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毓华: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学术演进

发布时间:2024-11-21 22:35:31 |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内容摘要】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传承发展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话语体系下,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传统史诗、民间歌谣和传统戏曲等内容得到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梳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和传承藏族传统口头文学遗产,建构中国传统口头文学体系,推动藏学、民间文学等学科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西藏地区;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

【作者简介】周毓华,陕西乾县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援藏、援疆精神的口述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号:23&ZD207)的阶段性成果。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由藏族人民创作并流传的文学作品,其历史悠久、品类多样,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传统说唱、传统戏剧、民间谚语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作为民间故事资源和文化财富,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在“国家主导、民众参与”下,大量被科学地、系统地、全面地记录并保存下来,研究者对保存下来的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戏曲等资料进行多视域探索。进入21世纪,随着藏族传统口头文学遗产逐步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当中,研究者也趋向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对藏族传统口头文学进行研究。本文全面梳理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学术演进,这对藏族传统文学史研究有重要价值。

一、国家话语体系下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

国家话语体系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在社会、文化、思想、价值等层面的系统化思考和呈现,包含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和使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维度。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对西藏地区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地搜集和整理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旧时代难登大雅之堂、鲜少被人关注的民间说唱艺人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尊重。自此,在国家话语体系下,大批文学研究工作者和文艺爱好者投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成就。

1951-1966年,学术界在国家关于民间文学“全面搜集、重点整理、加强研究、大力推广”的方针指引下,开展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搜集与整理工作。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陆续进入西藏地区实地调研。他们通过学习藏文、藏语,对口传的藏族文学进行记录和汉译,其中一部分资料被编入《西藏民间故事集》铅印本中,流传至今。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为协助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工作,曾召集70余人组成西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对西藏地区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进行调查,并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一书。民主改革时期,西藏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传统口头文学、历史文物古迹实施抢救保护。同时,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师生和内地一些学者前往西藏进行田野调查,凭借他们的专业性,这次调查工作整理收录了大量藏族传统口头文学资料,其成果《藏族民间故事选》在1961年编著完成,后于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六辑,记载了70多篇民间故事,内容广泛,影响深远,2013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与国家民委“第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从西藏和平解放到民主改革时期,是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的初始期,整体呈现的是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模式,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缺乏统一领导和科学方法,且调查组成员来源复杂,专业水平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使得这一时期搜集整理的资料较零散,在质量上也参差不齐。

“文化大革命”时期,西藏地区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的境况。直至改革开放,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搜集和整理重新迎来“春天”。在国家支持文化发展的话语体系下,社会各文艺研究组织相继成立,并积极投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整理研究中,构筑起具有整体性、科学性、规范性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整理体系。1984年,国家民委、国家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共同发起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撰工作。1985年,西藏成立了《格萨尔》抢救办事机构和抢救领导小组,对格萨尔传统史诗进行全面的普查和采集。至21世纪初,西藏《格萨尔》抢救小组搜集到的《格萨尔》木刻本、手抄本资料非常丰富,达到55种、75部。中国藏学出版社和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西藏民间故事集成》《西藏歌谣集成》《西藏谚语集成》《西藏戏曲志》《西藏曲艺志》等西藏民间文学艺术丛书。此外,廖东凡、庄晶、佟锦华等学者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西藏大学学报》《西藏艺术研究》《民间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西藏地区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由“革命话语”转向“现代化话语”,相对于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已构建起较为系统、全面、科学的搜集和整理体系。

进入21世纪,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搜集范围愈加广泛,研究方法更为科学。随着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西藏自治区依据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和部署,以前期民间对传统口头文学搜集整理为基础,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程。从21世纪初藏族传统口头文学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进行传承保护以来,收录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藏族民间文学、戏剧、传统音乐、曲艺等项目类型有十余项,自治区级、市级、县级更是达到百余项。

总的来说,西藏地区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历经70余年的实践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中,人们对流传下来的传统口头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和保存,是保证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正是因为这项基础性工作的开展,以及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多层面、多视角、多学科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才能产出高质量的成果,建构起中国传统口头文学学科体系。

