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班禅画像》唐卡: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发布时间:2023-12-17 15:22:00 | 来源:中国西藏网 | 作者:王淑 赵振宇 | 责任编辑:

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西,是清代唯一一位来朝觐的班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月十七日,六世班禅从其驻锡地扎什伦布寺出发,艰苦跋涉数千里、耗时一年有余,赴热河和京城朝觐并祝厘皇帝七十万寿。六世班禅进京朝觐这一恢弘壮举,对于西藏地方与清代中央关系及各民族间交往有深远意义,为祖国统一、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后世的高度称颂。在扎什伦布寺汉佛堂,供有一幅《六世班禅画像》唐卡,在记录六世班禅进京朝觐这一历史事件的同时,其高超的“写真”技艺也为外界所赞叹。 

图为扎什伦布寺藏《六世班禅画像》唐卡图由扎什伦布寺提供

这幅《六世班禅画像》唐卡纵117.5厘米,横60.5厘米,画中六世班禅身着僧袍,结跏趺端坐于宝座上,右手于胸前结说法印,左手于腹前托法轮。宝座前设供案,摆放香、花、轮等供物。唐卡上方绘无量寿佛、大威德金刚和五世班禅,下方从左到右绘红梵天、吉祥天母和乃斯护法。唐卡以青绿山水为背景,天空中绘如意祥云,设色沉稳,描画细腻,为典型的宫廷风格。 

“《六世班禅画像》唐卡分佛装像和俗装像两种形式,一共有四幅,其中三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另一幅在扎什伦布寺,据考证为清宫管理造办处奉旨让画家陆灿所画。”扎什伦布寺管委会副主任赛巴·多布琼介绍。 

故宫现存有3轴《六世班禅画像》唐卡,其背面的白绫签上有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内容一致,汉文云:“乾隆四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圣僧班禅额尔德尼自后藏来觐,上命画院供奉绘像留弆,并永崇信,以证真如。”白绫签虽然没有提到画像的作者和时间,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和学者研究,现存的4幅《六世班禅画像》眉眼的每个细部完全一样,均有明显的陆灿风格。陆灿,江苏吴县长洲人,工人物花卉,长于写真,被称为“吴中传真妙手”,名震江南。

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六世班禅画像》唐卡(俗装像)图由扎什伦布寺提供 

与传统西藏唐卡相比,这幅《六世班禅画像》有明显“创新”,陆灿在唐卡中加入传统中国山水画风格的同时,又汇入了西洋绘画的写实技法。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在其《 〈六世班禅画像〉唐卡考证》一文中介绍:“几幅画像中的主尊人物班禅的面部运用了西洋写实技法,通过色彩层层晕染达到了立体效果,但却无阴影,极为写实传神。画像背景运用中国传统的青绿山水,山峦顶部用蓝色渲染,下部为绿色,作者以娴熟的长波状笔触表现重岩叠嶂的纹理效果,并于山间点缀瀑布以及风格化的水波和枝繁叶茂的树木。《六世班禅画像》唐卡可称是西洋画法和宫廷画院画法的有机结合之作。” 

扎什伦布寺所供《六世班禅画像》曾被误传为“乾隆帝佛装像”。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帝(1711-1799 )曾下令绘制了数幅他自己的佛装像唐卡,分别供于普宁寺、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布达拉宫和雍和宫等处,以达到借助宗教力量安定边疆,增强其对藏蒙高层人士的亲和力和神圣性的目的。《六世班禅画像》唐卡,不仅是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更是汉藏民族密切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史实,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

(来源:中国西藏网;记者:王淑、赵振宇)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