学阐释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构建科学完备的疆域史话语体系。二是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系统梳理中原与边疆互动共生、双向奔赴,边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面貌,从边疆视角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三是加强边疆(包括海疆)治理史研究,为当代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启示。四是加强边疆经济开发史研究,特别是对近现代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成败得失的分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边疆实践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五是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阐明国家间边界形成、人群认同分化的历史脉络,系统梳理政治互动、文化交流、命运与共的历史面貌,科学阐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

【来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5年第1期,作者范恩实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