二、社会历史语境下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学术研究

社会历史语境指的是历史上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倾向性,对文艺工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理解和判断有一定的影响,即文化艺术作品和活动产生所依赖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思想背景等时代环境因素。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藏民族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并口口相传下来的民族民间文化及相关的传统口头艺术,而社会历史语境是藏族传统口头文学创作者进行文化艺术创作的条件和土壤。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它所反映的藏族社会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语境下,西藏地区丰富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资源不断被挖掘和整理,学术界从民间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阐述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研究价值和研究地位。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关于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文章著作数量繁多,研究对象涉及神话传说、传统史诗、民间故事、寓言、传统戏剧等多种口头文学以及传统口头艺术。

(一)藏族神话传说研究

藏族神话传说的内容极其丰富,涵盖原始神话传说、社会阶级神话传说、文本记载的神话传说以及口传的诗体、散文体神话传说等。藏族神话传说不仅是藏族民众社会生活的映射,也是藏族民众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因此,藏族神话传说具有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多种社会科学研究价值。藏族神话传说的研究视角多样,主要围绕藏族神话传说的源起、发展、分类及特点等议题展开。

从藏族神话传说史料探讨藏族族源问题,是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石硕的《论藏族关于自身族源的三个传说及其价值》一文具有较大影响力,文章从印度徙入说、卵生说、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三个方面阐述藏族的祖源历史记忆。林继富的《西藏卵生神话源流》一文,从苯教经籍中探讨藏族卵生神话的源流,论证西藏卵生神话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下不断发展的。扎巴的《藏族神话发展阶段研究》则提到:藏族神话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物活论阶段、有灵论初现阶段、人格化阶段。王娟、仲林在《东方神话经典》中认可这种划分,并提出这几个阶段是“藏族民众对世界起源、创造、初始事件以及神的典型行为的宗教性的叙述”。才让、杨生芳的《藏族创世神话中的文化内涵》一文,着重论述了藏族创世神话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现象,以此揭示藏族创世神话中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藏族神话传说产生于西藏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其多样的故事类型和文学特征引发佟锦华、谢继胜、张慧、李学琴等学者的思考。佟锦华在《藏族民间文学》中提出:藏族神话传说中与其他民族有着共有的文化特征。谢继胜在《藏族神话的分类、特征及其演变》一文中,一方面根据藏族神话的特点将其分为动植物神话、自然神话、神怪神话、起源神话与图腾神话、历史神话、工艺始祖、其他神话七类;另外一方面,作者还讨论了藏族神话宗教衍变和民俗衍变的特征。除了上述观点,部分学者对藏族神话的特征持有不同的看法,如张慧在《藏族神话特征研究》一文中,认为藏族神话具有自然性、民间性、原始性、宗教性等特征。李学琴的《藏族神话的特点与认识价值》一文,就藏族神话的宗教性、幻想性展开讨论。此外,藏族神话传说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还有拉先的《略论藏族神话的类型和述说特征》等文章。

关于藏族神话传说的研究横跨多学科、多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实际上,在多民族的传统口头文学史料中记存着大量珍贵的藏族神话传说,就藏族神话传说中的多民族文化传播与交流来看,学界的研究尚待加强。

(二)藏族民间故事研究

西藏民间故事作为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产生于大众生活当中,语句简单清晰,内容通俗易懂,传播范围较广。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西藏地区搜集和整理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作品中,西藏民间故事资料最为丰富。其中廖东凡的《我的西藏故事》具有代表性,作者侧重于西藏民间故事的整理汇编。此外还有萧崇素、王尧、田海燕等学者编撰的藏族民间故事集,为学界探究藏族民间故事研究贡献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学界关于藏族民间故事的特性研究。这方面的早期著作有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编著的《藏族文学史》,主要着眼于藏族民间故事的社会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探讨。到改革开放时期,学者对于藏族民间故事的阶级性和意识性探讨转换到大众思想性和艺术性之上。泽绒降初在《幽默的形象深刻的含义——〈阿古登巴故事〉浅论》中强调藏族民间故事具有启迪人们思想、揭露社会阴暗的作用。从思想性视角研究藏族民间故事的作品还有尕藏仁青加的《藏族儿童文学浅见》和宁世群的《〈尸语故事〉杂论》。藏族民间故事的文学性是它作为传统口传文学具有的基本特性,研究的切入点有文学结构、文学理论、文学传播等。尹伟的《藏族民间故事〈猪头卦师〉的结构语义学阐释:“全能博士”型民间故事的个案解析》,从文学结构分析“全能博士”型民间故事。索南措在《论印度故事对藏族故事的影响——以几则动物故事为例》一文中通过动物故事的形象,论述藏族民间故事与印度故事的关系,分析民间故事的文学传播作用。学者运用多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藏族民间故事的特性,进一步提升了藏族民间故事的学术研究价值。

