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夏玛曲吉旺秋(1584—1630)造《阿毗达摩俱舍论总义释》——一个文体、内容和语境的特例

发布时间:2024-01-25 21:05:00 | 来源:​汉藏佛学研究 | 作者: | 责任编辑:

汉藏佛教语文学系列讲座第23讲

Zhwa dmar Chos kyi dbang phyug’s (1584–1630) 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s General Meaning: A Specific Case in Style, Content, and Context

夏玛曲吉旺秋(1584–1630)造《阿毗达摩俱舍论总义释》——一个文体、内容和语境的特例

主讲人

Jim Rheingans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南亚、

西藏和佛教研究所藏学教授

主持人

沈卫荣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座时间

2024年1月26日周五 16:00-18:00

ZOOM会议号

843 8310 3592

密码

0126


讲座摘要

From the late 15th century onwards, the typically meditation-orientated lineages of the Karma bKa’ brgyud pa traditions have started to produce scholarly commentaries on the five great treatises, facilitated with the support from powerful rulers that lasted to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Their little studied commentarial activity to the Abhidharmakośa started with the Sa skya and bKa’ brgyud pa luminary Karma’phrin las pa (1456–1539) and his student Karmapa Mi bskyod rdo rje (1507–1554), one of the most learned masters within his school (Rheingans 2017, 2021). Mi bskyod rdo rje authored an extensive commentary on the Abhidharmakośa also known as Kar ṭīk, replete with doctrinal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Wangdi 2023). The Ninth Karmapa (1556–1603) in turn, composed a digest of that monumental treatise in a more concise Explanation of the Abhidharmakośa: The Youthful Play. And his student Zhwa dmar Chos kyi dbang phyug, again condensed this work in his Explanation of the General Meaning of Abhidharmakośa: The View of Vasubandhu. The main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esent the context of its composition and analyse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this peculiar work as the third in a line of presumably related commentaries.

从 15世纪晚期开始,噶玛噶举派中一些典型的以禅修为导向的传承开始对《五部大论》进行学术性注释,这得益于强大的统治者的支持——一直持续到 17世纪早期。在萨迦派和噶举派学者噶玛赤列(1456—1539)和他的弟子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1507—1554)之前,噶举派学者们对《阿毗达摩俱舍论》的研究注释甚少。弥觉多吉是噶举派中最博学的大师之一(Rheingans 2017,2021 ),他撰写了一部关于《阿毗达摩俱舍论》的广释,又称“噶滴”(Kar ṭīk),其中充满了对教义的讨论和辩论(Wangdi 2023)。第九世噶玛巴(1556—1603 )则将这部不朽的巨著进行摘录辑要,编成了一部更为简明的释论《阿毗达摩俱舍论释义:青春游戏》,而他的弟子夏玛曲吉旺秋又将九世噶玛巴的论著进一步提炼为《阿毗达摩俱舍论总义释:论世亲的观点》这一著作。本文主要目的是介绍《总义释》的创作背景,并分析这部独特的作品——作为一系列可能相关的《阿毗达摩俱舍论》注释文献中的第三部——其文体和内容。


主讲人

Jim Rheingans,硕士毕业于德国汉堡大学西藏研究专业(辅修古典印度学和民族学),在英国西英格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先后在德国汉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跨区域和文化学院担任访问教授,在德国波恩大学担任藏学代理教授,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语言和文化学院任教。自2023年8月起,担任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南亚、西藏和佛教研究所的藏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藏的宗教、文化和思想史,尤其12–17世纪藏传佛教的禅修传统、西藏和印藏文学,主要是叙事和诗歌文本、西藏文学和佛教在欧洲的传播等。近期出版著作:《西藏文学体裁、文本和文本类型》(2015)和专著《第八世噶玛巴的生平及其对大手印的诠释》(2017 )、《噶玛赤列(1456—1539)的生平与作品:来自藏南的无宗派神秘学者》(2021)。


主持人

沈卫荣,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清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元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学研究会副会长。历任哈佛大学印度梵文研究系合作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中亚系代理教授、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共同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柏林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藏佛学研究中心主任。2013/14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业方向为西藏历史和汉藏佛教语文学。代表作有《西藏佛教历史的语文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想像西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文本与历史:藏传佛教历史叙事的形成和汉藏佛学研究的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回归语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大元史与新清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和《从演揲儿法中拯救历史:元代宫廷藏传密教史研究》(中华书局,2022年)等。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