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觉寺金顶
闹市中的宏觉寺
一
宏觉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据《西宁新府志》载,寺庙修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原名“妙华庵”。但是在更早时候的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时,曾在寺庙原址修建一处土坛作为释迦牟尼佛等身像的供奉宝座。公元941年,喇钦·贡巴饶赛在此土坛上着手创建寺庙。北宋时期,宗喀王唃厮啰建立吐蕃政权,筑成青唐城,将寺庙供奉为家庙,因此有“先有宏觉寺,后有青唐城”之说。
在元代,经该寺住持西纳格西和西纳堪布先后牵线搭桥,阔端王迎请萨迦班智达与帝师八思巴前往参加凉州会盟途中,为了圆满完成会盟,驻留宏觉寺沟通协商、统一思想。
明永乐十年(1412),敕赐寺名“弘觉寺”,颇受明代朝廷重视,期间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其住持托思巴索南被永乐皇帝封为国师,多次进京朝觐,得到明朝皇帝大量赐赏,故声名远播。明正统八年至十四年(1445-1449),宏觉寺住持勺思吉赴长安主持重建荐福寺(小雁塔),历时二十三载,并立下由正统皇帝赐为圣旨碑。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六世班禅应乾隆皇帝邀请东行,驻青海塔尔寺和宏觉寺长达5个月之久。从此,宏觉寺成为历代班禅大师在青海的驻锡地和弘法道场。
二
1949年8月6日,兰州战役即将发起之日,毛泽东主席在致彭德怀、习仲勋的电报中指出:“班禅到兰州,你们攻兰州时请十分注意保护并尊重班禅及在甘青境内的西藏人,以为解放西藏问题做准备。”同时,党中央决定由习仲勋同志负责与班禅的联络工作,习仲勋遵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为争取团结和保护十世班禅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西宁解放时,十世班禅滞留在都兰香日德寺,青海省军管会很快与班禅取得联系。习仲勋同志就班禅返回西宁的各项事宜作出缜密安排,保证了班禅一行如期平安抵达西宁。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6月,班禅派堪布会议厅(简称“堪厅”)重要成员计晋美作为十世班禅的代表,专程到西安拜会习仲勋同志,向习仲勋同志汇报了班禅对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衷心拥护的热忱。习仲勋同志十分支持班禅的爱国义举,并通过计晋美再次传达了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班禅的关切和期望。1951年4月下旬,班禅从宏觉寺起程,赴京参加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的签订。路过西安时,习仲勋同志亲自到机场迎接班禅一行。这是班禅第一次会见习仲勋同志,这次见面是习仲勋和班禅40载革命友谊的新起点。4月27日,班禅及堪厅僧俗官员一行45人到达北京,周恩来总理、朱德副主席等中央领导前往火车站迎接班禅一行。五一节当天,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切接见班禅和阿沛·阿旺晋美,并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随后顺利签订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
根据十七条协议有关条款,十世班禅及其堪厅要回到久别的西藏日喀则,这是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之一。党中央为了保障班禅一行平安顺利进入西藏,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会议,就班禅进藏的政策方针、安全保卫、干部配备、后勤保障、交通路线、起行时间、路线等做出了缜密周详的部署,同时授命习仲勋同志继续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并由他代表党中央、毛主席专程到西宁为班禅送行。
习仲勋同志和十世班禅在西安一别不到半年时间,1951年12月15日上午9时许,习仲勋同志一行乘车抵达宏觉寺,两人在仪仗队迎接中缓步走进宏觉寺,分坐在堪厅会议室靠窗的一对老式木椅上,两人就像老朋友聊家常,谈得热烈又亲切。会见中,习仲勋同志向班禅传达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对进藏一事的高度关心,并通报具体事项安排进展情况。习仲勋同志对班禅一行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雪中送炭的深情,给班禅和堪厅全体人员给予了莫大的鼓舞。12月19日,习仲勋在西宁宏觉寺会见青海省党政军代表和来自青海、甘肃各地区、各大寺院的活佛、高僧大德、地方千百户和僧俗群众,并主持十世班禅进藏的送行仪式。随后,习仲勋同志紧紧握着十世班禅的手,献上洁白的哈达,两人深情拜别。十世班禅一行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1952年6月30日,抵达历代班禅驻锡地——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登上了历代班禅大师的宝座,举行了盛大的坐床仪式。
当时,班禅进藏是一项艰巨的重要的政治任务,涉及政治、军事、民族、宗教等各方面,相互之间又盘根错节,极为复杂,且时值隆冬,进藏队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的制约,路途艰辛。宏觉寺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这里,功勋卓著的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与藏民族的杰出领袖十世班禅亲切会见,共商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的落实和十世班禅进藏等重大事项,两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圆满完成十世班禅进藏这一旷世伟业,其意义深远,永载史册。同时,习仲勋同志与十世班禅的四十载革命友情,历经艰难而如初,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为后世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