不同民族、不同文类之间的比较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故事比较,主要选取的是故事发生的周边民族地区,比如陶立璠在《藏族〈茶和盐的故事〉分析》中提到《茶和盐的故事》传唱的康巴地区、四川阿坝、云南中部和西藏部分地区存在异文,但其反封建的主题却是一致的。林继富的《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从26个民间故事中论述汉藏民族文化交流情况。此外还有甭琼将藏族的《阿古顿巴故事》与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故事》进行比较分析,论述了两个民族的民间故事在其创作过程中有其相似的规律,证实两个民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不同文类研究,主要是口传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比较,如李丽娟的《傻子与阿古顿巴——浅论阿来小说创作与藏族民间文学的关系》,满黎的《从“阿古顿巴”到“傻子”——阿来对民间人物的重塑》,选择将藏族口传民间故事与阿来文学进行研究比较,从而论述口传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进入21世纪,藏族民间故事的研究进入范式转换和理论体系建设阶段。国内一部分学者们开始将关注点放在系统梳理西藏民间故事的研究成果上,试图通过整理和评析前辈们的研究成果,构建藏族民间故事研究理论体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林继富,他在《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一文中,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西藏民间故事研究硕果累累。以西藏民间故事个性特征为研究核心,学者在搜集整理、文学特性、生活讲述、文化交流等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突破,凸显了西藏民间故事的文学性、生活性,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文化历史价值。文章反思、评估了70年来西藏民间故事不同研究范畴中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不足,并对西藏民间故事未来研究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刘波的《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西藏民间文学研究概述》一文提及:关于民间故事的研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学界分别使用了传播学、故事类型学、结构主义等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整体上大有成效。

总的来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民间故事研究历经诸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实践,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当然,在注重藏族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内容分析的同时,从跨民族、跨文化比较视角下研究藏族民间故事也是学界需要不断关注的方向。

(三)藏族民间寓言研究

藏族民间寓言故事,又称为民间哲理故事。它作为藏族传统口传文学的重要部分,从一定角度上呈现了藏族民众的日常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因为少数民族语言交流的局限,学界关于藏族寓言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其他体裁的传统口头文学研究比较欠缺。现今已有的成果多是对藏族寓言故事的翻译和搜集整理,如贺文宣翻译的《藏族格言故事选》,宋先伟主编的《百喻经》等。学者们整理了一大批藏族寓言故事,为后续的藏族寓言故事文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文本。

藏族民间寓言的文本研究。主要有周炜的《藏族寓言小说研究》,文章以19世纪后出现的动物寓言故事为主线,论述藏族寓言对传统文学的继承以及藏族寓言的特性和叙述方式。觉乃·云才让《论藏族古典寓言小说中的佛教思想》一文认为,藏族寓言创作者多为历代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众多藏族寓言中包含的佛教思想是藏族古典寓言小说最核心的思想内容。

与其他民族寓言故事的对比研究。民间寓言故事是民众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产生于特定的民族生活环境,感染着周围广大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寓言故事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如胡元惠在《藏族寓言和希腊寓言对比研究》一文中认为藏族寓言和希腊寓言虽然产生的年代相隔较远,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也不同,但是其结构和形式却具有相同之处。桑吉东知通过追溯藏族寓言故事的来源,论述印度《五卷书》与藏族寓言故事的内在联系。此外,国内各民族地区之间在寓言故事当中也有互动联系,如李德龙在《敦煌遗书〈茶酒论〉与藏族寓言故事〈茶酒仙女〉》一文中,将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和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敦煌遗书《茶酒论》文本内容与广泛流传的藏族民间寓言故事《茶酒仙女》进行比较,发现两者在文学手法上非常相似,且都富有深刻的哲理。李德龙通过对比研究,强调不同民族在传统文化上有着共同的情感认同,进而论证汉藏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存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近几年,藏族寓言故事的研究开始出现多元化的局面,如《试论藏族民间寓言故事》是西藏青年学者扎西次仁的硕士学位论文,文中运用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理论和藏族人民特有的认知观,分析了藏族民间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类别、特征和价值。学界的藏族寓言研究成果逐年增加,但是专门研究藏族寓言故事成果并不多见,在藏族寓言故事研究这一方面仍需学界进一步关注。

