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发布时间:2024-03-24 19:13:00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边巴拉姆

卫岗

娜木拉

赵坤宇

主持人语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民族报邀请4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介绍各地各领域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举措和成效,并就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建言献策。

访谈嘉宾:

卫岗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娜木拉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

边巴拉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赵坤宇 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主持人 本报记者李翠、海宁、王琪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您所在的地方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成效如何?

卫岗:党的十八大以来,德宏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特色亮点:

一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环境。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实施方案》及任务清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依托“十县百乡千村万户”工程,建设一批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从各族群众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日常事务入手,不断筑牢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思想基础、生活基础、交流基础,努力推动各民族实现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促进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二是发展“旅游+节庆”。德宏州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傈僳族阔时节等传统节日,早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同欢庆的节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节促“三交”,吸引各族群众不分彼此、沉浸式共享共庆“我们的节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各族群众的心田,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润物无声。

除了节庆活动之外,我们还持续在挖掘中华文化内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狠抓文旅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制定《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方案》,打造了出冬瓜村、回贤村、介桃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网红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建成乡村客栈、农家乐,组织景区周边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增加群众收入,有效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年春节假期,德宏州接待游客171.94万人次,同比增长17.43%,旅游收入19.3亿元,同比增长44.35%。

三是推进各族群众流动融居。我们组织“人社服务先锋队”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宣传转移就业扶持政策,推荐就业岗位,动员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充分发挥劳务协作驻外工作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组织开展走访慰问和稳岗工作。积极整合人社、工会、妇联、高校等各行各业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各族青年到发达地区创业就业,深化沪滇协作,推荐选派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上海交流学习,深入各乡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我们认真抓好城市民族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鼓励各族群众双向流动,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对接协作工作格局。扎实开展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志愿服务交流等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到上海、重庆等地结对子、交朋友,为各族青年提供教育引领、兴趣培养、资源共享、交流交友的平台。

赵坤宇: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作出“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的重要指示。在“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黑龙江省充分发挥冰雪资源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推动“冰天雪地”变身“金山银山”。这个冬天,黑龙江省推动“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南方游客占领“冰城”,黑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各族群众出游的重要目的地。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1009.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4.2亿元。黑龙江省累计接待游客达222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1.9亿元,均达到了历史峰值。

巩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局面。黑龙江省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认真谋划组织,把真心真诚真情融于冰雪旅游。比如,广西、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小朋友来黑龙江游学,得到悉心照料,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哈尔滨市组织来自新疆、天津、山东的500多名学生开展各族青少年交流冬令营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学习帮助,增进了解、深化友谊。

多点联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黑龙江省以各类博物馆、展览馆为平台,以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共鸣,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教育在旅游活动中持续深化。最令人瞩目的是,各地游客在寒风中排着长队参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今年以来,该陈列馆接待观众超过1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集中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今年冬天,各民族同胞身穿盛装亮相哈尔滨,为家乡代言,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黑龙江省将浓郁的“民族风”和冰天雪地巧妙融合,通过文旅活动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形成全国范围的协同互动效应。黑龙江省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将话题量转化为消费量,引发全国性冬季旅游热潮,各地各领域多角度延伸合作不断加强,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向纵深发展。

主持人:国家民委会同有关部委组织实施的“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是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举措。您所在地方或领域在实施“三项计划”方面有哪些创新之举?

边巴拉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前往西藏自治区、四川涉藏州县等地进行调研,发现各地各级党委政府都将促“三交”融入各项工作,成效非常显著。

我曾到西藏山南市桑日县一个葡萄种植基地调研。这个基地是由当地政府和自治区妇联共同扶持建设的,工作人员有850多名,其中女性占64.7%。种植基地的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由汉、藏、纳西、傈僳、白、彝等多民族组成。多年来,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播种、共同劳作、共同收获,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结下了亲如一家的深厚感情。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家都会一起欢庆;不管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竭尽全力给予帮助。我遇到一位纳西族管理人员在记录出工情况,他与当地阿佳(妇女)都用普通话交流,彼此说说笑笑,气氛很是融洽。阿佳们告诉我,她们在种植基地就近务工,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通过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了解到各民族风俗习惯,并且经常到内地参观学习。