现今的宏觉寺,占地面积4318.10平方米,建筑面积4529.47平方米,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经过千年沧桑的发展,当前宏觉寺建筑宏伟,已经成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寺庙大经堂是一座整体性九层楼木质结构建筑,大经堂一层供奉藏传佛教五大宗派的开创祖师,纪念他们为藏传佛教各教派的创建和藏传佛教文化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大经堂内供奉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卫藏“三贤哲”及“果望、静闻”两位汉传佛教和尚及宏觉寺的创建者喇钦·贡巴饶赛,两位汉传佛教和尚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宏觉寺同时供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祖师,共融藏传佛教五大传承,堪称推动汉藏民族团结和汉藏佛教文化融合的模范代表和典型。
1998年12月,宏觉寺被列为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被命名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四
长期以来,宏觉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继承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不断健全完善寺庙内部管理制度,各项工作取得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宏觉寺始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继承和弘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不断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五个认同”,不断挖掘和充实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时代内涵,大力弘扬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和十世班禅大师的深厚友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对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
宏觉寺始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丰富爱国主义宣传载体,拓宽爱国主义宣传渠道,传承与弘扬新时代红色文化,成功申报打造“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占地总面积达4318平方米,现有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馆、习仲勋同志与十世班禅友谊纪念馆、班禅行宫、大殿四部分组成,总结十世班禅大师、喇钦·贡巴饶赛、喜饶嘉措大师等藏传佛教历代大师们的爱国爱教优良传统。深入挖掘和促进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把保护好、研究好、挖掘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必修功课,以“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六盘山会盟”历史故事为背景,展现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壮美画卷,重温和再现藏传佛教历代高僧大德对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稳定发展的光辉历史,积极引导各族群众坚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进步,不断交流交往交融。
宏觉寺以创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示范寺观教堂”建设、“和谐寺庙”建设及“法治宣传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国旗、宪法和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寺院活动,在重大节庆日期间,组织僧众、信教群众举行升国旗仪式;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墙,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教义阐释,弘扬藏传佛教教义中的积极思想,在讲经中积极挖掘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和健康文明的内容。同时,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文明上香,着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着力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作用,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宏觉寺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弘扬乐善好施精神,坚持不懈开展“人人行善事,个个办好事”活动。2010年玉树特大地震,宏觉寺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带领僧众将价值100多万元的食品、帐篷、被褥等救灾物资送到受灾民众手中。2020年疫情期间,宏觉寺众僧心系疫区群众,积极参与同心抗疫公益慈善活动,积极筹集善款10万元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工作,凝聚正能量共克时艰。2021年,河南多地遭受洪灾,宏觉寺第一时间捐助5万元现金,送去力所能及的温暖,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在加强寺庙建设方面,宏觉寺促进寺院内部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按照“简明、管用、能用”的原则,从融合寺院传统寺规戒律和现行规章制度入手,修订完善了寺院各项制度,把制度延伸到寺院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形成了传统管理与现行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加强监督,成立民主管理评议委员会,制定评议办法,定期对民管会履行职责、宗教活动、财务管理、宗教人员操守等情况进行实时评议,接受社会监督,推进了寺院民主化、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寺院长期和谐稳定。
(来源:微言宗教公众号,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4年第8期,作者为青海省民宗委)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