(四)藏族传统史诗研究

在藏族传统史诗研究中,关于《格萨尔》传统史诗的研究成果颇多,并已形成“格萨尔学”这一较为完备的科学体系。和平解放以后,西藏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区积极展开《格萨尔》藏族传统史诗的搜集和保护工作,涌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随着1980年第一次《格萨尔》工作会议的正式召开,《格萨尔》传统史诗迎来研究高潮。1984年4月,在第一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上,将《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列入“六五”期间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与此同时,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新疆等七个省区,成立了《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学界围绕“版本研究”“对比研究”和“传唱艺人研究”等议题展开,研究成果精彩纷呈。版本研究方面,王沂暖提出根据《格萨尔》的流传情况可分为章本和部本,在他的《关于藏文〈格萨尔王传〉的分章本》中谈到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分部本达到200部左右,分章本存在藏文、蒙古文、土族、裕固族等版本。古今、古正熙两位学者在王沂暖教授的研究基础上,搜集整理了格萨尔王传的二十三部分章本资料,发表《〈格萨尔〉分章本简介》一文。何天慧的《藏文〈格萨尔〉分部本浅论》则从格萨尔征战故事角度划分分部本的层次。降边嘉措一直关注《格萨尔》的搜集整理,1983年发表《关于〈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工作》一文,之后于2013年完成藏文《格萨尔》精选本(40卷)编撰出版工作。关于藏族史诗《格萨尔》的版本研究,历经几代学者的努力,取得系统、全面的成果。

罗文敏在《纵聚向与横组合:〈格萨尔王传〉与〈荷马史诗〉整体结构之异》中对两部史诗进行纵横对比,认为《格萨尔王传》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运用复沓回环的故事并列叠放,而《荷马史诗》则是主次分明的线性连接。丹曲的《<格萨尔>与藏族绘画》则将同一个民族的不同艺术形式比较研究,论证《格萨尔》是藏族绘画内容的重要来源。徐国琼教授的《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藏汉友谊》一文,认为《格萨尔》史诗中汉藏民族间的甥舅关系、贸易关系、姻亲关系,可充分证明汉藏民族之间“合同如一家”的深情厚谊。

作为藏文化的“活化石”,格萨尔史诗于2006年被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于格萨尔说唱艺人保护问题再次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学界关于传统史诗说唱艺人的研究,主要关注传统史诗说唱方式、说唱艺人本身、说唱艺人唱本三个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著作有法国藏学家石泰安的《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的研究》,此书一度被国际藏学界当作格萨尔史诗研究的高度概括总结性著作。杨恩洪的《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也是国内较早关注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资料,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范式。

目前围绕《格萨尔》这一民族传统口头文学瑰宝展开的研究硕果累累,但是藏族传统史诗当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却少有人涉足,关于这方面研究尚待加强。

(五)藏族传统歌谣研究

藏族传统歌谣作为最能直观地反映藏族民众日常劳动生活的文学作品,是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璀璨明珠。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关于藏族传统歌谣研究方面的成果丰富多彩。学界对于藏族传统歌谣的整理在民主改革时期便开始进行,如佟锦华的《谈谈藏族民歌》和王尧的《〈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的藏族古代歌谣——西藏文化巡礼之二》,这些论著是从整体上归纳整理西藏传统歌谣的代表性作品,为后续学者开展藏族传统歌谣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资料。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对藏族传统歌谣整理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中共西藏工委宣传部编辑出版的《西藏歌谣》,收集了流传度较高的藏族传统歌谣。其他相似的成果还有《不同的生活不同的歌谣》《关于西藏民歌的几个问题》等。