拉萨作为热门旅游城市,每年都有很多国内外游客前往。其中,布达拉宫是最受欢迎的打卡地。拉萨龙王潭公园位于布达拉宫后面,与布达拉宫景区融为一体。这一热门景区也是当地群众重要的健身娱乐场所,每天清晨健身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随着群众健康意识增强,大家自发组建了各种健身组织,如老年健身队、锅庄队、朗玛堆谐队等等,欢快的音乐和轻盈的舞姿吸引着游客驻足。看到跃跃欲试的游客,当地群众会热情地招呼他们一同参与,并耐心教他们跳舞。一位舞蹈队阿姨告诉我,她们很乐意与各民族游客一起跳舞,让他们体验西藏文化,感受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娜木拉: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是以教学为中心,集演出、创作、科研为一体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与关怀,被誉为“中国音乐家摇篮”。学校非常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遵循“尚德、砺志、博学、精艺”校训精神,以学生为本,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创新发展,各民族师生共融共学、共居共餐、共乐共享,为国家培养高精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后备音乐人才。

学校建立了民族团结教育培养机制,小学组织开展“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等主题班会,初高中阶段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定期举办各民族学生座谈会,邀请专家开展《乐声中的红色故事》《国歌·国魂》等特色讲座。

在国家民委、北京市政协、市民宗委以及丰台区委统战部、区政协和区民宗办等部门大力支持下,秉承“坚持首善标准、发挥示范作用”的理念,我们筹建创办的“北京市民族团结日音乐节”顺利落地并打造成为一个亮丽品牌。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举办“北京民族团结日音乐会”。2022年,在北京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专家团队,为北京民族团结日创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大型交响组曲《融合之光》出版发行。2023年,这部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首演,56个民族的孩子伴着雄浑的乐曲放声歌唱。参加演出的孩子们骄傲地说:“今天做祖国的好少年,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

同时,我们参与创办了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京港澳(台)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等活动,并带领京、港、澳青少年前往呼伦贝尔体验那达慕大会、篝火晚会等,与当地青少年交流,碰撞出团结进步的火花,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经过3年工作,京、港、澳三地157所学校、2万余名学生参与嘉年华活动,该活动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京港澳文化交流品牌。我相信,今后这项长期开展的活动必定会用音乐架起沟通青少年心灵的桥梁,增进青少年“五个认同”。

在以上促“三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从2022年开始持续协办国家民委组织开展的边疆民族地区各族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以音乐为纽带,架起各民族学子连心桥。

卫岗: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例,我们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等,打造一批旅游基地。创新推出5条非遗旅游线路赋能文旅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深化“文旅+非遗”形式,创新打造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推进边境乡村旅游集聚化发展,让旅游成为各族群众享受祖国大好河山、感悟中华文化、增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二是聚焦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结合德宏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在德宏州博物馆、梁河南甸宣抚司署、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公园等景区,用历史和文物讲好“大一统”“大团结”“大融合”“四个共同”“爱国主义”的德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狠抓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党建+文旅”产业发展模式,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持续开展泼水节、目瑙纵歌节、阿露窝罗节、阔时节系列活动,举办中国公路和山地自行车联赛首战赛、“一马跑两国”等系列文体赛事,有效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消费增长,增加群众收入,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让“月月有节庆,月月有赛事”的“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成为德宏旅游新常态,让各地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东西南北相承一脉、中华一家其乐融融”的情谊。

主持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您在进一步做好促“三交”工作方面,有什么意见建议?

卫岗:建议持续加大对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大力改善民族地区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条件,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边巴拉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各民族不断接触、联合、融合逐步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新时代,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才能真正凝聚各民族团结力量,增进“五个认同”,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建议加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梳理和研究,特别是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作出的贡献,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加大对促进各民族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导向的专题调研的支持力度,重点调研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课题。

娜木拉:在进一步做好促“三交”工作方面,建议如下:一是从国家层面为民族团结设立节日,既回应各族人民群众的关切,又能巩固民族团结的根基。二是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中小学德育、美育、教育工作。举办座谈会、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潜移默化地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赵坤宇:随着越来越多的“冷资源”成为发展“热能量”,一幕幕龙江振兴故事,正在风光旖旎的北国持续上演。黑龙江的实践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经验,尤其是对民族地区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实现振兴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总结黑龙江经验,提出如下建议:

凝心聚力促“三交”。依托当地优势旅游资源,围绕打好文化旅游牌、边境旅游牌,发挥本地在餐饮、区域、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借机借力促“三交”。加强各部门沟通合作,筹拍体现本地特色、反映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的宣传片,优化特色旅游商品供给,推出边境游、特色村寨游等旅游项目,发展“候鸟式旅游”“银发经济”,建设研学、养老、休闲胜地,加强与文旅、财政、发改等部门合作,促进“三交”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协作合力促“三交”。探索跨省域合作创新,例如,黑龙江省与广西等边境省区签订《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合作框架协议》,创新建立沟通联络机制,不断打牢促“三交”的基础。

营造氛围促“三交”。做好宣传报道,邀请各级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总结“三交”典型经验,用好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3月12日第5版)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