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日,原创主题展览“宗山号角——纪念西藏江孜抗英保卫战120周年”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展出。该展览是西藏文化博物馆继“废奴丰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丰功伟业——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之后又一叙事宏大的西藏主题陈列展。
“宗山号角”主题陈列展概况
总体规划:“宗山号角”展览标题源自1904年西藏著名的江孜抗英保卫战,整场展览共分为“百年屈辱”“保家卫国”“宗山忠魂”与“走向新生”四个部分。120年前,英帝国主义武装侵略西藏,江孜宗山上吹响了反抗侵略、保家卫国的号角。西藏各族人民英勇顽强地以大刀长矛抵抗洋枪洋炮,以血肉之躯抗阻拥有先进武器的英帝国主义侵略者,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江孜抗英斗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向我们昭示:有国才有家,保家卫国是最高的原则和永恒的正义。他们舍身卫国的壮举惊天地、泣鬼神,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曲雄壮战歌,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光辉篇章。
策展理念:西藏文化博物馆策划这次展览的初心,不仅仅是铭记历史,讲述先烈们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更希望能以史为鉴,让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展陈设计:坚持以观众体验为核心,以江孜抗英的历史事件脉络为创意原点,展览的整体风格统一,每个单元相对独立又各具特色,注重相互间的衔接、联系,富有递进的层次感,力求从不同角度形象地诠释展览内容。通过归纳、提炼形成鲜明的展陈主题——中华民族主权不容侵犯。
展览辅以多媒体、艺术造景、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营造出与展陈主题相得益彰的宏大叙事氛围,为观者呈现出一部立体的、鲜活的、彰显西藏各族人民保家卫国决心的壮丽篇章。
展览四大亮点
“传播西藏声音,讲好西藏故事”。西藏文化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宣传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介绍西藏历史文化、深化西藏文化研究和讲好新时代西藏故事为己任,致力于收藏、保护和展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珍贵见证物以及中央治理西藏的历史物证。馆内展览不仅承载着西藏深厚的历史文化,更是观察西藏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
亮点一:首次披露的珍贵文献档案、图片、实物与音视频资料。如“藏南勘察疆域界址图”、“英国外交部档案中关于英国内阁(印度事务部)同意向江孜进军的电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在亚东关遗址发掘出土的清末民初的中外瓷器、江孜抗英的民歌音频以及老一辈革命家与藏学学者的视频访谈资料等。
亮点二:展览在原有的空间上进行了较大改造与拓展,参观路线的设置也更为灵活,观展的自由度与舒适度较从前得到了很大改善。拓展后的空间设计感、现代感更强,并增设了多处大型模拟场景,如“曲美辛谷大屠杀”“江孜保卫战”“亚东关遗址复原模型”等。这些生动鲜活的艺术造景,将参观者身临其境地带回到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亮点三:展览运用了数字多媒体与缩微技术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观众可以利用多媒体触摸屏浏览关于驻藏大臣与清代西藏地方政府官职的详细介绍,以及利用展厅内的缩微胶片阅读器阅读英国外交部涉藏档案(F.O.535)关于1904年侵藏战争前后的缩微文献等,这些都为观展带来一种新鲜的创意与体验,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参与其中。
亮点四:特别展出了著名画家董希文先生1961年赴藏采风期间创作的《抗英老人》油画的复制件。这幅名画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承载了西藏各族人民为维护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次展览,观众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这件杰作,向更多的人分享这幅作品传递的伟大爱国精神。
展览评价与思考
评价任何一个展览的优劣,不仅要综合展览本身所呈现出的样貌,还要考虑到其创作的背景以及与时代的关系。展览并非孤立的个体,而应该看作是各类信息在某一固定空间达成平衡状态的集合体,其中不仅包括场馆内部的各种动态与变化,还应包括场馆(展览)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互动。因此对一个展览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且深入的,尤其对于它所体现出的价值和意义而言。
如此,便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宗山号角”展览,而是要考虑到西藏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定位以及与此前每个原创展览的交融关系。当下,仅仅围绕历史事件进行的实物陈列与文献附着已经不能成为博物馆表达自身观点的路径。而“宗山号角”展览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只是“就事论事”,并非单纯通过讲述那段被侵略的历史向观者灌输对英帝国主义的仇恨,而是蕴含着历史对未来的昭示与启迪。展览的第四部分“走向新生”是完全原创的,它所彰显的家国情怀与时代气息,都使这场展览更具完整性,深刻展示了其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同时让整个展览有了向上的情感基调。
呈现一个展览的最终效果,也就是一段历史如何被“复制”的过程,需要经历非常复杂的工作,空间中的各种要素如何历史地被整合到某一个规范结构中,也是策展人所面临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因此在肯定“宗山号角”展览的同时,也有必要指出它的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囿于搜集展品过程的异常艰难和场地的限制,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及文献资料未能展出,实为本次展览的一大遗憾;另外,策展过程中在处理观感与信息的平衡方面尚有所欠缺,对于一些实物或档案的阐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当然,即使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这场展览依然给参观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宗山号角”展览作为一堂与观众近距离接触的生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便是其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来源:《中国西藏》2024年第4期,作者张子凌系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