藏族传统歌谣唱诵方式研究。西藏藏族传统歌谣源自不同地域,唱诵方式也有所不同。管村在《藏族民歌:西藏民间文学的一朵奇葩》一文中提到藏族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为“鲁体”和“谐体”两类。“鲁”即是歌谣,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演唱形式,在节奏上多呈现三连音和附点音符,较生动活泼。“谐”同样是一种歌唱方式,歌词一般为短小精悍的六字句,反映了藏族群众现实生活感受。关于藏族传统歌谣演唱风格的研究作品有王尧的《藏歌——“谐”——浅论》《略谈西藏民歌中谐系民歌》,何永才的《再谈“谐青”》,谈士杰的《琐议藏族谐体民歌》和孟新洋的《浅谈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等文章。

藏族传统歌谣文化艺术特色研究。藏族传统歌谣内容多样,包括情歌、史诗民歌、仪式歌等多种类型。在藏族传统歌谣类别研究中,藏族情歌的研究占有一定的分量,成果丰富。如黄颢、吴碧云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平考略》和李学琴的《仓洋嘉错生平初探——〈仓洋嘉错秘史〉简介》,探讨了仓央嘉措创作情歌的背景和缘由。段宝林的《西藏仓洋嘉错情歌的思想和艺术》和降大任的《仓洋嘉措情歌的思想性和艺术特色》等文章探讨了仓央嘉措情歌当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王振华的《藏族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读〈仓洋嘉错情歌〉》一文中则肯定了仓央嘉措情歌在藏族文学当中的地位和价值。此外,其他类型的史诗民歌、仪式歌、时政歌,大部分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歌谣集成·西藏卷》。

70余年来,学界对藏族传统歌谣的收集编译,以及说唱方式、传唱艺人研究,整体上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新世纪,这朵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奇葩必将继续绽放。

(六)藏族传统戏曲研究

传统戏曲是对人物间对话的描述,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本戏(主要是历史剧)和小戏。藏族传统戏曲又称藏戏。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指出:“地方戏,尤其是地方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实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尤其是民主改革以后,西藏地区的藏戏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在国家关于“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的方针指导下,纷纷投入对藏戏的搜集整理,其出版的成果为藏戏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王尧、任丽章、刘凯、王华、程志群等学者以藏戏的起源、类别和意义为题展开讨论。代表性作品有王尧的《略论藏族民间戏剧故事》,作者通过整理藏戏的资料,讨论分析了藏戏的分类和起源。

改革开放以后,西藏地区的藏戏演艺活动日益活跃。1979年,拉萨市居委会业余藏戏演出队公演活动在拉萨开展。学界随之展开针对业余藏戏的研究,刘志群和廖东凡在《高原的艺术明珠重放光彩——记西藏首届业余藏戏会演》中评述了藏戏说唱艺人对传统藏戏的创新。1980年,叶林在北京观看藏戏团演出《朗莎雯波》后,发表《西藏民族艺术的骄傲——喜看藏戏〈朗莎雯波〉来京演出》一文,认为“藏戏的演出形式活泼,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点,在琳琅满目的民族艺术中独树一帜,显示了西藏文化的特有的光辉。”刘志群的《藏戏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一文,则将藏戏置于中国戏剧史整体发展脉络中审视,认为“藏戏这样历史悠久,传统丰富,具有强烈民族特点和奇特的形式风格,是我国少数民族中艺术上发展较为完整,保持较多特色的戏剧,应该在我国戏剧史上占一重要席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藏戏理论研究成果普遍呈现出全面、集中的境况。系统性研究和整理藏戏资料的集成著作有《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中国藏戏艺术》《西藏音乐史》《西藏藏戏形态研究》。从多个学科视角研究藏戏的文章著作亦为丰富,如边多从音乐学视阈对西藏戏曲剧种音乐的探讨。刘志群、张鹰、韦芝、张昌富等学者从美术学视角探讨藏戏的美学特色,代表性作品有《藏戏艺术及其美学特色》《藏戏舞台美术探索》《浅论藏戏的结构特色》等文章。历史学视角下的藏戏研究成果,则有刘志群、尹欣桐等学者相继发表的《试论藏戏艺术的起源和形成》《西藏和平解放70年以来藏戏艺术的发展与成就》等文章,着重探讨藏戏的源起和发展。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学术界关于藏戏的研究有综合研究、起源研究、文化特征研究、音乐形态研究、史学研究等。不同视角下的藏戏研究成果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具有相关性,众多类型的研究成果构筑起藏戏研究的整体脉络。

