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哇·阿旺桑波编著:《宗喀大慈宏觉寺——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古刹》,中国藏学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
前言
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它是架设在古代东方与西方以及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一条“黄金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一条和平之路和信仰之路。历代先贤为了开辟这条黄金通道,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之路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诸多最伟大的遗产之一,它是中国的丝绸之路,也是世界的丝绸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所说:“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那久远的年代里,从中国的长安(起点)到意大利的罗马(终点)之间,在古老的中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不仅传送着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玻璃等物品,也传递着中国的四大发明,传递着中华文化、文明和思想。在这条通道上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宗教文化的传播者、朝圣者、传法弘道者的传奇故事。像原籍古印度、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东晋时期的高僧、旅行家法显,唐代高僧、大翻译家玄奘,等等。从他们的经历和故事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不断探索、渴望创新和追求美好、幸福和光明生活的伟大精神,感受到一种舍生忘死、利益众生、坚忍不拔的理想与信念。
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历来被划分为北线、南线和中线。在丝绸之路的南线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佛寺——宗喀大慈宏觉寺,已经历尽千年的沧桑,它既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座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存,也是今天伟大的“一带一路”宏伟目标的美好见证。
追溯这座千年古刹的源头,要从大约公元7世纪的唐朝说起。当时,唐皇室的珍贵之宝——佛祖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在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被作为公主的陪嫁沿着唐蕃古道入藏。赴藏途中,文成公主一行在青唐驿,亦即后来的宗喀大慈宏觉寺原址之地,待了一个多月,并留下一处土坛宝座,这成为后来宗喀大慈宏觉寺依此而建的缘由。
宗喀大慈宏觉寺由喇钦·贡巴饶赛创建。其时正值藏传佛教后弘期,卫藏三贤哲和果望、静闻两位大和尚为喇钦·贡巴饶赛在丹斗水晶山授戒传法。喇钦·贡巴饶赛后赴宗喀青唐地区,创建了宗喀大慈宏觉寺,作为授戒弘法道场,并为鲁梅·慈诚喜饶等卫藏青年十人授戒,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最早的授戒传法者之一。十青年返藏后,在卫藏地区广泛授戒传播律部经典教义。从此,宗喀大慈宏觉寺成为授戒和传播佛学文化教育的重要道场,也是“下路弘法”的主要兴盛地。
至北宋时,唃厮啰建立了宗喀政权,修建了青唐城(今西宁市)。从此,宗喀大慈宏觉寺成为宗喀王室供奉的王室寺庙。因此,历史上素有“先有宏觉寺,后有青唐城”之说。
到了元代,阔端和元世祖忽必烈先后迎请萨迦班智达及其侄八思巴到此广转法轮,四世噶玛巴若必多杰、敦珠仁钦法王在此为年幼的宗喀巴进行启蒙教育,为宗喀大慈宏觉寺的历史又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宗喀大慈宏觉寺住持勺思吉监参重建该寺。此举颇受朝廷重视,寺僧札思巴锁南曾受封为国师,多次进京朝贡传法。由于明朝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该寺明代时在西宁地区广有影响,冠盖一方。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额尔德尼洛桑巴丹益西应乾隆帝之邀东行,途经青海时待了五个多月,先后驻锡在塔尔寺和宗喀大慈宏觉寺,并为广大僧俗群众举行了盛大法会。乾隆皇帝将宗喀大慈宏觉寺赐予六世班禅大师。从此,宗喀大慈宏觉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在青海的驻锡名寺和重要弘法道场。六世班禅大师后来任命其弟子甘肃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布为宗喀大慈宏觉寺住持,几经增缮,声誉日隆,该寺已然成为西北地区弘扬佛学文化,蒙、藏高僧及地方官员商谈重大政教事务的主要场所。
1951年12月15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的习仲勋,专程前来为十世班禅大师赴藏送行,并在宗喀大慈宏觉寺与十世班禅大师商讨赴藏具体事宜。此举成为宗喀大慈宏觉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悠久的宗喀大慈宏觉寺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青海省红色爱国主义寺院、青海省政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等。
与北京白塔寺和雍和宫、西安广仁寺、呼和浩特大昭寺、沈阳皇寺等寺院类似,宗喀大慈宏觉寺是地处繁华城市中的藏传佛教寺院。这座寺院有漫长而又曲折复杂的历史演变,它所经历的千年间朝代更替、风雨沧桑,也清晰地铭刻了古老的藏传佛教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宗教文化交流历史,以及悠久而密切的精神关系。
目录
购书请扫码进入中国藏学官方书店: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