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云路:文成公主信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基于西藏芒康县的考察

发布时间:2025-04-28 10:36:32 | 来源:微言宗教 | 作者: | 责任编辑:

文成公主是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性符号。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文成公主逐渐被神圣化,实现了从“甲木萨唐公主”到“绿度母”的转变。基于西藏芒康县文成公主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考察,本文探讨了文成公主信仰的缘起、文成公主信仰与汉藏民族关系的演变,进而提出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下,要赋予文成公主信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一、文成公主庙与文成公主信仰的缘起

文成公主因其进藏和亲的史实而闻名,人们对文成公主的尊崇主要集中在其进藏经过的地区,最为典型的是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巴塘乡的文成公主庙和勒巴沟摩崖石刻。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文成公主进藏或经唐蕃古道南线,由四川康区入藏。这使得西藏芒康县一带的文成公主庙与文成公主信仰有了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需从宗教学、文献学、社会学等角度认识这一信仰的意义。

芒康县文成公主庙位于纳西民族乡觉龙村的扎国叙峡谷,是一幢两层楼高的藏式建筑,里面主要供奉一块巨大岩石。岩石的中部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画像,左侧为文成公主画像,岩石的右侧还有一座释迦牟尼石刻像。由于相信岩石的灵气和信奉文成公主的神力,人们习惯在传统节日、藏历“好日子”等重要时间节点朝拜文成公主,岩石周围布满了贡品和哈达。芒康县另外两处与文成公主有关的寺庙分别为徐中乡的哭笑寺和帮达乡的朗巴郎增拉康。哭笑寺相传是文成公主经过徐中乡时,因想起一生境遇而悲喜交集,遂命人修建寺庙;由于文成公主的女性身份,该寺又被赋予了类似送子观音庙的功能,人们来此祈求子嗣。朗巴郎增拉康同样相传是文成公主修建,在当地又称汉人寺,据《玛巴噶举传记集》记载:“公主在南墩(今芒康县帮达乡然堆村)修建了一座庄伟的庙,在庙内让随行工匠们雕刻八大菩萨,八大菩萨以汉式风格建造,大门北侧有公主、禄东赞等迎请释迦牟尼的画面。”朗巴郎增拉康在芒康、巴塘、德钦一带较为有名,每年都有固定的朝圣节。

无论是文成公主庙所在的扎国叙峡谷,还是朗巴郎增拉康,都发现了大量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以朗巴郎增拉康为例,里面的石刻造像精美、线条柔和,兼顾藏汉两地宗教艺术;其中一尊菩萨造像与唐敬宗庄陵出土的石雕造像一致,佩有一模一样的腰带。近年来,芒康县至少发现了8处吐蕃时期的摩崖石刻。藏学家谢继胜认为,这些吐蕃时期摩崖石刻大多是公元9世纪初叶形成的,而文成公主卒于公元680年,两者相隔约150年。在尚未有更久远的石刻造像发现之前,这些摩崖石刻表现出以汉藏联姻为特征的佛教艺术,说明了汉藏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文成公主进藏后的一个多世纪迅速增强,且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信仰文成公主,将文成公主形象作为人神对话的媒介。

二、文成公主——汉藏传说中的和平使者

唐朝的和亲公主不在少数,但只有文成公主备受尊崇,这与文成公主进藏的经历相关,其神格在历朝历代的各种传说中逐渐形成。唐朝的汉文、藏文文献对文成公主的记载都较为简略。原因是当时唐蕃古道北线自然环境恶劣,吐谷浑一带动荡不安;反观唐蕃古道南线相对稳定,还有人和之美。在涉及芒康县的文献中,藏文文献《伏藏者桑吉玲巴自传》记载:“公主一行经过藏东多麦地区的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的芒康三木岗时,在多康崩域沟,文成公主眼前显现了八大菩萨,于是文成公主想建造寺庙,便在此地住了一年,建庙并刻佛像于石头上。”藏文文献《玛巴噶举传记集》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1世纪以后的藏文文献对文成公主的记载大幅增加。到了清朝,拉萨、打箭炉等地的汉族移民增多,为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也把文成公主作为融入地方生活的切入口。以康定的“公主桥”为例,传说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经过康定,因思乡情切,遂在折多河上修建了一座连接汉藏两地的大桥。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合进程加速,汉藏等民族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关于文成公主传说呈递进式叠加和拓展。这个过程中,文成公主从纯洁高尚、刚毅执着的形象,被赋予了造福众生、保佑平安等神格,实现了从“甲木萨唐公主”到“绿度母”的转变。

芒康县位于西藏、四川、云南交界处,纳西民族乡、帮达乡、宗西乡等地都有不少关于文成公主的传说,这些地方的文成公主信仰甚至比西藏林芝、山南、拉萨等地更为盛行。从地缘空间上看,芒康县自古以来地处西藏和中原之间,自然希望两者能够和睦共处,以免受战乱之苦。文成公主由唐入蕃,再反哺汉藏各族交融地带,成为汉藏民族关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而交界地带的社会环境又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使文成公主成为多民族共同接受的民间信仰。

三、赋予文成公主信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作为将汉藏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关键人物,文成公主的特殊身份决定了其不能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绿度母”;人们信仰文成公主也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上的需要,更要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下,赋予文成公主信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从2022年起,芒康县帮达乡加尼顶村利用“处处有公主、家家说文成”的社会基础,开始举办文成公主进藏纪念日活动,围绕民族团结的主题,由当地村民演出《文成公主进藏之加尼顶村》实景剧。深入挖掘和利用文成公主信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以下启示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素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要推动各种有利因素向这一主线聚集。文成公主不畏艰险奔赴雪域高原的勇气和精神,加强汉藏民族团结的功绩和贡献,早已在汉藏群众的心中根深蒂固。当前,藏东地区的文成公主演出仍停留在村级层面,还应认识其价值,把政府的引领作用与民众的自发创造结合起来,形成以文成公主为纽带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合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丰富的素材。

(二)有助于打造乡村振兴的文旅融合模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文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芒康县地处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交会处,有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清朝驻藏大臣入藏官道、解放军进藏线路等资源,近年来探索出了“党建+农文旅+X”的融合发展思路。文成公主信仰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资源,可以让人们体验当地风土人情,了解地理与历史知识,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以2013年起在拉萨开演的《文成公主》大型史诗剧为例,该剧已累计演出超1800场次,接待观众超3000万人次。芒康县可以借鉴拉萨《文成公主》史诗剧的成功经验,在国省道沿线的相关乡镇和村落推出文成公主演出活动,结合生态观光、自驾徒步、温泉康养、红色旅游等产业,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助于深化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

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了大量佛像、佛塔和佛经,传授了寺庙建造法式及寺规,开创了藏族翻译汉文经典的事业;文成公主进藏后,吐蕃佛教艺术明显融合了中原地区的特征;文成公主被视为绿度母的化身,因信仰文成公主而建造的寺庙、石刻等是汉藏文化交流的见证。由此可见,文成公主为佛教在西藏地方的初传、立足、发展和形成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人物。同时,文成公主作为一种民间信仰,是如何嵌入到藏传佛教信仰环境中的,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人们以往多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认识文成公主,随着宗教艺术、宗教文献、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深入,文成公主信仰在藏传佛教中国化中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多的理论与现实支撑。

【来源: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原载于《中国宗教》2025年第3期。作者廖云路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当代西藏研究所副研究员。本文为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新闻话语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2AXW010)阶段性成果;2025年西藏自治区社科院重点项目“全媒体环境下讲好西藏故事的时代内涵、结构体系与实践路径”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