三、新世纪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在资料搜集、研究取向、研究范式以及话语体系等方面经历了一个区域性到整体性的发展过程。到新世纪,关于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研究理念更趋成熟。联合国在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人类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也将各民族的“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研究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热门议题”。

(一)新世纪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新特质

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作为西藏地区的本土文化资源,进入新世纪后被学术界快速纳入全国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浪潮当中,实现文学性研究向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研究的理念转变。2006年西藏自治区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目之一,也被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抢救当中,得到系统、全面的保护。2009年9月“《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从而占有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的一席之地。我国自2006年开始,先后组织开展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与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戏剧、曲艺等类型有10余项。其中,民间文学类有格萨尔史诗、嘉黎民间故事(2项);传统音乐类有藏族民歌〈班戈昌鲁〉(1项);藏戏类有拉萨觉木隆、日喀则迥巴、日喀则南木林湘巴、日喀则布江噶尔、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琼结卡卓扎西宾顿、尼木塔荣藏戏(7项);曲艺类有古尔鲁(1项)。2006年西藏地区全面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2010年西藏地区整理出版一系列“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和视频音像制品。201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民间歌舞芒康弦子”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运用多媒体实现全方位展示“芒康弦子”内容和发展历程的效果。2015年,结合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情况,抢救性地记录了大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资料。目前已出版《中国藏戏史》《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藏北格萨尔艺人档案》等近百种与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相关的著作和音像视频。学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对藏族传统口头文学项目本身、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传承人、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曹娅丽的《藏戏表演与节日传统——基于2013年拉萨雪顿节藏戏汇演的考察与思考》一文,通过考察雪顿节中的藏戏表演活动,关注藏族节日仪式与戏剧发生、延续与传承的样态。吕寻金和刘合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与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析》一文,通过梳理《格萨尔王》中所记载的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以期弘扬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实现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2021年正值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平措顿珠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综述》一文中,回顾了西藏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传承人保护和拓宽传承方式等层面的工作历程,认为西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依然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李宜和辛雷乾在《藏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多年来的变化与思考》一文中,总结藏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困境,提出未来藏戏发展的路径。

(二)未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研究趋势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包括民间歌谣、民间文学、传统史诗、民间故事在内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得到全面发展,并成为助力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口头为传承形式的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困境,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生境被进一步压缩,口头文学传承者也逐步成为社会舞台边缘性人物。如何实现藏族传统口头文学遗产可持续传承和保护,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021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世纪持续发展的纲领。因此,在《意见》的指导下,须以70年来研究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实践成果为基础,探索未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发展方向。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指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支撑,而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纽带。二是关注国际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的学术动态,拓宽学术视野,将比较研究、口头程式、表演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借鉴和应用到我国西藏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当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和运用国外传统口头文学研究理论和方法时,应切合西藏地区传统口头文学传承的实际,避免生搬硬套,破坏原有的传统口头文学生存空间。三是注重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基本属性,强调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本身的“口头性”。口头文学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传承得以发展、流传,因此多民族的交流是传统口头文学得以继续弘扬的重要途径。四是融入文化教育体系,拓宽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传播途径。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是藏民族劳动的智慧结晶,具有历史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让藏族传统口头文学走进校园,可以树立青少年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培育新一代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传承人。

结语

西藏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承载着西藏地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虽起步较晚,理论基础较薄弱,但是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藏族传统口头文学在国家话语体下建构起了科学、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体系,出版和发表了众多传统口头文学研究成果,为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撑。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传统史诗、民间歌谣、传统戏剧研究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了学术界对藏族传统口头文学人民性、集体性和文学性阐释。进入新世纪以后,“传统口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研究态势。

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承担着存续民族文化遗产、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责任和使命,梳理藏族传统口头文学7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助于增强人们对藏族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史实的认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藏族民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贡献认识,有助于西藏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望未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研究依然是引人注目的学术领域,学者们在拓宽学术视野的同时,须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点的传统口头文学理论体系,以期为世界各民族传统口头文学的保护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