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德新:“何以中国、因有边疆”,边疆考古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发布时间:2024-01-14 17:57:00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中国边疆考古是以现代边疆地区为核心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地域上来看,我国陆地边疆主要包括东北地区、新疆、内蒙古、甘肃、西藏、云南、广西等相关的区域;从时段上看,涵盖了从旧石器时代以来的漫长历史发展阶段,研究领域具有国际性和区域交流的特点。“何以中国、因有边疆”,边疆考古越来越成为当今学术的热点课题。

2023年的中国边疆考古涵盖广泛,若以一言蔽之,就是在考古学的视野下,突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学理上,将边疆地区的考古、民族、宗教等内容纳入研究视野,尤其是对汉唐时期的考古工作加大研究力度,突出民族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内容。对汉唐时期及之后的古代城址、“丝绸之路”沿线遗迹以及礼仪性、生产类遗存等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全方位展示边疆地区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认同过程。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考古人员在室内整理文书。胡兴军供图

新疆是近几年来开展边疆考古田野工作的重点区域。立足“考古中国”项目,考古工作者围绕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交流、早期文明、统一多民族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多元宗教发展与中国化的考古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就考古成果来说,通天洞遗址开启了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新格局;在天山区域温泉呼斯塔等遗址的持续发掘,深化了对新疆史前文化谱系、社会形态、文明演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轮台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吉木萨尔北庭故城遗址、奇台唐朝墩古城遗址以及尉犁克亚克库都克唐代烽燧遗址的发掘,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唐代军政体系建制等大有帮助。此外,其他一些重要发现也开启了认识中华民族的新视窗。

西藏考古工作凸显统一协调、全面布局的新思路,主动性发掘的项目成果逐渐构建起西藏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从距今4万年前至距今1400年,西藏考古学在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有新发现。其中,日喀则市康马县玛不错遗址以丰富的文化堆积表明,该地区在距今4000年前就出现文明曙光。

▲考古队员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开展发掘工作。董新林摄

内蒙古考古工作在课题制的引领下有序展开,并不断向深度推进。其中,巴林左旗辽上京遗址的发掘成果丰硕,新发现一处布局清楚、体量很大的院落;赤峰彩陶坡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蚌质龙形饰件,为探求红山文化先民的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两项发现显示了内蒙古地区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中和早期中国形成阶段所起的作用。苏尼特右旗吉呼郎图墓群是阴山以北草原地带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处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出土材料显示了两汉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态势。该墓群与之前发现的武川县坝顶北魏祭天遗址相呼应,共同显示了北方地区各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演进之路。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吉林和龙大洞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新华社发(国家文物局供图)

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考古工作,在高句丽、渤海考古和金元等时期重点遗址上持续加大力量,开展区域调查、发掘。其中,辽宁省对早期高句丽聚落的发掘和研究,清晰地展示了早期高句丽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吉林省在延边珲春古城村寺庙址等遗址发掘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和龙獐项古城、獐项墓葬进行重点发掘,获得了一批关于渤海祭祀建筑和王室墓葬等方面的重要资料。黑龙江省通过对金上京遗址的重点勘探与发掘,明确了皇城的布局和沿革,首次确认了城址的营建使用情况,明确了上京城南北两城一体化构筑的模式。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工作人员在元谋猿人遗址开展精细发掘。新华社记者王安浩维摄

云南考古工作在2023年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获。尤其在围绕滇池的持续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上,考古认识深入到了滇文化的起源与早期发展,以及汉朝中央政府对当地的行政管理。

2023年,边疆考古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日益刷新人们对于相关领域的认识。一个个考古发现,让一段段尘封的历史逐渐呈现出原本的面貌,有助于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边疆考古正当其时,灿烂生辉、星光熠熠。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1月5日第6版,作者系新疆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