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书荐】马丽华:走过看过写过——“走过西藏”系列2024修订版代后记

发布时间:2024-06-01 20:27:00 | 来源:中国藏学出版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收入“走过西藏”系列的这四本书,按照写作时序,是从1987年到2001年陆续完成;涉及空间范围,大致涵括了西藏自治区东西南北中;内中所呈现的,固然集中于作者在场的二十几年见闻亲历,然于“立此存照”之外,但凡涉及一地文史,追溯起来往往千几百年上不封顶,迨至截止时间,当为“时至今日”——直到2023年春末,还在忙于进藏采访并补写相关人群的后续故事。所谓修订即修改订正,本系列纪实作品的修订原则首先是纠错,字面的打磨润色还在其次,有删减是正常的,跟访性质的续写尤其必要。终将这几点突出体现的,主要在各书最后篇章,有重组,有新写,删除了肤浅议论,充实了后话新奇。而正文部分基本做到“修旧如旧”,保留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现场既视感,增补内容则以注释类“旁白”及附录形式以示后续。

历次修订整理还体现在技术层面的改善。例如,早期版本无图,2002年以后各版配发图片并时有调整更换,算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早期版本有章无节,自2003年台版开始划分小节,是因为听从了编辑建议:方便阅读,是对读者友善的表现。由此留下各节或长或短、畸轻畸重痕迹,加之不时出现各种样式的添加痕迹,导致最终文本所呈现的与最初版本相比较,像不像跟着岁月增厚的沉积岩层,有些地方或成变质岩,个别地方更像火山碎屑岩。

类似较大幅度修订不下三次:每再版必改之,而历次修订中唯本版修改程度最大。原因来自距2007版间隔16年之久,这期间西藏面貌变化之巨,令人叹为观止。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的作者起初以为可以长长久久跟踪观察某些地方和人群,结果却是看着看着不见了,跟着跟着走丢了。极端例子至少三个:其一《藏北游历》所写双湖嘎措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发”“无人区”,寻找新牧场,到近年集体搬迁至山南农区雅鲁藏布江畔,完成了一个大跨度转折。其二是《灵魂像风》开篇第一章拉萨近郊查古村,已然不复存在,而是建成拉萨火车站,2015年夏季我还跟当年的村民、现在的市民在其新家园“柳梧新区”欢度了没有田野可转的望果节。其三是《藏东红山脉》里一个特别群体,穷乡僻壤三岩人,几乎搬空了,从金沙江畔搬迁至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这个县那个县……从前的牧民、农民和农牧兼作的山民,从此有了新的家园,正在适应新的生业和生活。衷心祝福的同时,心想那些“老家藏北”“老家三岩”的后辈们,也许会从字里行间查看故乡旧闻吧!不限于此,书中所反映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藏农牧区基层面貌,也聊供有心人从中一览,由此是否构成纪实文学价值的一部分。

很高兴能够着手旧作修改,并非经常会与此等幸运相遇,所以非常感谢中国藏学出版社提供的这次纠错机会。这四本书的多个版本多年来历经多家出版社,最后落叶归根于作者退休前十年供职其间的藏学社,可谓得其所哉。一般说来本版也该是最后修订的版本了,寄望于未来年轻一辈与我同样情怀,跟进续写全新篇章。

很高兴借修订之机重读旧作,等于是将当年走过的地方再走上一遭,好一似情景再现当年的风光路过的人。庆幸自己趁着精力充沛的时候,去走,去看,去写,当然前提是有那么多可走、可看、可写的。回想《藏北游历》之前,写下的诗句何其单纯,“羌塘又大又松软,羌塘白茫茫”,另一首诗还写过“听说这儿曾是汪洋,她要寻一枚夜光螺,又明亮又嘹亮”。几十年过后,发生沧桑之变的不仅是身处的环境,“走过西藏”的作者其人之改变何尝不如此。这四本书的采写伴随着个人学习和成长的历程,之后追随青藏高原科考团队,描述过亿万年自然演化史的《青藏光芒》;借助藏学研究成果,写下了藏地人文历史的《风化成典》——回首过往,西藏教给我的可真多。

2023年5月定稿于北京

购书请扫码进入中国藏学官方书店:

(来源:中国藏学出版社)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